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司法中的科學與偽科學:十個有用小指標幫你辨識偽科學(三)

作者 / 黃致豪 (執業律師;台大心理研究所博士生)

(續上篇

指標2. 迴避同儕審查。

在科學領域當中,假說、理論或者實驗的結果,接受同領域同儕審查(無論是透過理論檢驗或者實驗再現的方式),是相當重要的特色,也是科學承認與面對假說不完美或錯誤之處的修正方法。

美國聯邦證據法從 Frye 所建立的同儕普遍接受 General Acceptance 法則,乃至於在 Daubert 一案進一步擴張的聯邦證據法有關科學證據驗真的的五項基本標準,其原理便在於:同儕審查或許不是驗真的完美機制,但通不過同儕審查的研究,往往都不完美

但偽科學往往會透過各種方式,迴避同儕審查。

例如:試圖透過筆跡分析來決定一個人的個性以及是否具備心理病態特質的這種偵查科學,也曾經風行一時(Beyerstein & Beyerstein, 1992)。

這一類的研究或意見發表時,多半不愛以正統學術論文的方式經過審查,而喜歡以出書著作,也欠缺引用科學證據的方式來立論。若偶爾引了證據,往往也是自己的「著作」或者同樣是「筆跡分析學」領域的著作。但日後若有科學家將這類著作的「案例」拿來加以調查,則常會發現:統計上根本就沒有發現這些筆跡特徵跟病態人格的任何關聯性。

指標3. 欠缺自我修正機制。

原則上,科學各領域都具備自我修正的機制:在不斷提出的主張、假說、理論當中,後來者會不斷檢視先前存在者,然後透過證據加以修正或排除。因此,在科學領域當中,理論或者假說模型的快速修正與變遷,幾乎可以說是常態,也是科學演進的必然。

但偽科學,就沒有這種自我修正的機制。回到一開始的例子:占星術號稱在人類歷史存在的期間超過四千年以上,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但四千年來這個古老的智慧在理論上修正的多少?幾乎沒有。連行星系統正式將冥王星除名,以及十二星座之外又加入「蛇夫座」的時候,也沒有。這正是偽科學的特色之一。

在司法系統中,最能彰顯此一指標的莫過於使用吐真劑(誠實藥水)讓被告講實話這件事。一般人以為吐真劑(基本上多屬於barbiturate或者benzodiazepine類型藥的變化)可以讓被施藥者無力抗拒而講出心中的秘密。但臨床實證研究早早就證明了這些「吐真劑」,根本上效果跟灌酒或施用鎮靜劑沒兩樣,只是會降低自我抑制機制而已。至於講的內容?當然是真偽難分。(莫非你也相信「酒後吐真言」?不如洗洗睡…)

但問題是,從吐真劑誤打誤撞在20世紀初被搞出來向情報機關騙取專案經費,到21世紀初的現在,還是有眾多的情報機關與法務機關寧可信其有,就不去想想:將近一百年了,如果真的已經發現可以逼人說實話的藥水的話,以科學修正與進化的速度,怎麼到今天還沒有正式推出上市,或者立法作為偵訊工具?會不會是人類說謊話的機制根本就沒有辦法被外力干預?

(續下篇

The post 司法中的科學與偽科學:十個有用小指標幫你辨識偽科學(三)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