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老師繼續搞笑就對了!歡樂對於講科學真的有幫助
文/李宗諭│主修教育心理學,科普愛好者 圖/giphy 好笑的數理老師很受學生歡迎,特別在國高中補習班,老師基本上都具備脫口秀的能力,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嚴肅的科學知識。 科普世界也是如此,當科學家們在台上講述科學知識時,把觀眾逗樂是很常見的,例如源自德國的 Science Slam註1,或甚至像 TED...
View Article激似人類的機器人,為何笑得你心底發寒?細談火紅半世紀的「恐怖谷理論」
文/Te-Yi Hsieh|現為英國University of Glasgow 博士生,主修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研究領域介於心理學、機器人學、神經科學的交界處。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或多或少都在新聞、報章雜誌中看過外貌激似真人的人型機器人。 例如,日本石黑浩(Hiroshi...
View Article要哀悼中的人「盡快結束悲傷」只會有反效果?關於悲傷的四大迷思
文/仙人掌 圖/google news 搜尋截圖 前陣子有則新聞,大意是在說,綜藝天王吳宗憲又被媒體提問他旗下藝人兼好友的辛龍在喪妻之後的近況。 吳做了大概以下回應,他表明「有給他最後通牒,本來要他今天帶女兒來探班,但還是比較困難一點。」,並開始接者說:「孩子還包著尿布,未來還很長,一定要走出來,不可以窩在那裡。」...
View ArticleNeuralink令人興奮嗎?那些馬斯克和三隻小豬沒說清楚的事
2020 年 8 月 29 日,馬斯克(Elon Musk)的公司 Neuralink 大動作召開記者會,眾人拭目洗耳,滿心期待見到腦機介面展現出音樂串流、取代語言等科幻場景,但是最後卻只等來三隻小豬。除了手術程序和晶片技術上的工程改良之外,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整場演示可謂了無新意。 為什麼說在科學上了無新意呢?這是因為大家原本以為 Neuralink...
View Article智力會隨著年齡衰退,那麼年輕人真的比較聰明嗎?
有沒有曾經聽見長輩對年輕人說:「年輕人真的特別有創意!」又或者,也有人常常這麼說:「果然薑(前輩)還是老的辣啊!」 到底是年輕人比較厲害,還是閱歷豐富的長輩更勝一籌呢? 其實,這些敘述大致上都是對的,而且背後都有科學理論概念的支持。 沒想到吧!這些敘述跟心理學有關! 在差異心理學的領域中,對於智力的廣義定義是:「迅速學會複雜知識,並解決問題的總合能力,包含完成作業的速度及難度等」。...
View Article疫情也阻止不了的2020搞笑諾貝爾獎!宅在家慶祝這充滿 BUG 的一年
作者 / Y 編、S 編,以及在旁邊打雜的 U 編 2020 年第 30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在 9 月 18 號早上隆、重、登、場啦!好啦,雖然因為今年的疫情,整個典禮改為線上舉行(而不是平常的桑德斯劇場),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今年參與的諾貝爾獎得主數量也超級多,真是族繁不及備載啊!(我就承認我懶) 視訊頒獎典禮! 圖 / 頒獎典禮直播截圖 對於大家來說,今年都是 bug...
View Article青少年叛逆期讓人頭痛?動物世界「登大人」一樣搞叛逆愛冒險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也許都經歷過這種困擾,那就乖小孩「翅膀硬了」:他們開始不聽大人勸阻、喜歡挑戰危險;開始變得喜歡跟朋友「黏」在一起,而不是與父母談心;喜歡追尋各種新鮮事;初嘗戀愛滋味等……。 常常有人乾脆就把這段讓人頭痛的時期叫成「叛逆期」,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啦~有趣的地方在於,Spears 透過文獻回顧,發現這種青春期特有的行為改變,不只是人類才有喔,在其他的哺乳類動物身上,如:齧齒類...
View Article不可以用「獎品」鼓勵孩子探索興趣?心理學的過度辯證效應
有一個小孩子對畫畫有興趣,假設每次當他完成畫畫,家長或老師都提供獎品作為鼓勵,大家猜猜看,這位小孩子未來繼續畫畫的可能性是? 大幅減少 持平 大幅增加 有讀過教育理論或教養書的讀者,應該會猜到答案是「大幅減少」。這是因為在教育心理學課本、給家長的教養書中,通常都會寫著「如果可以用口頭獎勵方式,鼓勵小孩維持特定行為,就盡量少用或避免實質的獎品」。...
View Article失去意識後,被麻醉的我們是否仍在創造記憶?——《麻醉之後》
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 (Kate Cole-Adams);譯者/ 呂奕欣 麻醉醫師的「星期五」實驗 在九〇年代中期,由麻醉醫師迪爾克.施文德(Dierk Schwender)領導的一組團隊,播放錄音帶給四十五名進行心臟手術的病人聽。而這些手術動用的麻醉藥劑共有三種,每個病人用其中一種。...
View Article全身麻醉的病人有可能「偷偷」記得手術過程嗎?——《麻醉之後》
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Kate Cole-Adams);譯者/呂奕欣 「知道」有兩種一種是你知道,一種是你知道,卻不自知 這觀念最初在十九世紀晚期生根,但和後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所提到的無意識不同,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充滿有意識的自我暫時或永遠遺失的記憶與慾望。而這些早期的實驗暗示的則是比較平凡,可透過視覺或聽覺感知到的無意識。 人類體內藏著「半清醒」的自我?...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