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次事件感謝作者洪群甯和陳嘉怡等其他專家的指正,未來泛科學會優化留言系統以強化討論進行。此次的事件編輯部責無旁貸,未來若相關事件再次發生時,將會依循以下方式處理–
基於尊重作者的專業與觀點,我們不會在未徵得作者共識前把文章下架,如果文章有誤,與事實不符,我們會作出以下處理:
編輯部內部討論,判斷是否出錯。
發現錯誤,知會作者再查證。
要求作者修改文章,確認事實。
重新發表文章,文末註明修改原因。
在網頁及主要社群媒體帳號(如 Facebook )公告已作出之修正。
我是洪群甯,一位正在學習心理學的碩士生,心中小小的願望是想藉由科普寫作推廣心理學,但是這條路總是在錯誤中學習……
身為科普文章應該有的樣子是…..
今年三月我在泛科學當實習編輯,當時寫了一篇文篇「排整齊讓你感覺對了」試圖去描述為何有些人會有想把東西排整齊的行為,但文中僅是推論卻沒有引用「科學」證據,這完全是犯了科普大忌呀。
泛科學作為一個努力推廣科學知識給予大眾的網站,所撰寫的科普文也一定是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而這也是科普文的核心價值,引用自維基百科對「科普作品」的定義:
科普作品的角色主要充當專業科學論文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橋樑。生產這類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要用淺白的言辭去交代準確的科學數據和研究,令大眾更容易領會這類資訊。
定義看來科普作品的核心就是要準確地傳遞科學研究結果,而科學結果是經過大家熟知的步驟:【觀察-提出問題-參考文獻提出假說-做實驗-是否能驗證假說】;也就是說科學知識要能被科學界承認,不僅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假說,還需要進一步做實驗證明自己所提出的假說是可信的,甚至是能夠被後人重現複製做出來。
因此作為一位科普人,要撰寫一篇好文章的是需要大量文獻研究佐證,作者就像是科學與大眾間的橋樑,負責幫大眾閱讀該領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然後將脈絡裡清楚之後再以淺白的口文去述說,這也是泛科學大多數作者致力於方向;而有時候作家可能因為閱讀的量少了些、翻譯能力差了點,或求快出文章就偏頗地寫出不符合該領域共識的論調。
但我當時卻屬於 — 誤把自我推論當作科普文撰寫,只先在腦中猜想可能造成排整齊背後的原因,好比是否為視覺處理的緣故?或是控制感讓我們想要排整齊?卻沒有充分地查找資料驗證,然後將想法兜在一起就寫出文章,時任心理文實習編輯的我便將文章po上網,造就了這場害人又害己的恐怖錯誤(跪)。
第一時間的讀者指正
在泛科學網站中,每篇文章的背後都有讀者留言的欄位,讀者的回應與建議時常讓該文作者有不一樣的見解,甚至當遇到留言者是該領域同好時,其內容就更夠幫助這篇文章被闡述得更好。
其實在刊登文章的當時,就有該專業領域的讀者反應與疑慮(連結),目前為美國耶魯認知心理學博士候選人陳怡嘉,也很明確地指出「排整齊讓你感覺對了」一文並沒有引用相關/直接研究來佐證;而在這一天上萬人瀏覽的科普網站中,這文章的負面影響是讓讀者接收錯誤資訊,誤以為這就是排整齊背後的「答案」。
當時我僅做了「修正文章」但這又是另一場悲劇,因為「為何人會排整齊」這問題根本沒有直接研究證據沒有答案;修正只是又做了另一番推論罷了,最恐怖核心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那就是「還是沒有科學證據」!
時至今日事隔半年,因台大校訊訪問了泛科學這起爭議又再度被提起,離開了泛科學的實習編輯變成了一位正職學生的我,才漸漸明白原來錯誤一直都在只是我始終沒看開。
科普人應有的責任….
身為一位推廣科學的科普人理應嚴謹地拿出證據說話,卻因我一時腦殘把推論幻想文當科普文,而生出了這號稱科普文卻絲毫沒科學成分的文章,這一點確實是我怠忽職守科普人的角色。
「抱歉我失職了,但今後我會記取教訓更嚴謹!」原本的錯誤資訊也已經不知道散播了多遠;無論如何我都會面對並承認這場錯誤,將這次經驗作為往後寫科普的教訓,未來時時提醒自己用更謙卑更嚴謹的腦去看待科學,以及背後能使其言之有物的證據們。
畢竟科普寫作的一小步,是可能毀掉或成就科學領域的一大步!
The post 文章沒有科學證據,是害人又害己的呀!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