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氟鹽奶粉大誤會!氟怎麼變成我們心底恐懼的「那個人」?

前陣子引發瘋狂轉發的文章,談到嬰兒奶粉加氟鹽的劑量問題:奶粉加氟鹽讓嬰兒天天吃、餐餐吃,怎麼可能不累積過量毒素?傷腦、傷骨、傷牙、傷神經系統、易引起肌肉骨骼神經毀損與甲狀腺失衡⋯⋯媽媽們若不提高警覺,豈不讓自己的孩子真的輸在起跑點?

然而,這一切真是天大的誤會!釐清其政策背後的用意,食藥署出於讓消費者具備更多選擇權,要求下列商品必須充分列出內容物成分:1. 奶粉;2. 含氟的食鹽。而非如網路謠言所傳,將嬰兒奶粉混合含氟食鹽販售[1-3]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baby-472922_640

媽媽們不用擔心,市面上沒有加氟鹽的嬰兒奶粉。圖/pixabay

相關謠言屢見不鮮且擴散力強的原因 

除了主流媒體頻繁「量產」不經求證的報導,並加以過度渲染以外,讀者即使面對資訊公開、敘述清晰的新聞,仍不免在腦中自行連結,喚起心底深層的恐懼。當恐懼升起,理性判讀的能力自然隨之下降。

恐懼症(phobia)屬於精神官能症精神官能症的一類[4],患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莫名的恐懼,並且時常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多數人較為熟悉的恐懼症包括懼高症(Acrophobia)、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恐同症(Homophobia),或是社交恐懼症(Sociophobia)。但隨著媒體反覆播送同一則訊息,單一意外事件儘管事實上只發生了一次,卻容易帶給人們發生十次以上的錯覺,也因此每個閱聽者的心底深處在不知不覺中被置入了《哈利波特》小說裡不能說出口的「那個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lord_voldemort_by_hermyemma-d5xho3i

我們對於化學製品的恐懼,就像是心底被置入《哈利波特》小說中的「那個人」一樣。

其中近來最為普遍的恐懼症莫過於「化學恐懼症」[5]——對任何「化學製品」的過度恐懼。這類的恐懼主要源自情緒,而非明確的科學證據。風險認知顧問大衛.洛佩克(David Ropeik)提及:「雖然有些人認為凡事寧可謹慎為上,但非理性的恐懼反而會給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為什麼「化學恐懼症」的渲染力格外強大?

理由很簡單,佛地魔都怕死,一般人當然也怕死。既然下肚的化學製品和我們的身體息息相關,不會有人願意拿自己或自己的孩子當白老鼠,所以民眾自行解讀時事、加以腦補的案例便屢見不鮮了。

洛佩克進一步指出:證據顯示,人類普遍害怕「人造」的東西,偏好「自然」。正因如此,許多人擔心 WiFi 訊號的輻射量,卻願意在沒有塗抹防曬乳的情況下享受日光浴——殊不知,紫外線照射是皮膚癌的重要誘因,而各種實驗都未能證明 WiFi 訊號會對人體構成持續傷害。

氟的爭議持續延燒

回到上述奶粉混合含氟食鹽的一場誤會,其實不全然算是危言聳聽,直到目前為止,關於氟對人體的影響仍未有定論

2013 年,歐洲食品安全局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接受歐盟執委會委託,研究氟的安全性並據此制訂攝取量。而根據期研究結果,由於氟並非人體必須物質,因此無法訂出「最適攝取量」,僅能訂出符合人體安全的最低有效劑量 。而 EFSA 的論文說明:

a. 攝取適量含氟飲用水或含氟食品可有效抑制蛀牙

b. 氟攝取量需達到每日 0.05 mg/kg(按個體的體重計算,例如,體重 60 公斤重的成人,氟攝取量需達 3 mg)才能發揮預防蛀牙的功能,且此劑量適用於小孩與成人(含孕婦及哺乳期婦女)。[6]

既然有爭議,許多專家仍支持飲用水添加氟的理由何在?

簡單來說,我們居住的環境中,含氟牙膏唾手可得,兒童牙醫診所也四處林立,但貧富差距大的地區卻完全不是這番景象。另一篇含氟飲用水的研究明確指出,對 5~12 歲乳齒脫落正值換牙期的孩童而言,氟飲用水可降低齲齒、缺牙的風險,有益恆齒健康的成長。因此,基於公共衛生的平等福利,飲用水中添加氟可消弭不同階級牙齒醫療水準的差異。[7]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Glass-half-full

由此可知,與科學研究相比,衛生政策的制訂遠比大家想像得更為困難。個人自由和公共利益的衝突,在歐美及世界各地不時上演。以疫苗施打為例,在美國,相當多的民眾畏懼施打疫苗,深恐疫苗裡的化學物質會傷害人體,但矛盾的是,反對自己小孩接受疫苗的雙親卻無懼於傳染病的威脅。其中公開宣導此事的名人就是演員金凱瑞,以及現今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了。然而,事實證明,美國醫界在 1989 年引進新型的麻疹疫苗後,全美麻疹病例已從每年超過五萬的感染人數,下降至每年一百人以下。而由於經過多年的潛沉,麻疹流行又在 2014 年美國加州迪士尼爆發。這次的麻疹流行在美國政界引起廣泛討論——施打疫苗究竟是個人選擇,還是必須以防疫作戰觀點納入公權力的一環呢?[8-10]。

飲用水是否應該添加氟,與施打疫苗防疫的爭議具異曲同工之妙。如同各式各樣的科學問題一般,儘管我們充分理解了最新的科研證據,並克服非理性的恐懼,也並不代表我們就獲得了不容質疑的「正解」。它背後牽涉的社會脈絡、政策考量往往包含其他深意,以及每一個閱聽者不該輕易放棄理性的判斷力與選擇權。

本文感謝專欄作者蔣維倫的大力協助及審訂

參考文獻:

  1. <105年7月起上路的食品安全管理新制!> 食品藥物管理署新聞
  2. <食藥署7月新制 氟鹽嬰兒奶粉標示入列> 中央通訊社
  3. <食藥7月新制 嬰兒奶粉、含氟鹽標示> 中時電子報
  4. <Figuring out phobia: Researchers are using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to delve into the neuro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phobia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reatments.>
  5. <讓我們忽視真正危險的「化學恐懼症」> BBC新聞網
  6.  <Scientific Opinion on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 for fluoride> 歐洲食品安全局
  7.  Adding fluoride to water supplies, the BMJ, 335, 2007,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39318.562951.BE
  8. Measles outbreak: How bad is it? CNN news
  9. What Travelers Need to Know About Measles. The New York Times
  10. 美國麻疹「死灰復燃」 1月已有102例恐爆發大流行. 關鍵評論網

The post 氟鹽奶粉大誤會!氟怎麼變成我們心底恐懼的「那個人」?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