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張希慈:來場冒險吧!除了學校,你還可以從生活中學習、成長。

$
0
0

「走出舒適圈!」,這是一句我們常聽到的話。只不過說得容易,做起來好像又是另一回事。或許「加班沒時間、回家只想耍廢」只是個藉口,不敢、不會冒險追求想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原因。今晚的【PanSci talk:青春】邀請到 城市浪人創業計畫 創辦人張希慈,和我們談談:我有資格談教育嗎?(以下為第一人稱演講記錄)

IMG_0804

誰有資格談教育?

在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想想,我們心目中的教育到底要談甚麼?是要教學科知識、賺錢之道、如何安身立命、或者該怎麼改變世界?然而我們學校的教育真的符合我們心目中教育理念嗎?在此之前來聽一個小公主的故事。

從前從前,在一個夢幻的國家,生病的公主和國王說只要能得到天上的月亮,她的病就會好。焦急的國王召集了一群很廢的大臣,但月亮那麼大那麼遠,要怎麼拿呀?這時,一個小丑問了公主,她心目中的月亮長甚麼樣子。「大概和我指節一樣大吧,然後月亮亮晶晶的,一定是金子做的!」於是小丑找金匠打造公主心目中的月亮,公主的病也瞬間好了。可是到了晚上月亮又會出來,很廢的大臣們開始想盡辦法避免公主發現她手中的並不是真正的月亮,這時只見小丑問公主說,草被拔了、牙齒掉了會如何呢?(會長出來啊!)月亮被摘了之後呢?聰明的公主馬上領悟到她手中的、窗外的都是真的月亮(月亮被摘了當然會長出來呀)!

故事說完了。換做我們,是不是也和大臣一樣,覺得摘月亮是不可能的事?小丑並沒有真的把月亮摘下,但他知道解決問題的目的是要讓小公主病好,只要她相信,就會病好。長久以來學校教導我們套裝知識,以理性的思維、邏輯判斷事情,才得以維生,但當我們成為套裝知識的守門人後,漸漸忘了這些知識也是被創造出來的。

關於我的學習故事

我讀社會系。高中的時候,我可以背出《公民與社會》中,各種關於不平等的解釋,但我始終無法體會名詞背面的意涵。直到高三畢業那年,我到了甘肅去教音樂。那裡沒有水沒有電。100多個孩子只有3個老師。孩子們都住校,因為從他們的家裡到學校要跨越好幾座山。有些學生和我同歲,但家裡的環境使他延緩入學,而我竟變成他的老師。我那時才知道甚麼是社會資源不平等,這種資源的落差是真實在世界上運作的,是因為真的存在才會出現在課本裡。

我開始思考,面對不夠美好的世界,下一步該怎麼辦?

改變的開始-城市浪人

我大四的時候有個想法,既然有那麼多資源落差的問題,為甚麼關心的人那麼少。於是我們展開了城市浪人的計畫,方法是我們把這些議題提出來,讓每個人去做30件和這個議題相關的事,比如捐血、FREE HUG、採訪家人、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並希望參加者透過這些活動,可以找到自己願意付出ㄧ輩子的事。我們有一個活動為「享食」,作法是和街友分享自己做的食物。有個很怕和別人相處的男孩參加了享食活動,ㄧ夥人把土司塗上草莓果醬,出發去找街友。當他們把食物交給ㄧ位街友時,對方因為這得來不易的食物而不斷地道謝。這個經驗讓男孩很震驚,ㄧ方面因為他根本不覺得草莓土司是個料理,所以很後悔沒有帶更好的食物來。另一方面,他輕忽了自己能夠帶來的影響力。城市浪人相信:改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點點。

學校教育到底可以教我們甚麼?

人的原始天性有三:維生,活下來的本能;創造,你用你的方式詮釋自己;互動,和別人分享(假設世界上沒有其他人,你還對你創造的東西有興趣嗎?)在這三個天性裡,學校應該教甚麼?我認為不會是維生,因為這是很初階的事,而創造是人的本性,因人而異,只能透過引導,無法被教導。因此學校要教的應該是互動,告訴每個人該如何進入世界。我後來發現城市浪人的計畫很符合體驗學習的理念,目的都是讓人們回到真實的世界去感受,並用主觀的經驗去理解客觀的事實,接著把這些學習經驗概念化,讓你以後可以依循這些經驗做決定。

IMG_0682

Q & A

談一談家庭教育對你的影響力吧!

我和我父親一同出過一本親子共學的書(注: 感謝我們始終對話:20年教養分享‧23個教養關鍵,培育出台大創業家女孩與詩詞男神)。寫書的時候我採訪了我的家人,發現媽媽知道我小時候曾偷交男朋友還半夜爬起來講電話,但她當做不知道。而因為他們在這部分保留了空間給我,於是當我被要求背唐詩宋詞時也會心甘情願些。我們家其實有個灰色的教育地帶。我知道在某部分爸媽讓了我,所以在其他面向我也讓他們一點。

不是青春惹的禍》提到的青春期不但提早發生,還往後延長,對於「青春期時間增加」這件事你有甚麼看法?

城市浪人的活動本來是設計給大學生的,但我沒想到上班族也很需要這個活動。我有一些朋友畢業後找到不錯的工作,但他們不太喜歡自己的生活,卻因為工作太忙碌而沒辦法去改變,或者說他們少了冒險精神,即便想要改變,但卻仍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我想這是因為他們求學的時候沒有足夠空間、時間去嘗試,以至於畢業後更沒有機會。

IMG_0837

聽到和我同年紀的希慈形容很多人「加班沒時間、回家只想耍廢」,對應著身邊的朋友(甚至自己)覺得心有戚戚焉。有人說:這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想說:這世界不缺少冒險,而是缺少勇氣。許多事的速率決定步驟是下定決心「開始」這一步。但別忘了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這一夜我好像從希慈溫柔的語調中,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延伸閱讀:

The post 張希慈:來場冒險吧!除了學校,你還可以從生活中學習、成長。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