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喚醒科學素養,不盲從無根據資訊——《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
0
0
read-1342499_960_720

許多人以為自己閱讀的是「科學」文章,實際上看到的真的是正確資訊嗎?圖/pixabay

當父母之後,才發現育兒相關知識,常令人眼花撩亂。似是而非的論調,不停地困擾著時間有限的我們。面對這樣的景況,若無一套判斷的準則,肯定會淹沒在大量資訊中,隨時都有滅頂的可能。自己淹沒就算了,若是牽扯到小孩,最後搞不好雙重打擊,賠了夫人又折兵。

關於健康或醫藥的新聞,網路媒體最喜歡的作法,是將國外的報導直譯成中文,再用一個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既有話題性,又可占掉版面。這些被大家視為「科學新知」的資訊,大部分都是單一研究,到底能不能反覆驗證,根本是問號。

除非願意花時間搜尋查證一番,才有機會確定報導的內容是真是假。但查證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媒體抄錄容易,卻少附資料來源,翻譯上也可能出現錯誤,真要執行查證工作,起碼得花掉大半天。因此,我建議讀者們,要是看到這類文章,就當作趣聞,看看就好。

科學的基本原則是小學階段就已經學過的—「先觀察,作出假設,最後用實驗加以證實」。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

一篇好的科普文章,通常會說明研究源起、實驗作法、使用了哪些工具、得到什麼結果。最後,從實驗結果回推,思考最初的問題。貼心的作者會把相關環節寫到淺顯易懂、老嫗能解,並附上資料來源。反之,缺東缺西,掛一漏萬的文章,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有心想進一步判斷網路報導、單一研究的可信度,可以從七個方向去檢視[1]:

方向1:此研究做在「誰」身上?

醫藥研究很多時候的研究對象都是動物,而非人類。動物的反應,不能代表人類的反應。兩者間的巨大鴻溝,不是那麼容易就跨越的。如果以「因為動物這樣,所以人類相同」來推論,真是會笑掉人家大牙。

方向2:支持此研究的人或單位?

此處是指經費上的支持,支持研究者可能是學術、政府單位,也可能是由私人廠商或研究者自行負責。其中,若主要的支持者是藥廠的話,就要小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呈現的研究結果,往往只會誇大正面的功效,而刻意不說負面結果。

方向3:此研究的「受試人數」有多少?

當受試者總共有20人,其中8人有效果,對外卻宣稱40%的人有效時,就容易誤導一般民眾。受試者人數多或少,與實驗性質有關。雖然有一些實驗,受試人數不用很多,但大部分的研究,受試人數過少,肯定會出現偏誤。

方向4:有無隨機分派、雙盲控制、對照組?

科學實驗上,為了避免混淆變項或不可預知的誤差,需要異常小心。因此主試者會以隨機分派、雙盲控制、對照組等方式,來降低因為預期心理產生的實驗偏誤。若是沒有這三個條件,只有單一組別,就很可能是安慰劑效應或自然恢復的效果。

「隨機分派」是指做實驗時,哪一個人要分到哪一個組別,事前無法得知,而是用隨機法決定。以避免在分配組別時,就產生偏誤。

「雙盲控制」指計畫主持人不直接進行實驗,而是委託不知情的人來操作實驗程序。這是避免已經知道實驗方向的計畫主持人,故意暗示受試者朝某方向回答而產生的偏誤。另外,受試者端也不會知道自己將被分配到哪一個組別。只有等到所有實驗結束,解除封印,才知道最後結果。簡單來說,當操作實驗者不知道實驗目的、受試者也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一組,兩者皆盲,就叫「雙盲」。

方向5:顯著程度如何?有沒有說明 值大小?

若有顯著,但效益不大。這個研究所謂的「顯著」,就值得玩味再三。「P 值」常用以決定該研究是否有顯著,與信賴水準作對照後,才能判斷其大小。一般來說,P 值愈小愈好。大部分研究採取信賴水準 0.05,P 值小於 0.05,代表拒絕虛無假設,兩者有差異。此結果說明研究的介入是有效的。

方向6:同樣主題下,其他研究的結果如何?

一個單一研究,通常無法給予確定答案。最好是看看其他人有無做出相同結果再說。能找到回顧性研究的話,才能告訴我們事實是什麼。

「回顧性研究」通常是回顧前五或十年,同一主題被不同研究團隊研究幾次,每個研究結果分別是如何,能否整合出一個初步的成果告知世人。

方向7:受試者的人數多寡?

小型研究(受試人數少)若找不到結果的話,通常無法發表。很多小型研究常常沒有什麼特別的結果,就被放在抽屜裡,不見天日。大型研究(受試人數多)即使結果不顯著,仍有發表機會。

不過,有時小型研究會被當成先遣部隊,也就是先試做看看,有結果的話,再收集更多資料,讓自己的研究論點更有說服力。

people-307088_1280

許多實驗設計中,受試人數的多寡,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品質與可信度。圖/pixabay

藉由上述七個方向,還能破解經常困擾家長的另一個問題-「補充健康食品」的迷思。尤其當很多廣告都不斷地強力放送「吃了某營養品,就會造成奇蹟式的改變」的時候。

但這在科學上常是做不出研究結果的,如「深海魚油對小孩的認知功能有無影響」等。在此我摘述《0~5 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2 中,一段寫得很好、值得引錄的內容:

坊間對你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有很大的迷思,不只對懷孕的時候,而是終其一生。

銀杏是從銀杏樹中萃取出的物質,幾十年來,廣告都是說它可以增進年輕人和老人—甚至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病人—的記憶。這個說法是可以測試的,所以有不少的研究都開始研究銀杏。如果傳言屬實,這是一大商機,因此製藥廠也很熱衷。

很抱歉,我告訴學生,銀杏並不能增進任何健康人的認知能力—不能幫助記憶、不能幫助視覺—空間的建構,不能幫助語言或心智運動的速度,也無助於執行功能。

「那對老人怎麼樣?」我學生問。

它不能防止也不能減緩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甚至不能影響正常的跟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其他植物藥草,如金絲桃(或名聖約翰草,據說可治憂鬱症)也無效。我學生垂頭喪氣地走了。

「最好方式是好好睡一覺!」我在後面叫道。

那麼,又為什麼這種不符事實的營養神話,連我聰明的學生都會受騙?

第一,營養的實驗是很難、很難做的。它的研究經費出奇的少;那種長期追蹤、嚴謹的、隨機分派以建立食物效果的實驗沒有人做。

第二,人所吃的大部分食物在分子的層次都很複雜(例如,酒中就有300種以上的成分)。通常很難去分離出食物的哪一個部分是有幫助,哪一部分又是有害。

我們身體處理食物的方式又更複雜了。我們對食物的新陳代謝方式也不是一概相同,有人連從一張白紙都能吸出卡路里,有人喝奶茶也不能增加體重;有人用花生醬做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有人在飛機上聞到花生醬的味道就引發過敏,甚至死亡。

對研究食品營養的人來說,沒有哪一種飲食是對所有人都有同樣效果的。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尤其是懷孕的婦女。

閱讀這段文字,再回頭看看網路媒體的傳聞,就會發現很多文章都很可疑,不是被切頭去尾,就是經過人為加工。這與真正科學有著遙遠的距離。

不少網友在某些討論版,爭論不知從何而來的育兒概念,甚至單憑自身的經驗與臆測,作出似是而非的結論。仔細探究,這樣的結論,從源頭開始就存在巨大問題。我們又何必花時間爭論呢?

  • [1]文獻文章參考:《7 questions to ask while reading health research》
  • [2]文獻文章參考:《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著,遠流(2012)出版

cover

 

 

 

爸媽不可能做足萬全準備。最好的準備是—準備好面對「那些毫無準備就發生的事」!《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新手父母出版。

The post 喚醒科學素養,不盲從無根據資訊——《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