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Brows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想要解夢?先看心理學家榮格怎麼分析夢

「我人正處於諮商中心,當時老師帶著幾位外國學者來參觀訪視,而他們正要離去。 夢從這裡開始,其中一位金頭髮白皮膚的外國人指著我,意示想和我到外頭聊聊,當時像是被皇族欽點的感覺,我帶點驕傲的開心。雖然我隱隱感受到同事們的閒言閒語,猜測我因為家世顯赫才被相中;但我仍然喜悅,卻也帶點忐忑的情緒走出平常象徵安全護欄的櫃檯。...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生氣時,大腦在做什麼?──《知識大圖解》

就目前所知,生氣是人類最古老也最原始的情緒之一。早自數千年前,生氣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它能幫助我們的祖先度過艱辛的時刻。在遠古時代,食物、潛在伴侶和住所相對稀少,因此生氣是極為重要的情緒,它賦予了先人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動力和能量,使他們在面對生命危險或繁衍後代的威脅時能順利生存。...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外遇假的說:我們真的能不執著嗎?

這陣子海濤法師的「外遇假的說」非常火紅,根據法師的說法,當你看到老公和外遇對象抓姦在床的時候,只要把門關起來告訴自己:假的,然後繼續打坐,因為當真你就會生氣。雖然過去已經寫過很多有關於外遇小三和劈腿的文章了[1],不過這裡我還是想要討論兩點: 1.當作假的,真的OK了嗎?...

View Article

fMRI研究報導有bug,到底真正研究說了什麼?

2016.7.15 編輯部公告: 〈fMRI 分析軟體可能有瑕疵?相關研究該怎麼辦?〉原編譯自 A bug in fMRI software could invalidate 15 years of brain research,於 2016 年 7 月...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fMR腦造影研究全面崩盤?

圖/By NIMH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兩週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十五年來將近四萬篇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相關論文可能都有問題!紅透半邊天的...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為何玩線上遊戲時容易情緒失控?——《科學月刊》

文/林日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媒體與資訊博士。專長為媒體心理學,研究數位遊戲及社群媒體。研究刊登於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Media Psychology 等傳播頂尖期刊。...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那些背離親緣而與眾不同的孩子

圖/Lance Neilson@flickr 如果我有一個小孩,學會說話後卻有大半年一句話也不說,在家愛拿被子把桌子包起來,自己一個人躲在黑漆漆的角落,到了學校唸裡成天搗亂,常常被老師叫去學校處理各種問題,作業不寫一堆考試會零分。老實說,我還真不知如何是好。...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男女玩家大PK!男生的電動真的打得比女生好?

雖然女性玩家已逾半,電玩界對於女性仍懷有敵意。舉例來說,2014年的「玩家門」事件(GamerGate controversy)便是對於傑出女性電玩玩家、記者和電玩設計師的騷擾事件,顯示出社群中潛藏的厭女情節與性別歧視。其中,某些挺身對抗性別歧視的人甚至遭到了強暴與死亡的威脅。...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母乳」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神?——《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我是一位臨床心理師,所受的背景訓練主要為臨床心理學。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練習,是我們在研究所中反覆經歷的,我們必須有能力去判斷,某心理學或其相關論述的正確性,抑或在現今的研究資料庫中,有無相關議題的論文資料。 臨床心理師確實不是醫師,但並不是說「不是醫師的人,就無法進行科學判斷」。只要有心,每位新手父母都可以做好這件事。...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看《飢餓遊戲》會緊張是真的!電影院裡的空氣騙不了人

在過去,許多電影創作者曾經嘗試在電影裡加入氣味,隨著劇情走向讓觀眾聞到不同角色、場景的味道,更能夠融入電影的情境中。而現在,則有科學家想藉由偵測電影院裡的空氣,反過來得知觀眾在看電影時的情緒反應、甚至推測電影當時播放的情節。 圖片來源:Free images...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如何安撫 0~6 個月嬰兒的深夜哭鬧?——《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新手爸媽的第一道試煉:如何在深夜與哭鬧魔王對抗。圖/WIKIMEDIA 白天啼哭,大人處理方式可以有多種變化,如轉移小孩的注意力,當小孩注意到其他事物,安撫起來也比較順利。但大半夜哭鬧,常常成為新手父母最為棘手的問題,一方面大人精神已經不佳,另一方面嬰兒哭聲宏亮,一哭驚天動地,全家都不得安寧,無形之中將造成額外的壓力。...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喚醒科學素養,不盲從無根據資訊——《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許多人以為自己閱讀的是「科學」文章,實際上看到的真的是正確資訊嗎?圖/pixabay 當父母之後,才發現育兒相關知識,常令人眼花撩亂。似是而非的論調,不停地困擾著時間有限的我們。面對這樣的景況,若無一套判斷的準則,肯定會淹沒在大量資訊中,隨時都有滅頂的可能。自己淹沒就算了,若是牽扯到小孩,最後搞不好雙重打擊,賠了夫人又折兵。...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打暴力電玩一定更暴力?對角色認同程度才是關鍵!

當多數學者都在討論暴力電玩到底會不會帶來暴力的媒體效果(研究論文:玩暴力電玩造成暴力行為,有什麼證據),有另一派娛樂媒介學者早就另闢新天地,開始研究電玩的聲光效果、互動性,在何種情況下會對玩家造成影響(如:打電動為什麼會上癮),除了討論電玩互動特性如何提高/減少玩家的愉悅感,還有更多研究著墨在分析遊戲的說服效果。 國內少數以電玩為研究主題的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林日璇就說:...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小孩吃太多糖會過動,真的嗎?

文/Wen-Jing Lin|倫敦大學學院(UCL)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週末去參加一個五歲小孩的生日派對,派對現場擺了不少飲料、糖果、餅乾。參加派對的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也吃得不亦樂乎,嬉鬧歡笑尖叫聲充滿整個房間。席間不經意地聽到一個爸爸替他兒子婉拒主人遞來的蛋糕:「他不能再吃啦,再吃就要 sugar high了!」 所謂的 Sugar...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Pokémon GO如何成功收服全球的小智們?

圖/iphonedigital@flickr 談到最近最火紅的遊戲,莫過於《Pokémon GO》了,每個人走在路上人手一機,許多人不顧天氣悶熱也要到戶外走走,台大校園內擠滿了人潮,堪稱我就讀五年來第一次看到的奇景。 但是,《Pokémon GO》會這麼火紅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作者按: 本篇文章當中所有試圖解釋《Pokémon...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瘋狂抓寶,你冷眼看待—Pokémon GO風潮的兩種極端

前一篇文章當中,我討論了神奇寶貝擴增實境遊戲《Pokémon GO》暴紅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有些人會持續地玩;而這篇文章中,我將帶大家討論《Pokémon GO》風潮中的兩種極端——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會不會有「成癮」的疑慮?而有些人又為什麼選擇不玩,甚至對玩家產生反感呢? 一直玩會不會得遊戲成癮症?假的! 圖/素材來自假的!產生器、pixabay,作者後製 關於一直玩《Pokémon...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熱戀好比強迫症—《搞笑諾貝爾獎》

「愛情在演化上的結果相當重要,重要到必定有某種確立已久的生物過程在調節。近年來的研究認為,神經質和性行為、甚至強迫症,都很可能和血清素轉運子(serotonintransporter)有關。戀愛初期階段的典型表現和強迫症有些相似之處,這促使我們想要探討,這兩種狀況也許有可能同樣受到血清素轉運子濃度變化所影響。」─引自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以及阿基斯卡爾的報告 正式宣布—...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Pokémon GO全球爆紅超越臉書,還會紅多久?—《科學月刊》

文/林日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媒體與資訊博士。專長為媒體心理學,研究數位遊戲及社群媒體。研究刊登於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edia Psychology 等傳播頂尖期刊。 圖/Eduardo Woo @ Flickr 關於 Pokémon GO 全球爆紅,引起大家相當多討論, 而臺灣終於也在 8...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屍速列車》中的「活屍心理學」

聽說《屍速列車》從上映後就場場爆滿,網路上也拿韓國電影與臺灣電影討論了 N 次,因此本文嘗試用不同的觀點來看看這部片!...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這個理論最早來自於嬰兒和母親的互動關係,隨著心理學家的研究,漸漸地被帶到了成人伴侶世界當中。我將以一系列的文章介紹這個理論,從它最初的樣貌到近期的研究結果,並提出一些可能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幫助自己找回安全感的方式。 依附理論最早來自於母親與嬰兒的關係研究,近年來則拓展到成人伴侶關係之中。圖/Public Domain Picture...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