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

編按: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中,提及了依附理論從最初的嬰兒對於母親的依賴,延伸到後來運用在愛情世界裡,簡單地介紹了古往今來(?)依附理論的研究脈絡。在上篇文章的最後,作者也提到了近代心理學家將依附傾向分成了四個類型,或許你會好奇這些類型該怎麼區分?而自己又屬於哪種依附傾向?就讓作者繼續帶我們看下去。

從類別區分到向度區分

當前最主要的依附研究,大多採取向度的測量而非類別的測量,也就是說,我們不再把人分為絕對的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類型等等,而是以一個人在焦慮依附與逃避依附向度上的得分,把人的依附類型畫在一個 2 × 2 的座標軸上。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依附理論,不再採取「類型」做為區分依附類型的標準,而改以「程度」做為區分的方式呢?原來,那是因為原本所採取的類型區分,在研究上會遇到一些問題[1][2],例如,原本的類型分類,其實是假設了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等三個類型之間是沒有關連的;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辦法確定一個人的依附特質是不是能夠完全地歸類成某個類型;而且,即使我們成功地把一個人區分成某一個依附類型,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他的焦慮程度有多高?逃避程度有多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不同依附類型並非是截然獨立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圖/wikipedia

因此,為了更為詳細的測量依附特質,就有一群心理學家[1][2][3],將哈珊與薛佛當初編制的三種依附類型測量[4]拆解成好幾個句子,並讓受試者針對每一個句子做評分,從而得到更詳盡的成人依附特質。而布倫南、克拉克與薛佛則進一步將當前採用的所有依附量表,進行統計上的因素分析,得到了兩大依附向度,分別為「焦慮向度」與「逃避向度」[5],而這份量表也成了當前最常被採用的依附量表。根據他們所編製的兩向度量表,可以將依附風格分成四種類型,分別為:

●高焦慮低逃避的焦慮依戀(又稱焦慮 / 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低焦慮、高逃避的逃避依戀(avoidant)

●低焦慮、低逃避的安全依戀(secure)

●高焦慮、高逃避的矛盾依戀(又稱紊亂型依附風格,disoriented / disorganized)

而國內的學者林佳玲亦曾翻譯、編修該量表,根據她的研究結果,這份編修後的量表在國內的研究上也具有良好的效度,能夠有效測量國內受試者的依附程度[6]。

或許你會問我說,到頭來還是把依附風格給分類了呀!不過這和原本的類型學假說是有所不同的,過去的類型是用完全獨立、不同分類的觀點來看待不同類型的人;但現在的看法則是依造傾向性的方式來看不同依附向度的人。就好像在台灣的統獨議題上,有些人是極端的獨立派、有些人是極端的統一派、有一些人則是站在中立的位置上一樣,我們還是可以依照傾向來把一個人分成不同的依附類型,只是這個類型區分並非絕對的,而是傾向性的區分方式。

除此之外,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主要的依附風格(global attachment style),但是針對不同的互動對象時,仍會發展出特定關係的依附風格(relationship-specific attachment styles)[7],例如你可能和家人互動時是焦慮型依附風格,但是你卻和伴侶建立起安全型的依附關係。

焦慮與逃避向度的意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freely-10157

圖/Freely Photos

那麼,焦慮和逃避這兩個向度所代表的意涵又是什麼呢?國內學者孫頌賢將這兩個向度的概念整理如下(引用自原論文p.22)[8]:

焦慮(anxiety) :是指個體在與特定對象的互動關係中,因害怕失去關係,而感到對關係分離的焦慮感,並且常常處於擔心會分散的感受當中,尤其當遇到有壓力情境時(害怕與不確定感),更容易激發此焦慮的感受與經驗。例如:「如果我不能吸引對方注意我,會令我感到不安或生氣」、「我需要我的伴侶一再保證愛我」、「我很不能忍受伴侶不在我身邊」、「有時後我覺得自己強迫對方表達更多情感與承諾」、「我擔心被拋棄」、「對於我的愛情關係,我有許多的擔心與焦慮」。

逃避(avoidance) :指個體在與特定對象的互動關係中,會覺得自己是被對方拒絕的,不願意親近自己的,而相對地,個體也表現出不願意尋求與對方親近,甚至刻意疏遠,不會因彼此親近而感到高興,甚至表現躲避對方的行為。例如「雖然我想要親近對方,但我總是躲開」、「當對方太親近我時 , 我就會很不安」、「每當對方親近我時,我總覺得自己會躲開」、「我試著避免太親近我的伴侶」。

因此,所謂的焦慮型依附,指得就是在依附量表中焦慮分數得分較高、逃避分數得分較低的一群人;逃避型依附則是在逃避分數得分較高、焦慮分數得分較低的另一群人;而安全型依附則是在兩個分數上得分都較低的那群人。關於這三種依附類型,分別會在不同互動情境當中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後面的文章會慢慢介紹;至於量表當中還有一種類型的人,我們稱之為矛盾型依附或是紊亂型依附,則是在焦慮和逃避向度上得分都較高,關於這一種類型的人,如同前一篇文章所提到的,他們沒有特定的反應模式,而是依照環境表現出焦慮的特性或是逃避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前面所提到的,不同的依附類型在焦慮與逃避分數上,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並不是類別上的差異[9],也就是說,一個安全型依附的人和一個逃避型依附型態的人,他們只是對於能不能和他人太親密這一點有著程度上的差異而已,並不是兩個本質上完全不同的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G_1094

依附類型的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並非本質上的不同,就好像我們都活在同樣的世界當中,只是看到了不同的景色罷了。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巴塞洛繆與霍洛維茨:另一種雙向度依附風格區分方式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巴塞洛繆與霍洛維茨[10]採取了另外一種模式來闡釋依附理論,他們透過訪談法,結合鮑比的理論,發展出了「內在自我意象」「內在他人意象」兩軸的依附理論。所謂的內在自我意象指得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一個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對自己是有自信的呢?還是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呢?同樣的,內在他人意象則是自己對周遭他人的看法,一個人是怎麼看待其他人的呢?其他人是友善的嗎?或是充滿敵意的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依附軸 內在自我

由這兩個向度,也可以將依附理論分成四種類型:

安全依附型態(secure attachment):認為自己是可愛的、值得被愛的,他人也是值得信任且會給予自己回應的,這種人在人際關係中能夠獨處,同時也能享受親密。

焦慮依附型態(preoccupied attachment):這一種類型的人對自己的看法是負面的,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但他們卻對其他人抱持著正向的看法,認為他人是值得相信的。但是這種人因為對自己的自卑,認為其他人比自己好,因此在關係中很擔心會被拋棄,必須不斷尋求他人認同以獲得肯定。

排除依附型態(dismissing attachment):這種人對自己抱持著正向的看法,但是卻不信任其他人,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會逃避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傾向於保持界線與獨立。

逃避依附型態(fearful attachment):這一類型的人,對於自我和他人都帶著負向的看法,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人也難以信任,雖然他們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但為了避免預期中的傷害,他們會逃避關係來保護自己。

總結而言,這一篇文章是針對目前主要採行的依附理論量表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從下一篇文章開始,我將回顧近年來對於依附理論如何應用在生活中各個層面的研究,幫助讀者更了解不同依附模式會在各種情境當中展現出怎麼樣的互動模式。

 

附註

無論是你在本系列文章,或是其他書籍當中讀到的「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紊亂型依附」,都是採取傾向性、向度化的測量,均為光譜的概念,而非絕對的分類,特此註明。

延伸閱讀

  • [1]Collins, N. L., & Read, S. J.(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644-663.
  • [2]Simpson, J. A. (1990).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971-980.
  • [3]Mikulincer, M. , Florian, V., & Tolmacz, R.(1990). “Attachment styles and fear of personal death: A case study of affect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8, 273-280.
  • [4]Hazan, C. and P. Shaver(1987)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3),511-524.
  • [5]Brennan, K. A., Clark, C. L., & Shaver, P. R. (1998). “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In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46-76).New York: Guilford Press.
  • [6]林佳玲(2000)。 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 [7] Baldwin, M. W., Keelan, J. P. R., Fehr, B., Enns, V., & Koh-Rangarajoo, E. (1996). Social-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vailability
  • and accessibility effec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94–109.
  • [8]孫頌賢(2006)。是鴛鴦還是冤家?愛情伴侶中依附風格配對之人際行為對關係品質的影響。
  • [9]Fraley, R.C., & Waller, N.G.(1998). “Adult attachment patterns: A test of the typological model,” In J. A. Simpson & W.S. Rholes(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77-11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 [10]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The post 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