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湯佳樺 主編/蔡宇哲(哇賽心理學 創辦人兼總編輯)
勁藤報名了歌唱比賽,再過 15 分鐘就輪到他上場,他不由得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感到濃濃的焦慮。他不斷深呼吸,告訴自己要、冷、靜……
「你還好嗎?」同樣報名比賽的忠偉看見勁藤焦躁不安,忍不住問候他。
「還好啦!只是太緊張,想讓自己冷靜點。」面對突來的關心,勁藤有點嚇一跳。
「其實,你不應該叫自己冷靜,相反的應該讓自己更興奮一點。」

圖/哇賽心理學
「啊?為什麼?」忠偉的回答,讓勁藤摸不著頭緒。
「因為即使成功冷靜下來,也只會幫助你不要出錯;但叫自己興奮一點,可以讓表現更好。」
忠偉饒富深意的回答,讓勁藤半信半疑。「聽起來有點道理,但真的是這樣嗎?」
勁藤該相信忠偉說的嗎?畢竟他們可是競爭對手呢!
實驗:保持「興奮」與「冷靜」對表現的影響
哈佛商學院教授布魯克(Brooks)教授曾發表一項研究,當中有個實驗找來 140 位參與者,包含 63 位男性、77 位女性,告知他們要準備一份具說服力的公開演說,題目是「為什麼我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工作夥伴?」。
為了增加他們的焦慮感,研究者會利用錄影機紀錄演說過程,並告知他們會被一位專業評審評分。發表演說前,部分人被引導要不斷告訴自己「我感到好興奮」,另一部分人則是試圖被引導要冷靜下來。

圖/哇賽心理學
依照評審的評分發現,被指定說出「感到興奮的」實驗參與者相較於「我是冷靜的」參與者,更能夠表現出較長、較具說服力且勝任的演說。

source:Pixabay
另一個實驗是,研究者找來 188 位參與者,他們被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要閱讀一段「試著興奮點」的指導,第二組是「試著保持冷靜」,第三組(控制組)則都不需要。閱讀後緊接著被要求解決困難的數學題目。
結果顯示,被指導要「興奮」的那些人相較另外兩組,平均高出 8 分的成績,且在考試結束後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更具信心。
這效果不只呈現在演講跟數學能力上,連唱歌表現也是如此。另一個實驗找來 113 位參與者,他們必須進行卡拉OK 歌唱大賽。準備唱歌之前,所有人被隨機分派說服自己是焦慮的、興奮的、冷靜的、生氣的或者是難過的,只有一組不需要做任何調整。每個人都在手上綁上脈搏計以測量他們的焦慮程度。
結果顯示,那些告訴自己要「興奮」的人,其音調、節奏、音量在電腦主機的歌唱評分系統中,平均都有 80 分;而告訴自己要冷靜、生氣或者是難過的參與者,平均分數則只有 69 分,說他們是焦慮的更是只有 59 分。測驗結束後,那些表示興奮的人情緒依然高漲,而且對自己的歌唱能力更有自信。

source:Phere
焦慮之所以可以化為興奮,是因為這兩者皆為高激發情感狀態,將焦慮感轉化為興奮感,比起嘗試冷靜來對抗焦慮感來得更容易。透過實驗結果可以顯示「光是談論自己的感覺,就會對實際感覺帶來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給你的建議:將焦慮轉成興奮

圖/哇賽心理學
焦慮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每個人一定都曾經歷過。當遇到焦慮的情緒時,人們最直覺的做法就是說服自己冷靜下來,但這是非常困難並容易失敗的事。
當你認為自己感到焦慮,或試圖壓抑情緒時,會不自覺思考太多,專注在躲避潛藏的威脅,使你綁手綁腳,不敢盡情發揮;反倒是嘗試將焦慮轉移成興奮感後,會專注於發揮更多正面的可能,讓表現比平常更優異。
所以下次感受到焦慮時,與其努力說服自己冷靜,倒不如將這高激發的情緒轉移成興奮感,告訴自己「現在很興奮」,也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表現喔。
參考資料:
- Get excited: reappraising pre-performance anxiety as excit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4;143(3):11441158
想了解更多哇賽!心理學嗎?
3月 25 日(日)於金石堂城中店
免費心理學講座等你來參加,活動細節搶搖滾區由此去。
本文轉載自泛科學 2018 年 3 月選書《哇賽心理學》,格子外面出版。
The post 上台很緊張冷靜不下來?不如就 get high 一點吧,表現會更好!──《哇賽心理學》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