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昀霖
如同往常,婉君陪著年邁的父親,一跛一拐的走進治療室,自從父親中風三個月以來,她們天天來治療室報到,「老師,今天做甚麼?」婉君問著,職能治療師回答:「來做點不一樣的!」,眼見著治療師將父親帶到治療桌旁,請父親的右手伸進一個鏡箱裡,讓左手開始照鏡子練習握拳,婉君越看越不明白,最後終於忍不住問職能治療師:「老師,我爸爸現在是右手連杯子都拿不好!他左手很好,是不是搞錯了?」職能治療師說:「沒有搞錯,這就是最新的鏡像治療!」
鏡像治療最早是用來緩和截肢者的幻肢疼痛。最近十年,開始應用於中風偏癱的病人。在治療室中我們會利用一面大鏡子或一個鏡箱,如左下圖,將病人的患側手遮住,並請他專注看著鏡中健側手的影像,同時請病人用健側手做簡單動作﹝1﹞,例如剪刀、石頭、布,或進行抓握等功能性動作練習,如右下圖(抓握水瓶),請病人專注於鏡中的手,『想像』自己的患側手正在執行相同的動作。是的,我們就是在欺騙病人的大腦,讓他以為鏡中的健側手影像就是他的患側手!
其實我們大腦神經都有自我修復的功能,稱為神經可塑性,但是中風後病人每天都在看著自己『無力的患側手』,這種負向訊息不利於腦神經的修復。所以我們利用鏡子,創造患側手完好的假象,當病人盯著鏡中健側手的影像時,會在腦中建立一種視幻覺。藉由輸入較正確的感覺,可幫助活化大腦的前動作皮質區、體感覺皮質區,喚醒受傷的大腦,使受損腦區周邊的神經迴路重組,促進動作及感覺的恢復,目前推測其中的機制可能和腦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有關﹝2﹞。
鏡像神經元能夠將大腦接收的訊息與動作連結,例如我們可以透過眼睛看著有氧教練,大腦接收到教練的動作訊息後,鏡像神經元就會被活化,幫助我們模仿學習,跟著教練一起動ㄘ動﹝3﹞!研究顯示,觀察自己的動作比他人的動作,鏡像神經元的活化程度較高,就像專業舞者或大學熱舞社,都會看著鏡子練習動作。因此我們使用鏡中的倒影,利用這樣的視覺刺激,促進大腦功能可塑性,重組受損的神經網絡,增加患側手動作恢復的可能性!
根據2012年《美國復建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的研究期刊,鏡像治療不只能針對手部動作恢復,還能改善感覺,受試者原本只能做些許動作,治療結束後進步到能夠做出手臂高舉,手指開合等動作﹝3﹞,在歐洲有研究指出,鏡像治療能更減緩患肢的不自覺疼痛,使病人能夠更專注於治療活動,堤升治療效率。而在2013年,《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也有臨床研究顯示,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鏡像治療組的成效明顯高於傳統治療組﹝4﹞。
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鏡像治療的療效,相較於許多療法,鏡像治療不需要購買幾十萬的儀器,只要一塊夠大的鏡子或一個鏡箱,以及經過訓練的職能治療師,即使在家中也能夠進行,是一個經濟實惠也非常有潛力的療法,對於傳統治療效果不彰的病人,建議可與職能治療師諮詢,採用或並用鏡像治療,幫助提升病人的手部動作功能!
參考資料:
- 李孟達, 盧昱吟, 吳菁宜, 謝妤葳, & 林克忠. (2012). 鏡像治療於中風患者之成效: 系統性文獻回顧. 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8(2), 125-140.
- 羅敏文, 黃淑桂, 林克忠, & 吳菁宜. (2010). 鏡像治療的臨床應用及腦部機制探討之文獻回顧. 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6(1), 37-49.
- 陳志榮, 張碧峰, & 簡瑞宇. (2014). 鏡像神經元的活化對於動作技能學習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 (35), 47-57.
- Lee, M. M., Cho, H. Y., & Song, C. H. (2012). The mirror therapy program enhances upper-limb motor recovery and motor fun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91(8), 689-700.
- Cacchio, A., De Blasis, E., Necozione, S., Orio, F. D., & Santilli, V. (2009). Mirror therapy for chronic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1 and strok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1(6), 634-636.
- 林嘉皇, 黃奕清, 劉燦宏, 吳菁宜, 王詩涵, & 黃百川. (2013). 鏡像治療對慢性腦中風患者上肢動作功能之療效. 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9(1), 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