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相機吧,用肉眼記憶才會印象深刻
文/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過著晚上體驗睡眠、白天研究睡眠的生活。希望可以把象牙塔裡的東西搬出來曬一曬讓大家瞧瞧。 放下手機對你我來說是不是很難?圖/By Wayne Dahlberg @ twitter 上面這張經典的照片中,老奶奶跟著一大群人一同在看明星,所有人都拿起手機或相機在拍照,但只有她靜靜地,用最自然也最好的方式看著。 當拍照成為習慣,你真的能記得更多?...
View Article男女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才怪,性別系統超複雜──《變身妮可》
【科科愛看書】我們的性別,到底是如何決定的?由天氣、運氣還是神的旨意?多年以來,我們漸漸知道性別背後的科學根據,然而,仍然有太多未知是我們不曾發現的。跟著《變身妮可》一起走過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相信在這條路上,唯有更多的理解方能帶來尊重及包容。 生男生女誰決定?哲學家各有奇招 人們總認為他們可以控制新生兒的性別,或至少能影響新生兒走向男性或女性的方向。...
View Article跨性別者釋放靈魂的艱辛旅途──《變身妮可》
【科科愛看書】我們的性別,到底是如何決定的?由天氣、運氣還是神的旨意?多年以來,我們漸漸知道性別背後的科學根據,然而,仍然有太多未知是我們不曾發現的。跟著《變身妮可》一起走過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相信在這條路上,唯有更多的理解方能帶來尊重及包容。 由雪若.卻斯(Cheryl...
View Article為何會記得不曾發生過的事?你的記憶真的可靠嗎?——《神奇的心理學》
『欸姐你還記得我三歲去坐旋轉木馬時吐出來的樣子嗎』阿新回憶著自己小時候的窘況 『有嗎?哪有可能!媽媽說那年只有我去而已你明明在住院』姊姊一臉疑惑的回應 『怎麼會……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我吐在哪個垃圾桶』阿新不甘示弱地想證明自己當年的存在 『媽媽~』為了證明誰才是對的姊弟兩漲紅著臉大聲呼喊媽媽來證實 虛假記憶 (false memory)...
View Article跨性別者為什麼獨特?答案就在多變的大腦裡──《變身妮可》
【科科愛看書】我們的性別,到底是如何決定的?由天氣、運氣還是神的旨意?多年以來,我們漸漸知道性別背後的科學根據,然而,仍然有太多未知是我們不曾發現的。跟著《變身妮可》一起走過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相信在這條路上,唯有更多的理解方能帶來尊重及包容。 獨特的秘密,就藏在大腦裡...
View Article解決對立沒有特效藥:從認知科學找到社會衝突的原因與解法
從心理學哲學思考,找出社會對立原因 為何不同立場的支持者,總深信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洪子偉,探討社會心理學家海特的認知模型,結合自身經驗與論點,試圖找出化解社會衝突的解方。 哲學學門的洪子偉,曾加入特戰部隊,擔任烏干達衛教講習員、盧安達醫院助理。圖/張語辰 攝...
View Article你想不想在經驗機器裡體會完美人生?──《道德可以建立嗎?》
【科科愛看書】小時候老師常常要我們成為一位有德之人,可是可是……《道德可以建立嗎?》如果道德可以建立的話,那我們又該怎麼做?總而言之,快快拋開那些讓人暈頭轉向的道德教科書,來面對有趣的難題,一起來燃燒大腦、喚醒你的哲學小宇宙吧! 虛假的完美人生,你想要嗎? 你的人生充滿挫折與失意,些許不足道的成就與無法完成的夢想;你願意用它交換一個稱心如意的生活嗎?但這個生活並不真實,它由科技或化學藥品所控制。...
View Article當科技可以操控生命,我們為何不能扮演上帝?──《道德可以建立嗎?》
【科科愛看書】小時候老師常常要我們成為一位有德之人,可是可是……《道德可以建立嗎?》如果道德可以建立的話,那我們又該怎麼做?總而言之,快快拋開那些讓人暈頭轉向的道德教科書,來面對有趣的難題,一起來燃燒大腦、喚醒你的哲學小宇宙吧! 不應該扮演上帝的角色,或不應該過於違反自然,這個論點究竟有什麼價值? 超完美人類該不該出現?...
View Article孟子大大曾說「人性本善」,但人類真的有道德本能嗎?──《道德可以建立嗎?》
【科科愛看書】小時候老師常常要我們成為一位有德之人,可是可是……《道德可以建立嗎?》如果道德可以建立的話,那我們又該怎麼做?總而言之,快快拋開那些讓人暈頭轉向的道德教科書,來面對有趣的難題,一起來燃燒大腦、喚醒你的哲學小宇宙吧!...
View Article為何要「一哭二鬧三上吊」?當尋求注意的失序行為時怎麼辦?
作者:楊千儀 / 心理職能治療師,很喜歡在精神科的工作。覺得每天能和一群人相處,利用團體動力激出不同組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平常也喜歡彈彈唱唱,未來希望能把自己喜歡音樂的這元素加入工作中。 「為什麼他就是沒有注意到我!?」 為了引起注意,人往往會誇大情況。圖/網易漫畫新聞...
View Article你的咖啡溫暖了我的心,才知道觸覺竟是看人的依據?──《觸覺不思議》
【科科愛看書】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呢?除了眼睛、鼻子、耳朵,我們居然也可以用皮膚來「看」或「聽」!在觸覺的力量下,絨毛毯讓你更安心、熱奶茶讓你變溫暖,這到底是什麼神奇魔法!?踏入《觸覺不思議》的世界,從觸感遊戲、感官實驗及最新研究,重新為你定義感官,讓你大開皮膚界(?) 一杯熱咖啡就能影響你對人的判斷? 2010...
View Article「有害大腦、讓人成癮、加深性暴力」色情片真有這麼壞嗎?——《BBC 知識》
作者/柔伊.科米爾(Zoe Cormier)|自由科普作家,著有《性、毒品與搖滾:享樂主義的科學》(Sex, Drugs & Rock ‘N’ Roll: The Science of Hedonism)。 譯者/王怡文|台灣大學資訊工程與心理學雙碩士,現就讀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心理系博士班。 夜深人靜的時候…。圖/《BCC 知識 2017 年 6 月號》...
View Article字型帶你品嚐酸甜苦辣好滋味──《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科科愛看書】每天睜開眼睛,我們就不斷接收各式資訊,不過,你真的看懂那些文字了嗎?原來,除了內容本身,連字型也含有意義,它們不但有聲音、有味道,甚至還有個性!?它們竟然可以沉默地影響你的想法和舉動,讓你身陷其中而不自覺?還不快來《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認識這位強大的催眠師! 多重感官讓世界更豐富...
View Article字型心裡有鬼,但字型不說──《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科科愛看書】每天睜開眼睛,我們就不斷接收各式資訊,不過,你真的看懂那些文字了嗎?原來,除了內容本身,連字型也含有意義,它們不但有聲音、有味道,甚至還有個性!?它們竟然可以沉默地影響你的想法和舉動,讓你身陷其中而不自覺?還不快來《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認識這位強大的催眠師! 劇透注意! 閱讀本章前,請先進行下列短片裡的挑戰...
View Article性研究讓心理大師丟教職?解密華生百年奇案
知名心理學家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對於學過普通心理學的大學生而言,是必然會認識的行為學派創始人。他所做的實驗非常有名,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他用古典制約的方式,在小老鼠出現時發出可怕的巨大聲響,進而讓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看到小老鼠就會大哭。他將帕夫洛夫的狗,成功的轉移到人類身上。因而立下了行為學派的百年基業,至此不衰。...
View Article你和他的關係決定了你們之間的距離?淺談空間關係學
在擁擠的捷運上、擁擠的電梯內,我們總是會避免和他人有目光的接觸,直視天花板,或是看著自己的手機。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相對於不同的關係,我們會和他人保持著不同的距離,而越界的距離則會讓人感到特別不舒服。 人與人的相處,會因為相對於不同的關係,有著不同的距離。圖/By Zieger @ Flickr, CC BY-NC-ND 2.0 到底,什麼樣的關係適合什麼樣的距離呢?Hall 這位學者,在...
View Article從《鬥陣特攻》談遊戲中的女性角色:女角可以不要身材佼好嗎?
文/李子李子短信|社科碩士,博物館愛好者,果殼網作者 去年(2016)暴雪發售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鬥陣特攻》(Overwatch)紅遍全球,各國玩家都沉迷在鋪天蓋地的「屁股」裡不能自拔。但是,要論角色,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屁股們,而是扛著粒子炮,一頭威風凜凜的粉色短髮、肱二頭肌比頭還大的扎莉雅(Zarya)。 一頭威風凜凜的粉色短髮、肱二頭肌比頭還大的扎莉雅,是你熟悉的女性樣貌嗎?圖/《鬥陣特攻》...
View Article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淺談悲傷五階段
作者:楊千儀 / 心理職能治療師,很喜歡在精神科的工作。覺得每天能和一群人相處,利用團體動力激出不同組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平常也喜歡彈彈唱唱,未來希望能把自己喜歡音樂的這元素加入工作中。 大家可能有過失戀、親人去世、車禍、經歷了像 921 大地震那樣的事件、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或染上愛滋……等悲傷、災難性事件。...
View Article找到了與你相似的靈魂伴侶?佛洛依德說:你只是自戀!
納西瑟斯痴痴看著那水中的「他」。 談到自戀,要從水仙花說起 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ōseōn)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叫納西瑟斯(Narcissus)的獵人,是河神的兒子。至於他有甚麼過人之處?「帥、很帥、超級帥……」大概是這樣。如果他生在現代,幾乎可以肯定他是男神中的男神。不過先知曾經說過,如果他要長命百歲,就一定一定一定不可以看到自己。...
View Article心裡有事過不去?訓練正念:活在當下、放下執著
「正念」研究是什麼 正念(Mindfulness)的意思並非正面思考,而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正念源於佛學,但近年來無論西方或東方,都透過科學化的心理學研究,藉由訓練正念,舒緩過度自我膨脹所造成的情緒壓力、緊繃的人際互動。 中研院民族所張仁和藉由心理與行為實驗,來研究如何透過「正念」和「心理位移書寫」緩解過度膨脹的自我,進而達到較佳心理健康。圖/張語辰...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