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親子共讀吧,展開意識、情緒與生命的多重想像——《荒野機器人》推薦序
以萌萌機器人和森林動物間的互動為主題,《荒野機器人》是契合時代、啟迪人心的故事,而我最直接的感想是這本書非常適合爸媽跟孩子一起共讀,因為自己也是個爸爸,正迫切需要更多這類好故事。不過除此之外,這本看似輕鬆的書,其實有好多議題值得細細深究呢。 快找本《荒野機器人》來親子共讀吧。圖/By ambermb@Pixabay...
View Article我們為什麼那麼怕死?到底死亡是什麼?——《好青年哲學讀本》
讓我們聊聊死亡吧!圖/好青年荼毒室提供 文/古道風 我從小就很愛吃芙蓉蛋飯。好像是在小學六年級吧,我吃着吃着,忽然想:「有一天,我會死。死了我就不能再吃芙蓉蛋飯,不能再看《寵物小精靈》,不能再坐在父親的單車上聽風在耳邊呼嘯而過……」想到就覺得很害怕,那幾晚甚至怕得睡不着覺。好在我不只在哲學方面早熟,也很早就掌握了成年人的生活技能 ──...
View ArticleFacebook上大家都在看,所以你就這麼相信了?
分享新聞前請先仔細想想。圖/wikimedia commons. 從去年(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美國社會開始強烈關注「假新聞」這項議題。不過台灣的大家似乎更早就遭受假新聞的荼毒,算是走在世界潮流的前沿吧?(該覺得驕傲嗎這……)不過,大家在什麼情況下會去執行「事實查核」(fact...
View Article「高敏感族量表」你做了嗎:但到底什麼是高敏感族群?
近日臉書上面出現了一個「高敏感族群」的測驗,許多人為之吸引,臉書也不斷被大家的分數洗版;但到底什麼是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族群的概念,最先是在 1997 年由 Aron, E. N. 與 Aron, A 這一對學者夫妻所提出來的,他們整理了過去的文獻、並進行質化訪談後,編製出了高敏感族群的量表(Highly Sensitive Person Scale...
View Article分手,真的能夠預測嗎?解析《再見凱薩琳》裡的分手公式與劇情
你是,這樣的人嗎? 你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別人說的那麼聰明。 你總是害怕,自己所擁有的才能或天賦,有一天就會消失殆盡、然後其他人就會不喜歡你了。 在感情裡面,你總是被拋棄的那一個,並且每次開始交往的時候,就時時刻刻在倒數計時你所殘存的戀愛。 因為青少年時期被霸凌的經驗,讓你對於人際關係和感情失去的信任,於是你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只用「假面」在過生活。...
View Article心痛是哭夭還是真的痛?關於心痛的二三事
「誰讓你心動、誰讓你心痛、誰會讓你偶爾想要擁他在懷中……」——陳淑樺〈問〉 圖/ Donnie Ray Jones @flickr...
View Article在父性消失的現在,如何成為「夠好的父親」?
文/林仁廷(社區諮商心理師、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 佛洛伊德對父親失望的回憶 雅各布.佛洛伊德(Jakob Freud)是個布匹商人,他因為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View Article面對壓力時,我們的身體會如何反應?–《知識大圖解》
壓力的科學。圖/《知識大圖解》2017 年 8 月號。 當遭遇壓力時,我們的身體會發生什麼事?最早定義壓力的漢斯.薛利(Hans Selye)曾告訴記者: 「人人都知道壓力,卻沒人能真正地瞭解它。」...
View Article新世紀的我們還有原罪嗎?還需要福音與救贖嗎?從哲學談《新世紀福音戰士》
作者:豬文 舊世紀福音:「神用六天創造了世界,我們的祖先在那裡活得幸福快樂。但有天,他們受不住引誘,吃了禁果,所以我們都有原罪。我們都有原罪,所以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上帝派了祂的兒子到這個世界,為我們犧牲,所以我們都得到救贖。」...
View Article動彈不得的心:強迫行為是一種病嗎?
「許多強迫行為之所以吸引我們去做,不是因為它們能帶來喜悅,而是它們保證能平息焦慮。……極度的渴望,它燃燒、折磨我們,好像血管充滿了蒸氣、滲入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急需將其釋放。(1)」...
View Article犯罪剖繪科學嗎?《破案神探》的背後
文/Leon Huang|執業律師、司法行為科學研究者。 20 年前,我還在紐約大學(NYU)心理系就讀,其時正在學校附設醫學中心精神科跟著教授研究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當年中文名為精神分裂)。某日,一個特殊消息透過系主任傳到我這裡:有執法機關來學校進行封閉式(by invitation/reference only)校園徵才會談,系上推薦了我。...
View Article為了降魔而成魔:《幽遊白書》戶愚呂的矛盾
作者:老甘 冨樫義博的經典之作《幽遊白書》,劇情中具有肌肉強化能力的反派角色.戶愚呂弟(劇照中左邊)登場的畫面。圖/IMDb 說起動漫的話,又怎能不講一下冨樫義博的《幽遊白書》這一部九十年代中期的經典之作。大家可能不知道, 除了《HUNTER×HUNTER》外,《幽遊白書》亦是他其中一本成名作,當然他經常停刊的作風更加著名。 若果以動畫計算,僅有 112...
View Article吵吵架也挺好的:從日劇《毛毯貓》談親密關係中的爭執
最近迷上了《毛毯貓(ブランケット・キャッツ)》這部日劇。原本只是因為很愛貓,所以看了這部日劇。但漸漸卻發現,這部日劇,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警告,以下段落有輕微劇透——————–...
View Article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呼喚著你:在高處為何會想往下跳?
編譯/莊霈淳|成功大學心理系學生,PanX 實習生 source:Gregg Scott 人的知覺現象真的非常奇妙,有時候甚至根本自相矛盾。就如懼高症總好發於走在斷崖時,面對腳下隔不到幾步路的無望深淵,想到自己粉身碎骨就暈眩,只希望這個可怕的路程趕快結束。只是當我們終於爬上山麓頂端,心中充滿成就感,前一秒還怕得要死,此刻竟然閃過一個念頭: 「好想跳下去啊,不知道會是什麼感覺呢?」...
View Article分手,真的能夠預測嗎?解析《再見凱薩琳》裡的分手公式與劇情
source:Max Pixel 你是,這樣的人嗎? 你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別人說的那麼聰明。 你總是害怕,自己所擁有的才能或天賦,有一天就會消失殆盡、然後其他人就會不喜歡你了。 在感情裡面,你總是被拋棄的那一個,並且每次開始交往的時候,就時時刻刻在倒數計時你所殘存的戀愛。 因為青少年時期被霸凌的經驗,讓你對於人際關係和感情失去的信任,於是你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只用「假面」在過生活。...
View Article想當個夠格的吃貨?–《吃的藝術:42個飲食行為的思考偏誤》推薦序
科學家每天都在問自己三個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中午要吃什麼。 好吧,上面這句話是胡扯的。但不只是科學家,在看這本書的你可能也跟我一樣,每天都在苦思那最後一個問題。 像我一樣每天中午都外食的上班族很多,我跟同事甚至討論過要不要乾脆轉行去做「中午要吃什麼」App ,因為不但自己每天都用得著,而且比起科學傳播市場大不少。可惜我們動作慢。你只要上手機應用程式市集去搜尋,會發現類似的...
View Article來點悲傷的負能量反而對你我有益?那該如何擁抱悲傷呢?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對於「要樂觀」、「不可以哭」這些話,感到非常的反感。那些話不僅不合人性,更標榜著追求不可能達到的目標:「時時保持微笑」,反而讓人們過得更加辛苦。...
View Article「它根本不是人吃的東西!」這是大腦在面對討厭食物時的內心吶喊——2017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想想你昨天的晚餐,有沒有遇到什麼讓你難以下嚥的食物呢?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餐桌上看到命定的剋星:芹菜、香菜、花椰菜、番茄……但是,如果要你說說自己到底有多討厭那些食物,或為什麼討厭那些食物,大概也很難形容吧? 不要香菜!不要花椰菜!圖/By JerzyGorecki @Pixabay 不過呢,科學就是要講求精細的,於是,來自法國的研究團隊決定利用 fMRI...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