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在瞎忙?專注力不足是怎麼ㄧ回事?── 《精準用腦》
工作出錯的四大原因 一般認為工作上會出錯,與各式各樣的原因有關,但我用腦科學的方式分析很多事項之後發現,正如本書一開頭所說的一樣,出錯的原因僅僅只有 4 個,就是「專注力不足」、「工作記憶不足」、「大腦疲勞」、「大腦老化」。沒有完全與這 4 大原因無關的出錯情況。也就是說,只要針對原因徹底對症下藥,讓出錯的情況完全歸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圖/楓書坊文化出版社提供...
View Article來迷路吧!放下 Google Map,尋找一場美麗的錯誤──《偶然的科學》
來迷路吧!尋找美麗的錯誤 在本書的尾聲中,我們該向大家提出一個請求:請不要把生活裡的所有不確定性都予以消除。從GPS到書籍推薦,科技正在讓我們周遭的一切變得精確又可預測,但這不見得是好事。有時候,我們的幸福有可能因偶然而生,而這是凱薩琳.德蘭格 (Catherine de Lange) 發現的道理。 放下手上的 Google Map,迷路的過程或許會發現什麼新鮮事。圖/pixibay...
View Article喪屍病毒真的存在嗎?該如何把人變成喪屍?──《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
編按:七月選書《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由身兼作家與電視主持人的邁可‧布魯克斯與量子物理學博士兼記者瑞可‧艾德華斯兩位作者討論科幻電影裡的情節能否成真,揭密各種電影背後的科學秘辛,並且加入各種打諢插科的對話內容,對人類的命運展開各種科學想像、思辯與對話。...
View Article從草東沒有派對的崛起,談解讀爆紅的那些迷思
文/吳秋園 │ 中山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圖/草東沒有派對臉書 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在第 28 屆金曲獎一舉獲得最佳新人獎、最佳年度歌曲獎,甚至在最佳樂團獎上擠下奪獎熱門五月天竄為黑馬,令許多人大膽聲稱這象徵著樂團界的世代交替。乘著這股浪潮,許多探討草東為何而紅的文章應運而生。...
View Article公堂之上真相為何越辯越謎?從《第三度殺人》談虛假記憶和確認偏誤
《第三度殺人》預告片。 《第三度殺人》為知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2017 年上片以來引起了一陣旋風,在日本電影獎項中多有斬獲。 在 2018 年三月頒獎的日本電影金像獎甚至囊括六項大獎,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男配角(役所廣司)、最佳女配角(廣瀨鈴),是枝裕和一人就獨得三項(導演、編劇、剪輯),男主角是大家特別喜歡的福山雅治(雖然是很多人老公,但 2015...
View Article【GENE思書軒】掌握人性成為「房間裡最明智的人」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大企業也希望能時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不過近來商界令人敬重的大老闆失言,差點把企業多年苦心在年輕社群中經營的形象,一夕之間化為烏有;航空公司把付費的顧客強拖下機造成身心重大創傷,號稱最佳溝通者的 CEO...
View Article【GENE思書軒】安靜,從小就是力量
雖然我由衷地一再強調,但真的沒有朋友相信我是個內向害羞的人。 其實我一直隱藏自己的社交焦慮,談笑風生的同時,心裡卻在皮皮剉,這種矛盾讓我有時候會開始考慮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一直到讀了蘇珊.坎恩(Susan Cain)的《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View Article不是不痛只是把感覺關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不安全依附者該如何面對壓力事件?──《依附理論系列》
三年前的某個早晨在宿舍前的涼亭,妳冷冷地將所有我送妳的禮物,用那個當初我送妳時,妳感動到流淚的書包打包,丟還給我。 「還有什麼想說的?我只能聽你說到 12 點,等一下我要去練球了。」妳最後對我說的那幾句話,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痛得刻苦銘心。...
View Article你說的美是什麼美:心理學如何看待審美觀?由「新身分證」票選談起
文/何崇瑋 為何美感會因人而異? 由內政部舉辦的「身分證明文件再設計」大起爭議,網路票選獲得將近十萬高票的作品沒有獲得評審的青睞,而評審選出的作品卻只獲得寥寥可數的 46 票,這讓許多人對「審美觀」產生質疑:「究竟是評審曲高和寡?還是大眾的美感有待討論?」...
View Article科研資源的分配也有馬太效應嗎?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的是即使兩個研究者的能力相當、對科學的貢獻也相當,但原本就有名的那位會比原本無名的那個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認可。 比方說,只能有一個獲獎人的獎項通常會被頒發給原本就有名的那位(實驗室大老闆),而不是原本默默無名的那位(苦情研究生);於是有名的科學家愈來愈有名,相對地也能夠累績更多的名聲與資源。...
View Article為什麼會打哈欠?——哈欠的千年之謎(上)
約瑟夫·迪克勒 (Joseph, Baron Ducreux) 創作於1783年的自畫像,畫中的他正在打哈欠、伸懶腰。圖/wikipedia...
View Article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哈欠的千年之謎(下)
編按:在上一篇〈為什麼會打哈欠?——哈欠的千年之謎(上)〉中,我們談到打哈欠是科學家千年以來持續探討的問題,並分為生理功能與社交功能兩派研究,也說明了哈欠的生理功能與氧氣濃度無關。現在讓我們繼續討論哈欠傳染的秘密! 「同理心」是哈欠傳染的關鍵? 傳染性哈欠都發生在較為親近的兩個物種身上。圖/flicker...
View Article側斑蜥天生綁定的「剪刀、石頭、布」繁殖策略:比例決勝負,時機造英雄!
文/林展蔚(Jhan-Wei Lin) │ 台灣師範大學生科系低調博士,研究興趣為動物的生活史演化、行為生態與族群生態,專長於生態學、演化生物學、脊椎動物學、野生動物保育、生物統計等。目前正不務正業的在泛科學和國家地理寫寫科普文,讓生態與演化之美更廣為人知。 圖/OpenClipart-Vectors @Pixabay...
View Article自己來肛肛好!不用假他人之手的大腸鏡──2018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
「因為這真的太簡單了,所以我們決定多捅三次。」──2018年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獲獎論文 [1,2] 大腸鏡的不適,真的捅過才知道 想在 Facebook 上有張與眾不同的自拍嗎?想了解怎麼插入大腸鏡,才能避免不舒服嗎?那幹嘛不自己試試看呢? 一般來說,大腸鏡通常是臥姿才能操作。然而,部分患者採取臥姿較困難(如過於肥胖);另一方面,儘管經驗豐富,醫師操作大腸鏡時,總是很難體會「到底有多不舒服?」。...
View Article愛貓也要很科學!那些年為主子做過的搞笑諾貝爾研究
說到貓咪和人類的關係,那可真真是千絲萬縷。萌翻天的貓主子不僅是我們親密的家人,更是科學研究的寵兒,而這其中,最有名大概就是薛丁格和他那隻又死又活的貓了吧。不過呢,貓到底是生是死可能有些太難解,牠們是液體還是固體可能就容易觀察得多了!?(肉眼可見肯定是液體啊~) 貓咪怎麼可能是固體!圖/reddit 液體固體難解之謎,就交給貓體力學吧! 2017 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Marc-Antoine...
View Article開車動不動就飆三字經?駕駛愛罵人其實有原因──2018搞笑諾貝爾和平獎
抓好方向盤,人比車兇才好上路? 開車的時候,有許多事情會讓人不爽,比如塞車、亂轉彎、急煞、被警察關心等等。但是有個胸懷大志、為現代人著想的團隊覺得除了上述這些,還有個因素很常被大家遺忘,那就是:大聲叫罵,這到底是十分危險的潛在因素,還是馬路上一團混亂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呢?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便以此為題,提出了「開車時大聲叫罵的頻率、動機與認知上的風險及回饋」的研究,並由阿隆索教授...
View Article幼童剛學寫字就要寫在格子裡?科學地看看學寫字這回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小學前是巧虎的,上小學後則是老師的。(誤?)圖/flickr 我家兩個小娃最近升上大班,幼稚園老師也開始教授注音符號課程,並分派回家作業。她們兩個過幾天就異常認真地在學寫字,而且嚴格告訴我一定要寫漂亮、寫整齊。如果稍微凸出去一點點,她們會很小心的擦掉再重來。...
View Article為什麼寧願自己亂來,也不願看一下說明書?──2018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你拿著某樣產品,不停地問別人要怎麼使用,美國人有可能會回答你:RTFM (Read the F××king Manual),翻譯成台灣的用語則是:「啊你不會自己看說明書喔?」。 但 2018 搞笑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卻告訴我們:不想看說明書是人之常情,這不單是使用者的問題,產品設計者也有責任,沒事不要做那麼多複雜的功能啊!大家根本很少在用!...
View Article人際的「溫度」,依附的基礎──依附理論系列(十四)
泛科學上一整個系列的依附理論文章,本系列卻還不曾討論依附的本質,在這一篇文章裡,我將要揭開關於安全感與愛的秘密。 本系列文章第一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如果你對依附理論有一些些了解,很可能會知道「依附」這個概念源自於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的研究。但在鮑比研究依附的同時,有另一個人則用了恆河猴,來研究何謂愛,他的名字,叫做哈利·哈洛...
View Article為什麼比起數據,人們更容易相信個案?
社會中總會有許多來來去去的科學議題,從基改、食安到能源議題,每一個都能看到正反兩方戰到天荒地老。一方總是主要訴諸理性/科學/數據,另一方則是走感性/案例/經驗的路線。 這類的爭議總是來來去去,理性方每每準備好詳盡的數據與論述來回應,感性方則是以打動人心的故事來說服大眾。一兩則個案並不能代表什麼,大範圍的抽樣才有可信度才對啊。很多理性方的人不懂,明明證據都擺在眼前,為何就是有那麼多人不願意接受。...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