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起笑的科學

$
0
0

《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報告》Quirkology: How We Discover the Big Truths in Small Things)和《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59 Seconds: 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的作者,英國心理學家韋斯曼(Richard Wiseman)曾經向全世界徵求最好笑的笑話(請參見〈教你59秒變A咖的怪咖心理學〉),百萬人票選的結果是:

兩個獵人在森林中,其中一位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另一名獵人眼看他的朋友沒了呼吸,目光呆滯,連忙打119求救:「我的朋友死了!我該怎麼辦?」電話那頭連 忙告訴他:「別慌!先生,我能幫你,第一步,請先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死了。」說完突然一陣安靜,接下來是一聲槍響,然後那名獵人又拿起電話,說:「好了,下 一步是?」

這個研究該榮獲搞笑諾貝爾(Ig Nobel)文學獎吧?不過,你覺得這個笑話好笑嗎?

我是覺得蠻好笑的,或許你一點也不同意,搞不好還因為不同意,而從此瞧不起我了。是的,笑的異同甚至是人們能否成為好友甚至建立伴侶感情的基礎。

大多數人,都希望被認作有幽默感。大概兩三年前,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位人類演化生物學家Geoffrey F. Miller來我們這裡演講時,還提出他的理論,認為幽默感是人類性擇的特徵之一,因為幽默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智商高低,而且幽默感的強弱也是創意的表 現之一,而創造力正代表了智商。不過,智商高的人並不一定幽默,因為創意還來自開明的程度。無論如何,他認為男人的幽默感,正是一項把妹利器。

就因為幽默感很難客觀評估,更難以量化,因此笑話的研究特別困難。可是這本好書《笑的科學:解開人為什麼會笑、笑點為何不同,與幽默感背後的大腦謎團》Ha!: The Science of When We Laugh and Why)的作者溫斯(Scott Weems)卻膽敢接受這個高難度的挑戰,試圖利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方法,來告訴大家,人為什麼會笑嗎?為什麼不同的人聽了同一個笑話卻有不同反應?笑話帶有什麼獨特的訊息?幽默有公式可循嗎?大笑時,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溫斯網羅各種與幽默有關的研究及有趣的笑話,依序解釋幽默是什麼、分析幽默的目的,並說明幽默對我們的重要性。他利用最新的幽默研究,顯示唯有透過擁有優柔寡斷的大腦,我們才能在這對於認知及情緒都相當苛求的世界中獲得愉悅。

溫斯在《笑的科學》第 一部先談「幽默是三……小朋友?」,試圖定義出歡愉捉摸不定的概念。科學真的能告訴我們,人為何會發笑了嗎?看來笑的科學,並不好笑啊。講過自以為好笑, 可是人家在狀況外笑不出來的人都知道一個討厭的事,就是還要去用白話來解釋那個「梗」。凡事需要解釋,原本再好笑的笑話都會變得很冷,因為科學畢竟是件嚴 肅的玩意兒。所以科學讓笑話變冷了嗎?

為什麼它那麼讓人享受?《笑的科學》指出,其實不只人類會「起笑」,很多動物也都有類似的行為,例如神豬……。 科學無法讓笑話變得好笑,可是科學可以告訴我們,聽到笑話而使大腦釋出的神經傳導物質,竟然跟嗑藥或做愛時一樣,也就是我們大腦的一些部分居然HIGH起 來了,爽歪歪的腦給了我們獎賞,讓我們一直玩…哦不…一直笑、一直笑、一直笑……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想「起笑」,幽默感除了很明顯地跟文化有關,也和性別、 歲數還有個性有關。

有趣的是,很多擅於搞笑的高手,私下可一點也不快樂,甚至有可能一個不快樂的人,反正愈能夠表現出搞笑所需要荒謬感。例如著名的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1951-2014)已深受憂鬱症所苦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在兩個月前,先割腕未死,後以自縊了結性命。

為什麼「驚喜」是幽默的重要元素?其實生存在這個隨處可見荒謬與困惑情境的世界裡,幽默是我們大腦所具備的重要能力!《笑的科學》指 出,幽默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建構、推斷、解析,這些不過就是我們日常用來闡釋這世界的基本方法,而好不好笑的事物,關鍵在於「衝突」,辨識出「衝突」之 處是種天份,電腦程式發生衝突當了機可以重新關機,可是我們的大腦卻不像電腦一樣能隨便開關,可是大腦縱使在面對不可預期的情形,也必須維持運作,於是 「起笑」就是大腦給我們發現「衝突」時的獎賞。當衝突已成事實,起笑就是義務!

身為有十多年經驗,研究大腦如何運作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他提出若要理解幽默,便需要辨識人類大腦龐大的複雜性。他指出,幽默和笑是大腦處理複雜事物的副產 物。大腦整個系統沒有所謂的「最後部分」來決定我們的言行。我們大腦的行動是讓各種概念彼此競爭以獲得最後結果。 這種途徑有種種好處,比方說它能讓我們推理、解決難題,甚至是閱讀書籍和研究哲學。儘管如此,有時它也會導致衝突,例如當我們想同時掌握兩種或更多不協調 的概念的時候。要是這種狀況發生了,我們的大腦只懂得做一件事,那就是切割…哦不…是起笑。幽默幫助了我們在混亂世界中撒下希望的種子。

《笑的科學》無限期支持幽默感,鼓勵我們成為更加樂活的人,指出人若愈幽默就愈健康,雖然最幽默的人同時也因為比較放縱而傷身XD 即使幽默無法讓人真的長壽,歡笑還是能讓原本可能悲慘的人生比較能夠忍受,至少能夠減少痛楚。有研究顯示多看搞笑電影能夠少用減止痛藥。

《笑的科學》提到一個經典的笑話──《貴族》(The Aristocrats),經典到據說是史上最髒的笑話,髒到《笑的科學》完全無法寫出。有部2005年的記錄片《貴族》(The Aristocrats, 歷時長達三年的拍攝,走訪了上百位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和喜劇明星,從百多個小時的膠片中精心提煉出一個半小時的影片。《貴族》據說是流傳在喜劇行業內部的笑 話,所以大多數人肯定對此一無所知。據說其污穢、下流、惡心的程度,比我們聽過的任何笑話都要過分,挑戰了人類的道德極限,除了震驚之外只能用「起笑」來 防衛心裡受到的傷害與打擊。

自己的幽默自己練,《笑的科學》可能無法讓你起笑,可是你讀了這本好書,你真的會想好好起笑!

 

本文原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黑白卡片能促進嬰兒視覺發展?

$
0
0
Credit: thejbird via Flcikr

Credit: thejbird via Flcikr

當父母之後,才赫然發現荒謬的事情還真的不少。但對於這些坊間流行,其實仔細思考起來都不堪一擊,包含這次要談的這件事:黑白相間的東西會促進嬰兒視覺發展。

我的學生生涯與職業生涯從未聽聞過這件事,直到我當上了父親,有一次坐月子中心安排了講座,講員是出版社業務,內容說穿了就是推銷,反覆說明黑白卡片可以如何刺激嬰兒的視覺神經。我先前就有預感這是件不妙的事,所以我藉口頭髮太長了要去修剪,從頭到尾未參與。但太太比我很認真許多,用心參加,並且帶回來一大堆資料。我簡單聽她說完這件事情,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決定自己先查查再說。

我本來還以為我學生時代是不是都在睡覺了,怎麼這麼重要的事我從來沒聽說過(我承認我很常睡覺是沒錯,但睡到學過的事情都不記得了是不太可能的)。我想辦法拿到發展心理學原文課本,把關於視覺發展那一大段重複看了一次,發現課本的說法與坊間傳說有很大的落差。這一段中,有兩個研究與此議題有關。第一個研究是說明嬰孩是喜歡系統性與對比性的東西,若真要計算停留時間長短的話,第一名是人臉,第二名是報紙,第三名是同心圓;而較不喜歡沒系統性的東西,如只有單純紅、白、黃等顏色(R.L. Fantz, 1963, p125)。第二個研究嬰兒喜歡將他們的視線固定在物體的周圍,以及黑白交界處(Salapatek & Kessen, 1966, p125)。但這些研究並未告訴我們「黑白卡可以刺激視覺發展」這件事。假如刻意要誤讀上述研究,那也應該要選擇人臉及報紙來刺激嬰孩,而非選擇排名第三的同心圓來當商品。人臉與報紙到處都是,很難商品化。真要有人臉刺激的話也很容易,你就多抱抱自己的小孩就行了,哪需要多花錢買一些對他們根本毫無助益的東西。

這真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不需要刻意訓練的能力,也被當成商品來大力販售。父母一時不察,就成為待宰羔羊。養育嬰孩真的不需要過度干擾,讓小孩自然的長大,就是最好的禮物。

(我手上有書商送的樣品黑白卡數張,我回家之後很有實驗精神的用在自己小孩身上。在她們滿一個月時,她們根本對此卡片毫無興趣,甚至一看就打哈欠或是閉上眼睛。她們兩個真有父親的風格。到後來,黑白卡成為讓她們睡著的方法之一。精神很好嗎?來看看這個會讓人眼睛花掉的東西吧。)

參考資料:Schickedanz, J. A., Schickedanz, D. I., Forsyth, P. D. & Forsyth, G.A.(1998).Understand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3rd Ed.-revised). MA: Allyn and Bacon.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大腦也這麼認為

$
0
0
share with friend

from:.imgion.com

在一次旅遊時同團有一家三代十來人一起參加,行程中看他們一直是和樂融融。一次午餐是吃火鍋,那家子就坐在我後面的大桌,我正忙著加菜涮肉時,背後傳來了聽起來很興奮的聲音…

「欸我告訴你把這個加進醬油裡味道很棒哦」
「欸我告訴你把這個加進醬油裡味道很棒哦」
「欸我告訴你把這個加進醬油裡味道很棒哦」

這絕對不是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而是該家媽媽一副發現新大陸的語氣到處跟人講,連續講了四五次還越講越大聲,我聽得青筋都快爆開來了,就在此時我突然想到…為什麼他這麼愛講呢?是不是因為與家人分享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呢?

想是這麼想但有沒有什麼根據可以支持呢?畢竟我又不是名嘴可以說了算,還是要理性找科學根據的。十月發表於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期刊的這篇研究結果,多少可以支持我的想法,該研究發現確實與好友分享能夠讓情緒變得較正向。

研究找了60位、共30對的女性好友,每次都讓一對好友同時進行實驗。他們當中一位必須接受fMRI的掃描,另一位則是在另一個房間中坐在電腦前進行作業。他們必須看一系列照片並同時評估看照片時的感覺是偏正向還是負向。

圖片共有54種,分別是正向(ex. 美食)、負向(ex. 車禍)與中性情緒(ex. 家具)這三類。每張照片呈現前會先告知這張是跟朋友一起看還是自己一個 人看。若是先告知是「一起看」時,兩人會同時看到照片;若呈現「單獨看」時,朋友將需要做一個簡單的認知作業而沒看到照片。實際上兩人都看到順序完全一樣 的照片,並沒因為指示單獨與否而有所差別。

結果發現在看到照片時,如果有跟朋友分享的話會覺得情緒比較正向,無論照片是正向還是負向都有相同效果。也就是說原本正向的情緒會更正向,但原本負向的情緒會變得比較正向。確實,對應在生活中,我們常希望與好友分享喜悅,傷心難過時也會找人訴苦,以減輕不愉快的心情。

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在分享情緒照片時,大腦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與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眼窩前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這兩個地方會顯著較活躍。這幾個腦區都與獎賞/激勵有關,很像是當你知道這是跟朋友一起看時,大腦就會跟你說「好棒棒」般地獎勵你,於是乎你就會越來越喜歡跟朋友分享了。

想要讓快樂加成嗎?想要減低哀傷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與好友分享,而且分享可是會上癮的,也難怪臉書社群會有那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給朋友們,無法自拔吧。

最後點播這首非常應景的歌來做結尾…..

「……與你分享的快樂 勝過獨自擁有  至今我仍深深感動….」

資料來源:

「自戀者」可以害你家破人亡?

$
0
0
Credit: Timothy Takemoto via Flickr

Credit: Timothy Takemoto via Flickr

自戀戀到升天堂

最近陸續有朋友談起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的著作《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SIDETRACKED),書中提及199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一項調查,也有不少研究非常適合導引本文要分析有關「自戀人格」的心理問題。那項調查訪問了一千名美國人,要他們回應一條獨特的信仰題目:「你認為誰最大可能上天堂?」,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柯林頓(Bill Clinton)能升天堂的機會有52%;麥可喬丹(Michael Jordon)的機率有65%;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應是眾望所歸,認為她有79%的機率上天堂。最令人好奇的疑問是,那調查中最高機率升天堂的是誰?答案是「受訪者自己」﹗普遍受訪者認為自己高達87%的機率升天堂,作者西絲卡引述道:「德蕾莎修女是有很高的機率上天堂沒錯,但只有一個人上天堂的機率勝過她,那就是我。」[1]

當筆者在網路上分享這項調查的時候,有網友表示難以置信,甚至以為是虛構調查,旨在跟他們開玩笑哩﹗但假如我們讀過珍.圖溫吉(Jean M. Twenge)與基斯.坎貝爾(W. Keith Campbell)合著的《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The Narcissism Epidemic)一書,便會開始明白,「自戀人格」已成為在全球大城市生活的人相當普遍的心理問題,而且有不斷加深惡化的情況。[2]

嫁給自戀者,是愛情的悲歌

承接著1997年的那項調查,無獨有偶,《自戀時代》作者圖溫吉分享一些自戀者的生活記錄,指曾有自戀者經常將自己與耶穌相提並論,理由是他自己也是猶太人,而且亦是十二月底出生,「因此」內心陶醉自己與耶穌必有密切關聯。另外,一位自戀丈夫原打算出門替兒子買校服,最終校服買不成,卻買了自己喜愛的高爾夫球桿套裝回家;更有位丈夫購買一枚鑽石耳環給自己,代替送給太太的聖誕禮物。當然,自戀之所以成為「問題」,絕不止於這些生活趣聞,似乎只是滑稽好笑,無傷大雅。不過,在剖析自戀為社會帶來何種嚴重問題以前,必須強調,談論「一般」自戀人格帶來的心理問題 / 心理病,跟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精神疾病,存在明顯區分,後者會嚴重影響生活,屢屢遭遇傷害、無法工作等;接下來筆者要談論的是前者:自戀人格。

當社會擁有自戀人格者愈來愈多,那麼,瘋狂消費、惡性競爭、盲目冒險、自私自利、攻擊謾罵、婚姻破碎等現象亦隨之極為普遍,我們先從婚姻談起。由於自戀者的自我中心、貪慕虛榮,他們會利用伴侶達到功利目的,例如男自戀者需要一個能充當「花瓶」的女人,讓他感覺起來更有權力和魅力,受到眾人注目,一旦對方不能維持雙方的地位和魅力,便會立即結束關係,以其他可以滿足條件的女人代替。這是基於自戀者將所有感情和心神投放在自己身上,情人不過是借來填補空虛,一段關係充滿利用和包裝,往往令伴侶、孩子的身心遭受極大傷害。圖溫吉強調「許多與自戀者的關係都有一個美好的開始以及悲慘的結尾」,主要原因在於,自戀者人格特質至少能在短暫的人際關係中,散發出風趣與自信的一面,能一時迷倒身邊人,可是關係一旦延長,被利用的條件不再滿足,必換來撕裂與衝突,在自戀者潛意識中,替換一個人猶如物件,並無本質的分別。

自戀上司不斷製造人禍

自戀人格在各行各業,會令工作環境帶來充滿羞辱、指責和惡性競爭的問題。美國進行過一項調查,90%的護士指醫生曾以言語羞辱她們;另外,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經常感受到同事的「敵意」;更有研究指,一些企業發現在解僱那些自戀者的「混蛋」之後,利潤明顯提高了,即使被革職的自戀者工作效率高,他們離開後依然對提升企業利潤有良好影響。這關鍵在於,自戀者因為滿足個人自尊和強大的權力慾,會不擇手段造成不必要的競爭,以及在成功爬上較高位置後,以上司身份利用下屬宣洩個人威權, 往往不能接受被拒絕、被否認和不服從的情況;在發展事業方面,他們執迷於自以為的「成功感」,不是麻木冒險,就是只能維持在較小規模的公司經營,局限業績,排劑其他意見。這樣的工作環境,會使「自我聚焦」(self-focus)的風氣不斷漫延,上司不能從他人或團隊的觀點、整體工作效率去決策問題。

真實的例子,就是美國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遭遇的失敗,當執行長史考特(H. Lee Scott)將業務進軍德國後,未有理會「營業時間和商品定價」的策略,而這方面的意見,早有中階經理人研究過德國法律與企業文化之複雜,向高層提出,但礙於執行長的偏執,終於賠掉德國的分店,損失慘重。而研究自戀人格的學者,正是多番提及自戀者若站在較高位置,權力慾極易造成這類令公司虧損 / 發展艱難的情況。

Credit: el Neato via Flickr

Credit: el Neato via Flickr

無法代入觀點,禍延下一代

有一個測量人們「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能力的實驗,就是用手指在自己的額頭上寫上英文字「E」,如果受試者在旁觀者面前將「E」字寫成了反方向,即他寫的時候只考慮到給自己觀看,忘記了別人觀看必須讓他們看成原有「E」字的方向,這種心理特質的人比較難做到「觀點取替」,意味著較易有自我中心的傾向。

事實上,自戀者的問題並不「及身而止」,可能延禍養育成自戀的下一代。就典型自戀孩子影響學業的研究,找來就讀基礎心理學課程的大學生,被評為自戀分數最高的,成績最差;被評為自戀分數最低的,每每是系裡成績奪A的學生。箇中原因,是自戀學生對自己表現的判斷不切實際,認為自己相當優秀,留在虛無飄渺的幻想之中。

最嚴重的自戀孩子,高度自尊到了一個地步,更會出現極強反社會人格的暴力傾向,害人不淺。《自戀時代》舉引了不少槍殺案例子。2007年4月,韓裔學生趙承熙,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把三十二名師生槍掉,再吞槍身亡,他犯案前,宣稱:「拜你們之賜,我像耶穌基督一樣死去,以啟迪世世代代軟弱與毫無防禦能力的人。」此外同年12月,羅伯特.霍金斯(Robert Hawkins)在購物中心開槍射殺九人後自殺,遺書寫道:「可是想一想,我他媽的就要出名了。」構成這類慘案,背後固然有不同層面的因素,但歸納犯案者的人格特質後,連採訪案件經過的記者,事後分享相關案件內容感受到犯案者強烈的「自戀」傾向。

我們需要更新這個自戀時代

最後,圖溫吉及坎貝爾書中建議我們面對社會自戀問題,一方面我們盡可能「迴避」與自戀者接觸,另一方面從根本著手,父母可減少對孩子過份的讚賞,應將優點放在孩子完成事情的意義上,而不是迷戀個人先天的獨特性,同時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除了培養個人內省和謙虛的特質外,我們亦應盡量建構新的社會風氣,將榮譽感投向慈善和環保等方向,造就對整體社會得益以換取自豪感,代替完全宣示個人能力和炫富的生活觀,寧願以此成為個人包裝。

誠然,筆者身在香港,也感受到社會自戀風氣之強烈,尤以政治界、金融界、法律界、演藝界,以及部分所謂「文青 / 偽文青」等年青一代最為嚴重,前者崇拜權力、榮譽與財富,後者迷信自我、標奇立異、酸刻嫉妒、逃避現實、難耐艱苦。這些問題,看來需要為整個時代的基礎及大專教育帶來革命,融入對生命、人性更宏濶的知識視野,建立理性的認知系統,才能逐漸減緩。

談起教育,筆者發現不少讀書人對「人性與道德」的議題存在扭曲與誤解,未來筆者會陸續就千古以來善惡的問題,融入心理與科學為讀者分享。

  1. 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著:《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 哈佛教授的9堂心理課》(Sidetracked: Why Our Decisions Get Derailed, and How We Can Stick to the Plan),臺北市:商周出版,2014年7月,p.31。
  2. 珍.圖溫吉、基斯.坎貝爾(Jean M. Twenge & W. Keith Campbell)著:《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The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4年7月。

天氣不好就心情不好?科學家找到冬季憂鬱的秘密

$
0
0
Credit: gato-gato-gato via Flickr

Credit: gato-gato-gato via Flickr

文 / 黃惠琪|台北市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

時序邁入秋冬,日照時間逐漸變短,人的心情好像也跟著憂鬱了起來。北台灣的居民深刻感受到:冬天陰雨不斷,濕濕答答,整個人好像都發霉了。這種氣候不好會讓心情不好的說法是否有科學根據?

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試圖瞭解患有季節性情感疾患(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通常發生在冬天)的人跟其他一般人的腦部生理結構是否有差異。SAD在高緯度國家很常見,像在北歐國家,每六人當中就有一人有SAD。研究人員研究了11位SAD患者與23位健康者,分別在夏天與冬天替他們做正子造影檢查(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請見[註]),發現SAD患者與健康者的血清素轉運子蛋白(serotonin transporter protein,SERT protein)含量明顯不同—SAD患者在冬天季節時的SERT 蛋白含量比健康者還高!

問題來了,這個相當拗口的SERT蛋白是什麼東西?含量變高又是什麼意思呢?

過去,對於人類的情緒多由心理學、哲學等角度來探索,但越來越多科學研究顯示,大腦裡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影響情緒,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屬血清素(serotonin)。我們用來治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抗憂鬱藥,作用機制就是促使血清素在神經突觸間的作用時間變長,來達到改善情緒的功用。簡單來說,增加大腦裡的血清素含量,可以達到心情變好的效果。

而SERT蛋白卻是會把血清素清除、回收掉,也就能預期情緒會低落。這項研究發現SAD患者到了日照時間短的秋冬季節,大腦裡的SERT蛋白含量變高,大約增加5%,難怪到了冬天心情會變差。相較之下,健康者的SERT蛋白不論夏天或冬天,含量都沒改變,情緒也較能維持平穩。

這項研究發表說明SAD患者具有生物標記(biomarker),雖然不是每位患者都要做放射性檢查,但提供一個精神醫學領域的實證科學證據。如果您覺得入冬後心情一直開心不起來,或是每年一到特定季節就心情不好,請諮詢醫師唷!

[註]:正子造影(PET),是一種疾病診斷方法。在人體中打入放射性物質,此放射性藥物會被人體代謝,釋出訊號後被儀器接收,進一步形成影像。這種方式可用來檢測與定量人體內代謝異常的部位和嚴重度,可用來檢測各種癌症、人體分子活動與化學變化等,例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等。

參考資料:Study Probes Biochemical Basis for Seasonal Depression. PsychCentral [October 27, 2014]

選舉總是使人愁

$
0
0
Credit: Dave Walker via Flickr

Credit: Dave Walker via Flickr

「勝選只要高興一天就好。」總統馬英九先生屢屢在國民黨贏得選戰時都會說這一句話。這句話除了對勝選人有警剔作用外,對照現況,也不得不說是精準的預言。但社會科學實驗則告訴我們,對選民而言,連一天也高興不起來哩!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針對2012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選民的快樂表現為主題,於今年10月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他們發現政黨傾向民主黨的選民(支持者勝選),在得知選舉結果後,只表現了些許快樂,相對的,政黨傾向共和黨的選民(支持者落敗)則顯得相當失落,其失落情緒維持了整整一週。

這個研究在500個無政黨色彩的網站做了兩個看似獨立的問卷式調查。其中一個是隨機但持續地詢問「你今天有多快樂呢?非常快樂,快樂,普通,悲傷,非常悲傷。」;另一個問卷則在一長串的問題中,嵌入了幾個研究所需的疑問,包含「 政治上而言,你覺得你自已比較屬於……共和黨,民主黨,或中立。」經由網站的追縱技術,當網民連續瀏覽這些網站而且有回答兩個問卷的問題時,就會成為有效的樣本。

以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之時間為準的前後一週內,他們平均每日可以獲得210個支持共和黨和110個支持民主黨的有效樣本,約佔有效樣本的67%。(這邊很奇怪,如果問卷是隨機普查的話,勝選的民主黨應該會取得較多樣本數才對。然而筆者大致瀏覽相關報導及該研究報告,並沒有看到對此的說明)。最終發現支持民主黨的人在選舉前後表示自已是快樂的比例僅小幅度增加;而支持共和黨的人,其表示為快樂的比例選前約60%,選後則大幅掉到30%了。因此通盤而言,選舉日那天負面情緒是高於正面的。

這個研究結果,與另一篇2001年發表的心理學研究相呼應,該研究指出人類面對等值的好、壞事物時,通常是負面情緒表現較為強烈。

關於「你今天有多快樂?」的問卷調查持續進行著,期間美國發生了「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等兩件舉國曄然的慘案。研究人員以相同方式調查民眾情緒的影響。慘案發生後,表示自己高興的人數會減少,表示自己悲傷的人數會增加,但其比例都僅有選舉日的的一半。無怪乎外媒在報導此研究時,下的標題是「選舉日是一年當中最憂鬱的日子嗎?

這實驗也揭露,在美國有政黨傾向的網友比例高達三分之二,因此選舉日對全民情緒的影響力才會那麼大。若把研究結果套用在李姓住中歷的選民比理性中立選民還多的台灣……嗯,不多說,筆者要趕快去掛號11月30日的身心科門診啦!

參考資料:

  1. Election day: The saddest day of the year?" ScienceDaily [November 3, 2014]
  2. Pierce, Lamar, Todd Rogers, and Jason A. Snyder. “Losing Hurts: Partisan Happiness in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HKS 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RWP14-051, October 2014.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吳京的量子咖啡館

天然的抗鬱物質─深海魚油

$
0
0
Credit: Robert Francis via Flickr

Credit: Robert Francis via Flickr

今年(2014)十月在柏林舉行的「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年會中,來自荷蘭的研究團隊發現,飲食中攝取較多魚類及海鮮的憂鬱症患者,在服用抗憂鬱藥物時,療效比不喜歡吃魚的患者來的好。為什麼多吃魚有利於憂鬱症的治療?我和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室」的同仁,致力於憂鬱症及抗鬱療法的研究,多次獲得國際知名研究獎項,我們的研究結果探索、了解飲食和情緒的神祕關係。

文/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神經及認知科學教授

最近美國知名影星及喜劇天才Robin Williams自殺身亡,媒體大多誇張地形容他多年來如何和內心的惡魔作戰,事實上,Robin Williams的苦痛和魔鬼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很早就公開自己罹患憂鬱症的病情。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的「健康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憂鬱症、癌症與愛滋病是本世紀戕害人類健康,造成人類失能的三大疾病。憂鬱症比糖尿病或高血壓來得更「流行」,但卻常常被忽略,也很少被早期發現。憂鬱症造成患者自尊的喪失、酒精及藥物濫用、身體健康的惡化及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的破壞。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經企圖自殺,而十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不幸死於自殺。

儘管憂鬱症有如此高的盛行率和死亡率,而且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令人意外的是,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竟然少於十分之一。憂鬱症很少被合適地治療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疾病受到汙名化的嚴重影響」,使得缺乏正確觀念的民眾,誤以為到精神科就醫就變成所謂「嚴重不正常」的人。其次,憂鬱症是複雜的疾病,當前世界的趨勢已經朝向憂鬱症的整合性治療,然台灣目前在健保制度的限制下,大多集中在藥物治療,所以常常無法提供病患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果。

當代醫學對於一般的憂鬱症已經有許多相當有效的治療策略,其中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傳統醫藥和針灸療法、及經由頭顱的磁波刺激術……等等。以營養療法中的n-3不飽合脂肪酸為例,深海魚油內富含的EPA(eicosapentaenic acid)和DHA(docosahexaenoic acid)是近來許多疾病治療中,令人注目的焦點。由於EPA和DHA在心臟病、高血壓、腸胃道腫癌、乾癬、風濕性關節炎、癌症……等等疾病上的預防及治療的正面效果,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已經建議民眾應該攝取「足夠」的魚油。

深海魚油是否對於穩定憂鬱症有益呢?從流行病的調查中,可以發現一些魚耗量愈多的國家(例如日本、台灣),其憂鬱症的盛行率遠低於魚耗量較低的國家(例如美國、德國)。我們發表在著名「生物精神醫學」期刊也証實,憂鬱症患者體內確實有n-3多不飽和脂肪酸缺乏的情形(Lin et al., 2010)。深海魚油內含n-3多不飽和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重要不可或缺的成份,這些不飽和脂肪酸無法從人體內自行合成,而需透過食物攝取來補充,我們發表在「神經訊息」期刊中也指出,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看,而當攝取不足時,腦內細胞膜的組成就會受到影響,進而改變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色胺酸、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Su, 2009)。更重要的是,我們率先發表「証實深海魚油抗鬱療效」的數個研究,分別發表在著名的《分子精神醫學》、《臨床精神醫學》、及《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Lin et al., 2012, Lin and Su, 2007, Su et al., 2003, Su et al., 2008),這些研究至今已經被引用超過一千次,並為歐美憂鬱症治療指引所引用,成為深海魚油在憂鬱症治療上的世界先驅之一。

Credit: Jo Christian Oterhals via Flickr

Credit: Jo Christian Oterhals via Flickr

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的「身心介面研究室」,是國際間研究n-3脂肪酸(俗稱深海魚油)用做抗鬱療法的知名團隊,我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就是n-3脂肪酸對深受憂鬱症所苦的「懷孕及產後」婦女的抗鬱療效(Su et al., 2008)。許多憂鬱的孕婦會擔心:「藥物會不會造成胎兒長期的影響」、「藥物會不會透過乳汁而影響到小baby」……。其實大部分抗憂鬱的藥物對孕婦或胎兒都沒有明確的危險性,如果病患曾經對藥物有不錯的療效,醫師可能仍會建議繼續服用藥物,並謹慎監測母親及胎兒的健康。然而,對於新生命充滿期待的準媽媽,有時候連咖啡、茶、刺激性的美食都忌口,更何況是藥物。所以如果強烈拒絕使用藥物,心理治療、針灸、光照療法、n-3脂肪酸等,也有足夠証據來做為替代療法。N-3脂肪酸的抗憂成分以 EPA為主,建議治療劑量在每天服用含 EPA 超過1克為原則,四週後效果不夠時可以加至2克。病患可以自行選購優良製藥 GMP的產品,只要使用成分穩定的深海魚油,療效應該不會受到製造廠商或原料來源的影響。

長年來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FDA)因為擔心魚類污染,一直不建議孕婦多吃魚類。但在愈來愈多的研究支持下,FDA終於改變政策,建議「孕婦多吃魚類」!這是很重要的里程,讀者可以參考FDA 網站也了解服用魚類的原則。基本上,良好的魚油濃縮和精鍊過程可以去除重金屬污染,所以如果服用的是魚油膠囊則更加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衛生單位並沒有對n-3脂肪酸的販售做嚴格把關,因此選擇時要格外留意。

憂鬱症是隱形的殺手,即使生活在身邊的至親好友,都可能無法察覺嚴重的憂鬱狀態;憂鬱症是複雜的疾病,治療不能只靠藥物,一定要合併心理(壓力管理、認知重建)、社會(人際互動)及生活型態改變(光照療法、運動療法、營養療法)的多方位介入。最後,大眾教育要強調對憂鬱症的早期查覺、並努力去除「污名化」及就醫的障礙,才能全面改善憂鬱症的預防、診斷興治療。
參考資料:

  1. Fish intake associated with boost to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ScienceDaily [October 20, 2014]
  2. Lin, P. Y., Huang, S. Y. & Su, K. P. (2010).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Biol.Psychiatry 68, 140-147.
  3. Lin, P. Y., Mischoulon, D., Freeman, M. P., Matsuoka, Y., Hibbeln, J., Belmaker, R. H. & Su, K. P. (2012). Are omega-3 fatty acids antidepressants or just mood-improving agents? The effect depends upon diagnosis, supplement preparation,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on. Mol.Psychiatry 17, 1161-1163.
  4. Lin, P. Y. & Su, K. P. (2007).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f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omega-3 fatty acids. J Clin.Psychiatry 68, 1056-1061.
  5. Su, K. P. (2009).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Omega-3 Fatty Acids: How Does Fish Oil Act as a ‘Mind-Body Interface’? Neurosignals 17, 144-152.
  6. Su, K. P., Huang, S. Y., Chiu, C. C. & Shen, W. W. (2003). Omega-3 fatty acid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reliminary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Eur.Neuropsychopharmacol. 13, 267-271.
  7. Su, K. P., Huang, S. Y., Chiu, T. H., Huang, K. C., Huang, C. L., Chang, H. C. & Pariante, C. M. (2008). Omega-3 fatty acids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uring pregnancy: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Clin.Psychiatry 69, 644-651.

健身又健腦,重量訓練可提升記憶

$
0
0

exercise

文/莊一清

不知道前一陣子的亞運是不是燃起很多人的運動魂了呢?運動不僅可以減肥還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重量訓練除了能雕身材外,還可以提升記憶力哦,有研究指出:只要在接收資訊後進行重訓20分鐘,就能夠顯著的提升我們的情節記憶,這真是太神奇了,傑克,研究是由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所進行,以下影片為簡介。

這個研究主要是探討重量訓練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參與者每人需用電腦連續看90張的照片,此時並未被要求要記住。這些照片分成三種:正向的(ex:小朋友在滑水道上)、負面的(ex:被分屍的屍體,天呀!這也太恐怖了吧!)還有中性的(ex:時鐘)。接著被要求坐在一張伸展腿部肌肉的機器,實驗組需進行費力的重量訓練,依照個人肌力的極限伸展與收縮腿部50次,而控制組則是簡單的坐在椅子上,毫不費力地讓機器移動他們的腳,全程記錄參與者的心跳、血壓與唾液樣本。48小時後再回到實驗室,然後看180張照片來回憶之前是否看過這張照片,這180張由原本的90張加上90張新的照片組成。

由於一開始呈現照片時並未要求參與者要認真記下來,因此若沒有記憶效果的話,答對率應該是50%左右,相當於猜測的機率。然而結果發現:進行重量訓練的實驗組能回憶起60%的照片,明顯要比控制組(50%)要來得高。

生理指標發現進行重量訓練的參與者其唾液中α澱粉酶(alpha amylase; 一種腎上腺素標誌)會增加,心跳與血壓也是如此,這樣的生理反應就如同人們遇到壓力時一樣,促使了我們的記憶力提升。也就是說這種像是短期壓力般的影響(腎上腺素的增加)提升了我們的記憶能力。

看來運動真的是好處多多啊!從前我們只知道要乖乖的坐在桌子前面苦讀而不去運動,但其實加入運動可能讓學習的效率變得更好喔。讀書總是讓人煩躁且暴飲暴食,下次讀書後不妨穿上運動服、帶上毛巾去健身房運動一下吧,短短時間不僅可以抒壓,或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記憶強化呢!

參考文獻:


其實大腦真的不懂你的心

$
0
0

這地球上,有史以來,也就只有我們人類,這個怪異的物種,試圖用大腦去理解大腦,可是儘管如此。我們對自己頭裡裝的那坨像豆腐般軟嫩的傢伙,所知很可能還不及一顆遠在天邊的月球。

可是最近卻有幾本好書,介紹了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讓我們更瞭解一些些我們的大腦,例如在這裡介紹過的幾本好書:迪克.斯瓦伯(Dick Swaab)的《我即我腦:從子宮孕育到阿茲海默症,大腦決定我是誰》Wij Zijn Ons Brein)、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和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的《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請參見〈我即我腦--我究竟從何而來?〉、〈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嗎?〉〈我們真的冇自由意志嗎?〉)。

可是對時常伴隨著我們的情緒,如憤怒、罪惡感、焦慮、悲傷、同理、喜悅、愛戀,我們究竟知道多少?我們能夠透過腦科學的研究來剖析這些情緒嗎?《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How We Feel: Understanding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not Tell Us about Our Emotions)除了介紹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在情緒研究上的進展,更透過哲學、藝術、詩歌、音樂及劇場等科學以外的角度,帶我們重新認識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微妙情緒。

神經科學是一個很博大精深的領域,小至離子通道的分子機制,大到整個神經系統的作用協調,經過細胞、組織、器官到人體的層次,甚至擴及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很少有像神經科學一樣跨越這麼大的生命科學領域(除了演化生物學之外)。神經科學綜合了生命科學這麼廣闊的領域,對人類情緒的瞭解究竟到了啥程度呢?就讓《其實 大腦不懂你的心》作者喬凡尼.弗契多(Giovanni Frazzetto)為你娓娓道來。

喬凡尼.弗契多是2008年約翰.肯德魯年輕科學家獎(John Kendrew Young Scientist Award)得主, 1995年高中畢業後進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修習科學,於2002年自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取得博士學位,是歐洲神經科學與社會聯絡網(European Neuroscience & Society Network)的創始人和諮詢專家,同時也是國際ENSN Transdisciplinary NeuroSchools的協調人。

雖然《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無疑是本科普書,可是喬凡尼.弗契多想告訴你的,並非是神經科學有多麼了不起,更重要的是,他除了想告訴你神經科學在情緒研究 上的進展,同時也會敘述,在作為腦研究者的人生中,這些發現產生的意義。並逐章闡述那些不可見的神經基底在什麼境況下會讓人所體驗到的情緒更加清晰鮮明,而在哪些時候又只是作為感受的附加物而已。書中關於憤怒、內疚、恐懼、悲傷、喜悅與愛情的篇章,將會講述交錯的情緒神經機制如何令人目眩神迷、嘖嘖稱奇,卻也留下許多未解的謎團。

作為一位誠實的科學家,喬凡尼.弗契多在《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中,試圖為我們解說神經科學如何照亮了我們對情緒的瞭解之路,但也顯示出科學的不足。因為一個人體驗到情緒,並且探討情緒的意義時,給予答案的往往不僅是科學,或者說並不會只侷限於科學,還會有文學、藝術和哲學等等,甚至是個人經驗。

是的,科學是有其極限的,就算神經科學能把一對相愛的情侶之間所有的分子機制和腦神經運作以及荷爾蒙的變化給完完整整地解析出來,對熱戀中的人們而言,那些知識的意義,可曾抵得過初吻的回憶?在摸索愛情的真諦時,音樂、繪畫、小說帶來的感動和真實感,恐怕比起科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儘管如此,我們人類仍試圖利用大腦來瞭解大腦,這麼做還有意義嗎?其實,正如《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所示的,想要更完整地理解情緒,若文學、藝術和哲學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那麼憑啥實證的科學就該缺席呢?

由於涉獵到寬廣的領域以及個人經驗,《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並非一本「好讀」的書,不過卻仍是本值得受到憤怒、罪惡感、焦慮、悲傷、同理、喜悅、愛戀等情緒擺布的我們一讀。讀了這些神經科學的好書之後,我們會一再發現,我們的理性其實受制於感性,而「自我」原來只是個幻象,我們的意識不過是潛意識投射出的一小部分。如此一來,應該就要瞭解到自我的執著是一件愚蠢的事,這就是神經科學為我們帶來的最大意義!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同餐者體型會影響你對食物的選擇

$
0
0
from: flickr.com

from: flickr.com

文/潘心儀

你是否曾經和朋友走進餐廳後,在猶豫不決時點選了超出你需求的食物量呢?也許是餐廳燈光美氣氛佳的關係,但是除了天時地利外,人和也會有所影響哦。一項研究發現:一起用餐者或附近食客的體型過胖時,將傾向於攝取較多相對不健康的食物。這個發現支持了一項說法:一起用餐者或附近食客的體型過胖時,你將不再堅持自己原本的飲食標準。

康乃爾大學Brian Wansink教授針對這項研究找來了82名大學生,隨機分派成4組後,讓他們自行決定要吃多少義大利麵與沙拉。同時他們找來一位女演員扮演共餐者,她將會裝扮成看起來比原本身材胖上50磅的服裝或一般穿著兩種狀態,並會有健康(多沙拉,少義大利麵)和不健康(多義大利麵,少沙拉)的兩種飲食選擇。因此參與學生將會遇到以下四種用餐情境之一:

與吃健康飲食的胖版女演員用餐。
與吃不健康飲食的胖版女演員用餐。
與吃健康飲食的正常女演員用餐。
與吃不健康飲食的正常女演員用餐。

在每種情境中學生們都會先看到女演員所選取的食物,接著他們再為自己去對義大利麵和沙拉的分量做抉擇。

結果發現,當和胖版女演員一起用餐時,不管該演員選擇較多義大利麵或較多沙拉,參與學生攝取的義大利麵量都會較多,約增加31.6%左右。而儘管胖版女演員選擇較多的沙拉,參與學生所攝取的沙拉量仍然減少了43.5%。這顯示當人們與體型過胖的食客一同用餐時,會因自己認為健康的食物與體型過胖的用餐者不搭,從而選擇不健康的食物。

看到這裡,你一定開始在為下一次自己該邀請誰一同用餐而煩惱了吧。但是別擔心,南伊利諾伊大學Mitsuru Shimizu教授指出一個重點,那就是在你進入餐廳前是否就已對自己的餐點做出選擇。若進入餐廳前就先評估自己到底飢餓到什麼程度,大略決定好想吃什麼的話,就可能不被這些負面因子所影響了。

所以朋友們,可別排斥體型較大的朋友不跟他們一起吃飯哦,下回去吃東西前不妨先想好要吃什麼,這樣就能享瘦益身沒煩惱了。

 

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1. In good company. The effect of an eating companion’s appearance on food intake.

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疾

$
0
0

過去醫學系總吸引了最聰明的一批學生去唸,儘管有好大部分不見得是對「醫學」本身充滿興趣與熱誠。由於醫生之中有不少臥虎藏龍之輩,不少醫生改行當作家也有非常優異的表現。其中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就有王溢嘉、王浩威、侯文詠、歐陽林等等,近年劉育志白映俞蘇上豪等醫普作家也成功地介紹了各式醫學知識和醫學史給普羅大眾。

生老病死都和醫學有關,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所以醫學文章對大眾本來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是要寫的既深入又淺白還要有個人風格仍是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雖然談的是古人,但當我讀了譚健鍬醫師的《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卻感到非常的驚艷,因為譚健鍬醫師的史學、文學和醫學功力,在這本好書中實在讓人折服!他從大量的中國史料中,耙梳出極為有趣的觀察,利用他的專業中西醫知識,佐以文學造詣高超的文筆,帶我們窺視了古代帝王、將相才子的種種難言之隱。原來人類歷史文明的好一部分,是用病給堆出來的啊XD

這些帝王將相才子,有些是偶然出現在歷史舞台,資質平庸但僅因為出身而揚名或遺臭萬年;也有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天才詩人文人,或者是英勇無比、驍勇善戰的將帥,還有暴虐到超乎人類想像的人渣等等,可是無論是禽獸不如的傢伙,或者是近乎聖人的偉人,全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折磨!

人生無常,唯一確定的事就只有死亡,問題只是要安怎死?人的死法千千萬萬種,在醫療科技不如今天的古代,有些死法反而還是我們現在不熟悉的。在沒有法醫檢定的情況下,要還原古書的死亡真相,不僅難度頗高,還要考慮到傳統中醫的觀察和診斷和現今的主流西方醫學有不少分歧,可是譚健鍬醫師成功地運用科學方法,為我們推敲出諸位古代名人的可能死因,同時《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也還很實用地給予這些古人現代醫學上的忠告,對現代讀者也非常受用啊。

更棒的是,喜歡歷史故事的朋友,讀《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的樂趣絕對更勝歷史課本,因為譚健鍬醫師不僅從醫學下手,也為我們整理了許多課本裡寫得不清不楚,或者甚至讓老師給誤解以及當權者刻意扭曲的歷史;喜歡文學的朋友也不容錯過,譚健鍬醫師參考的不僅是史料,還從不少文學作品中整理出文人第一手的表白,告訴讀者那些詩情畫意背後的有趣生理原因,原來有些感動了千年的美,居然是歪打正著,是病痛無奈中的挖苦吟唱。誰說優美的詩歌散文是無「病」呻吟呢?

除了探討各種宿疾和死因,《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也包含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精神狀態之分析,讓我們瞭解到許多歷史事件當中,那些古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因素,並且瞭解到人的許多面相,原來不是用善惡忠奸等膚淺平面化的解釋和描述就能輕易帶過的。

因為包涵了史學、醫學和文學,《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的資訊密度不低,但是譚健鍬醫師的文筆實在太讚了,整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讀歷史通俗演義一樣,充滿各種趣味。《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共有廿五回,探討了廿五位歷史名人的各種醫療事件。

其中包含精神狀態層面的有:屈原究竟是憂國憂民,還是憂鬱症上身?慘無人道的呂后為何嗜殺成性?天啓帝堪稱一流工匠,卻只是三流君王?王安石飽受自己的頑固意志連累?

探討死因或晚年宿疾的有:神機妙算諸葛亮竟不知自己的死期?曹植七步成詩之後的下場?李白一飲三百杯,沒醉死卻中毒?安祿山狡詐奪權,最終難逃胖死?范仲淹先天下之憂,搞得憂勞成疾?張居正被痔瘡折磨得死去活來?萬曆帝一生猶如活著的祖宗?吳三桂大明邊將降大清,仍然沒有皇帝命?乾隆帝天生體質強健,仍難逃失智魔爪?和珅富可敵國,卻買不回一絲安康?林則徐是腹瀉不止而死?還是另有隱疾?曾國藩飽受經年之癢而夜不安枕?袁世凱當了總統又登基,還是沒躲過短命魔咒?

探討傳染病的有:老將馬援真的馬革裹屍嗎?周瑜是否被諸葛亮氣死?朱溫淫亂人倫,梅毒替天懲惡君?永樂帝英雄與暴君集一身,客死荒原是報應?鄭成功巔峰時刻猝然隕落,玄機竟在蚊子咬?曾紀澤身為將門長子,卻體弱多病、盛年不壽?

探討影響文學創作的疾病的有:霧裡看花不是淚,白居易未老先眼花,飛蚊症作怪?踽踽獨行的瘦弱書生李賀是詩鬼泣血吟病身?

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學和醫學元素,《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讀起來也像推理小說,因為譚健鍬醫師用了許多線索,先提出好些可能性,然後試圖排除一些,再逼近到少數可能性,從中挑出最有可能的解釋。這抽絲剝繭的過程,就像檢警調在辦案一樣,很有CSI的風格,差別只是在今天的CSI有各種各樣高科技儀器可以把玩,而譚健鍬醫師有的則是充沛的歷史、文學與醫學知識!

雖然《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的許多醫學推論都很合理,不過還是有個小bug,那就是朱溫真的是死於梅毒嗎?朱溫(852-912),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譚健鍬醫師推論他身染梅毒,可是根據維基百科和一些文獻,16世紀以前,中國尚無梅毒的記載。 梅毒可能大約於1505年,由印度傳入廣東嶺南一帶。當時稱「廣東瘡」、「楊梅瘡」,此後梅毒向內陸地區傳播。陳司成撰成於崇禎五年(1632年) 的《霉瘡秘錄》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詳盡的專著,李時珍撰成於萬曆六年(1578年)的《本草綱目》也詳細記載了梅毒流行情況。雖然梅毒的確切起源仍未明,不過現在學界主流上認為,梅毒起源自美洲,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意外地從美洲引入歐亞大陸的。然而也有人認為梅毒早存在歐亞大陸,只是還未被認出而已。我不敢說朱溫就一定不是染上梅毒,可是這章顯然還有欠考量。有沒有可能是其他性病呢?這必須也要考慮考慮吧。

不過瑕不掩瑜,讀完了《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真是意猶未盡,還好除了這本好書,譚健鍬醫師還著有另外兩本《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和《疫警時空:那些糾纏名人的傳染病》,同樣令人非常期待!

本文原刊登於Readmoo【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分享非凡經歷可能反被冷落

$
0
0

from BBC

文/ 潘怡格

「我曾經爬過玉山喔!」、「杜拜飯店服務超好的!」、「我和金城武握過手耶!」

相信大家都曾經和別人分享過自己的生活點滴,尤其是那些別人沒有的特殊經歷,有人甚至將這樣的經驗分享做為對話的開場白,無非是希望能活絡整個對話,同時也讓自己成為談論的焦點,不過現實情況並不盡然是如此哦。一份研究指出:與尚不熟識的人分享自己的非凡經歷,可能反而讓你覺得被冷落!你可能會問:「怎麼會這樣?」

哈佛大學的Gus Cooney與其研究團隊,做了一個關於「非凡體驗所暗藏的社會成本」的研究。他們找了68位參與者並以四人為單位分組,每組的其中一人會被分配觀看精彩有趣(4顆星)的街頭魔術秀影片,其餘三人則被分配觀看不怎麼好看(2顆星)的一般動畫影片。組員事先都知道彼此的影片分配,並在觀賞後給予五分鐘的互動時間,讓他們進行自由談話。

在此實驗中大多數的參與者卻都以為美好經驗是個好的題材,且預期非凡體驗者會更有話聊並產生正面的情緒,應該是互動中的主要角色才對。沒想到研究結果發現:觀看魔術影片(即非凡經驗)者覺得自己的心情變糟了,且覺得在互動對話中被冷落。

乍聽之下,你可能會疑惑:「那些非凡經驗不都是大家公認的美好事物與稀奇事蹟嗎?」但同時也請大家試著回想,曾經被討論得很熱烈的話題,是不是都是常發生在大家的生活週遭的平凡事物呢?這樣的現象其實跟社會互動的基礎有關,我們與人的溝通交流是建立在「相似性」上,特殊的經歷會使你不同於其他人,變得跟別人不一樣,反而會有種被排除在外的感受,因為你身旁的人並不知道那是怎麼樣的經驗、產生什麼樣的感受,話題反而難以延續。

Cooney說道:「當我們在挑選分享經驗時,不要只想著經驗發生時帶給你的感受,可以換個角度思考,這些經驗將如何影響你的社會互動」。如果有一種經驗使你和別人沒有任何交集,即使那個經驗再好,也不會讓你在社交的長遠道路上覺得快樂,所以下次在彼此不太熟識的場合中,不妨用一個生活化的經驗切入話題吧!

參考資料:

Trying to share our ‘epic’ moments may leave us feeling left out. link.

原始文獻:

The Unforeseen Costs of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link.

 

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文章中的錯字?

$
0
0
credit:en.wikipedia.org

credit:en.wikipedia.org

當你終於完成一篇文章,並且小心翼翼地檢查所有用詞、殲滅任何一個錯字、確保每一句話都完美呈現你所要表達的意思之後,你的讀者首先注意到的卻不是你匠心巧韻的字句,而是第二段的最後一行的第七個字應該是「再」不是「在」。

錯字一向是作者們的眼中釘,錯誤的用字不但會破壞句子的原意,也彷彿對那些虎視眈眈的評論者大喊「來吧!我在這裡!快點來抓我語病吧!」,更可恨的是,那些錯字往往都是我們知道的,卻總是溜過眼皮底下,而究竟為什麼我們都已經檢查了千百萬遍,還是會遺漏這些討人厭的小錯誤呢?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會忽略那些小錯誤,並不是因為我們笨或是粗心大意,正是因為我們太聰明了!在英國雪菲爾(Sheffield)大學從事錯別字研究的心理學家史丹佛(Tom Stafford)表示:「當你在寫作時,你在嘗試傳達某種意義,那是非常高階的運作。」。

我們的大腦為了專注於更複雜的工作(如將句子轉換成意義),會自行推斷簡單的部分(如將字轉換成詞、詞轉換成句子),史丹佛:「我們並不是電腦,不會去注意每一個小細節,更確切的說,我們還會擷取感知訊息並且讀取成我們所期望的意思。」,這樣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能節省腦力並且更有效率,而當我們在閱讀自己的文章時,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想表達些什麼,所看到的內容會與腦中的版本互相競爭,因此更容易忽略一些錯字或漏字。

「推斷」是我們大腦擁有高階運作功能的證明,我們的大腦會對熟悉的事物繪製一張地圖,彙整標誌、氣味以及感覺等元素形成一個路徑,那張腦中的地圖讓我們的大腦有更多空間去做其他事情,不過這樣的功能有時也會誤導自己,就像是當我們本來要開車去朋友家烤肉,卻一不小心開到公司去,只因為這兩個地點都在同一條路上,而我們的大腦會順著我們的例行公事去運作。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讀者比較容易挑出文章中的錯誤,就算那些錯誤也是他們熟悉的字詞,但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篇新的文章、一個新的路徑,並不存在於他們腦中的地圖,因此會更專注閱讀並且特別注意細節。

credit:diarioelpopular.com

credit:diarioelpopular.com

雖然這些大腦中熟悉的路徑會阻礙我們檢查自己文章中的錯誤,但是對於動作上錯誤的卻沒有這樣的困擾(根據Microsoft的統計,backspace是第三常用的鍵),事實上,touch typists(指可以不看著鍵盤打字的人)甚至能在文字顯示在螢幕上之前就知道自己打錯字了,他們的大腦太習慣將想法轉換成文字,以至於連非常細微的錯誤都能察覺。根據今年上半年的一項研究,史丹佛和他的同事針對typists進行測試,他們將螢幕及鍵盤遮住並測量typists的打字速度,發現這些typists在即將打錯字之前會減慢其打字速度。

Touch typists在敲鍵盤時是根據他們的潛意識,其實在打字的同時,大腦就已經準備好打出下一個字了,史丹佛:「不過在產生敲鍵盤的想法與敲下去之間是有延遲的。」,在那延遲的瞬間你的大腦會告訴你的指尖怎樣的感覺是正確的回應,當typists感覺到錯誤時,便會減慢速度以做修正。

任何一位typist都知道,因為他們打字的速度實在太快了,以至於就算知道他們即將敲錯鍵還是來不及修正,史丹佛表示這種狀況也發生在古代,我們祖先在拋出魚叉的那個剎那也會有相同的狀況。

不幸的是,這樣的反應不會出現在編輯文章的過程中,當你在檢查文章時,就類似在欺騙大腦你是第一次在閱讀這篇文章,史丹佛建議,如果想要檢查出自己文章中的錯誤,可以將文章變得「陌生」一點,像是改變字型或背景顏色、將它印出來或用手編輯,史丹佛:「當你已經用特定的方法習得某事,就得使用另一種方法才能檢查其中的細節。」。

 

參考資料:

What’s Up With That: Why It’s So Hard to Catch Your Own Typos. WIRED [08.12.14]

 

如何面對嬰兒深夜入睡—六個月篇

$
0
0
coliche-neonato

來源: tuttomamma

當小孩漸漸長大時,之前使用的睡眠好方法會漸漸失效。在我們雙胞胎身上,變成沒用的是包巾包緊與白噪音。因為包巾再也包不住她們了,她們倆個只要抖抖腳、扭動一下身體,很容易就從包巾中掙脫出來,任憑我們壓再緊都沒用。

我跟太太都不是嚴格規範的那種人,我們也不可能就真的去拿別針與束帶去固定住。之前孩子還小時,我們就不曾想過要用這樣的方式,大了當然也不會這樣做。

白噪音會沒有效用,主要是嬰孩活動力變強了,一個翻身,一個伸手,馬上就把錄音筆放入口中。放在嘴巴中的錄音筆,唏哩呼嚕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小孩也開始會亂按按鍵,幾分鐘下來,馬上複製四個檔案出來(怎麼弄的?手腳比我還俐落!)個人也曾試過用手提音響來放,但效果一樣不太好,小孩對於聲音逐漸好奇敏感,一樣會起來玩弄這個發出聲音的大東西。

本來我還以為我變不出把戲了,江郎才盡了,一個大人想破頭也搞不定雙胞胎。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一次白天在發呆,自己的腦海中突然跳出「睡眠儀式」的想法。我並沒有忘記自己所學,只是被慌亂的生活掩蓋了而已。我自己查查,以前還沒有小孩時,還寫過相關文章。那時候會寫這樣的文章,是有家長在門診詢問,覺得自己回答得不夠好,就去找篇論文出來看看(詳細請見:嬰幼兒如何進行睡眠訓練)。
大約從雙胞胎六個月大時,我們就改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非常好用,太太還戲稱這是「賤招」,怎麼不早點拿出來?(這也告訴我們,父母若有人是臨床心理學家的話,他們肯定可以想出絕招的,只是用不用而已!)這個方法的基礎就是行為理論而已,不是多麼高深的學問。而且這件事情我們大人在睡前也經常使用—就是「睡眠儀式」的建立。

baby-76088_640

來源:pixabay

「睡眠儀式」的方法其實很多大人也常常在用,只是我們沒有自覺這也是一種促進睡覺的辦法。大人在睡覺之前,一樣會開始做一些準備,這些準備就是要告訴自己的身體,等一下要去睡覺了。每個人做得事情有點不一樣,有的人會開始整理一下書包、整理一下床鋪、換上睡衣、刷牙、看一下書、聽一點音樂,接著就是關上電燈睡覺。大部分的人,約15到30分鐘的準備儀式,就可進入睡眠之中。小孩子當然也可以這樣做,睡覺前先從事一些靜態活動,慢慢告訴自己,接下來就是要睡覺了,不能再玩下去(詳細請見:嬰幼兒如何進行睡眠訓練)。

「睡眠儀式」人人可以不同,但是建立之後,最好不要更動步驟,並且持之以恆。我們家是這樣做的:兩個小孩的房間先準備好,棉被備齊,關掉電燈。之後分別幫兩人更換尿布,其中一個大人在這個時間先去泡奶。等換完尿布之後,泡的奶溫度也降得差不多了,接著關掉家裡客廳與飯廳的電燈,只留下廚房的小燈,在昏暗的燈光中餵奶。小孩子邊吃自然就可以邊入睡,吃完時也差不多剛好睡著。最後抱到床上呼呼大睡,完美結束一天(我們這一頓就沒有拍嗝了,若不放心可以放入奶嘴,吸奶嘴時有助於將空氣排放出來,也不用擔心嬰兒氣管憋住而猝死。美國的小兒科醫學會是建議新生兒吸奶嘴的,因為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的發生)。

自從我們改用這樣的方式之後,大約九成五以上會成功。偶爾當然會失手一次,但那時只要專心對付一個就好,輕鬆很多。假如家中只有一個小嬰孩的人,成功的機率應該也會很大。因此每天大約九點半之後,就屬於大人的時光。幸運的話,那時候還可以偷偷閒,做點自己想做的事。

使用此種方法,不可預期的一個地方在於嬰兒深夜起床哭鬧。我們家姊姊大部分時間都很配合,像個天使嬰兒一樣,叫她睡就睡,叫她吃就吃,半夜也很少起來哭鬧。但問題就在於我們家同時還有另一個嬰孩,這也是雙胞胎父母異常辛苦的地方。有人來報恩,就有人來討債,老天爺是很公平的。一個星期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妹妹三四點就會起來當報曉雞,非得將大人都吵醒了不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用奶嘴與輕拍讓她再度入睡。但如果安撫的時間過長,萬不得已,我也是會讓深夜食堂開張的,然後在極端昏暗的燈光下餵奶,小孩自然又可進入下一次睡眠循環。

現在想來,處理小孩的睡眠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問題反而落在大人自己。因為深夜被吵醒,自己要想辦法再熟睡,變得困難重重。白天也因為精神不劑,身體自然保護機制,一定會在午睡時補回來。這是衍伸出來,大人自己要面對的課題。

 

參考文獻:

Mindell JA, Kuhn B, Lewin DS et al.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edtime problems and night waking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SLEEP 2006;29(10):1263-1276.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我們可以相信民調嗎?

$
0
0

文/葉菀婷

選戰當前,每位參選人都在最後拉票!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知道,最近不管是哪種新聞、消息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決。你們的決策點是什麼呢?是選人、選黨、選政見還是依靠民調呢?一起跟著小編檢查,「民調」中有什麼可疑的誘導因子吧!

voting-ballots-bc-election

決策盲點

大腦的決策系統,並不是無時無刻都公正的,尤其當情緒與主觀意識介入時,就很容易左右我們的判斷。著名的可樂決策實驗,受試者先說出自己喜歡「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在不知道品牌下,受試者喝了兩杯飲料,受試者可能明明比較喜歡「百事可樂」,但當顯示品牌時,受試者居然改口說比較喜歡「可口可樂」,這就是「品牌效應」。[1] 所以當你比較喜歡某位候選人時,即使另一位候選人做得再好,都可能會被你忽視!

你相信民調嗎?

你們知道民調是怎麼被調查出來的嗎?小編這次剛好接到了「號稱民調」的電話,調查員除了問受訪者認為「目前執政黨是否有完成當初的政見規劃」、「覺得目前政黨做得最好的政績與做最差的政績是什麼」外,也直白的問受訪者「請問是支持某色或某色,還是偏中立呢?」與「請問你是支持哪位人選?」等問題。喜歡科學的你們,一定知道實驗方法非常重要,若方法錯誤、統計造假,顯示出來的數據再漂亮,也不代表是真相。

「布萊德利效應」(Bradely Effect)[2] 說明民調可能不代表開票結果!1982年,加州州長民主黨候選人湯姆・布萊德利,在選戰前,贏得眾人的呼聲,民調顯示布萊德利將大幅領先其他候選人,不過開票後,居然以些微差距落敗。這是為什麼呢?

一、誰是受訪者

接到民調電話的時間是何時呢?這段時間點,是什麼年齡層的受訪者會在家呢?大多數的受訪者社經地位為何?哪些人的電話是容易取得的呢?如果母群體無法代表大眾,偏頗就早已存在!

二、引導式問題

「目前執政黨是否有完成當初的政見規劃?」這個問題,整體來說,好像有點困難達成。當你說「沒有」時,就已經落入「負面」的想法,接著又問「覺得目前政黨做得最好的政績與做最差的政績什麼」時,受訪者很容易就會先說最差的政績為何。緊接著下一題是,「請問是支持某色或某色,還是偏中立呢?」,這個問題只有三個選項,如果對選舉名單不熟悉者,很容易就陷入非A即B的選擇,即使選擇中立,也是代表對兩色之間的中立,那其他顏色呢?

 三、受訪者有選擇權

當被受訪這些問題時,我反問訪問者「請問我可以拒答嗎?」

你可以拒答,你也可以說謊,訪問者拿你沒轍!雖然實驗最基本的假設,是需要相信你的受訪者,不過遇上敏感的問題,有些人是不會說出真心話的。湯姆・布萊德利當初民調看漲,是因為他是黑人身分,白人選民怕被冠上「種族歧視」的標籤,所以不敢在受訪時說出真正想選的人選,導致民調與開票結果有所落差。

四、統計方法

統計時,怎麼定義有效問卷?無效問卷?又怎麼定義異常值(outlier)?[3] 統計中分母與分子又各代表什麼?哪些數值被算入、哪些被移除?通常在電視上面,只會簡單的把算式呈現,採訪母體群為多少人,這些是我們能看到的數據,但是沒看到的數據呢?

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人們透過數字抓住重點,卻忘記了背後繁複的算式與數值的意義!一旦忘了數據呈現的方式與方法時,很容易會被牽著鼻子走,造成決策盲點!所以,投下神聖的一票時,記得好好想清楚吧!最後,最後,每個人的意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放棄自己的權益喔!

註 & 參考資料:

  1. 透過fMRI,發現喝完「百事可樂」,受試者的大腦僅促發腹內側前額葉(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此區為接受感官的資訊,也就是透過味覺判斷哪杯飲料比較好喝的腦區。但,看到「可口可樂」品牌後,有另外兩個腦區跳進來一起處理腦部活動,分別為雙側海馬迴(bilateral hippocampus)與背側前額葉(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這兩區是喚醒文化資訊的連結與情緒牽引的行為。參考文獻:McClure SM, et al. (2004) Neural correlates of behavioral preference for culturally familiar drinks. Neuron 44:379387.
  2. 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大塊文化。
  3. 異常值(outlier):指其資料與其他資料顯著差別,統計數據時,會考慮需不需要把義異常值移除(因會影響平均值),再進行下一步資料比對。

 

延伸閱讀:

iRead_Logo

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大塊文化。

心理研究實驗法》,遠流。


「自閉症」到底是什麼?

$
0
0

最近一位長大的自閉症個案,在搭乘捷運時,不甚碰觸他人。因他不善言語,導致多名民眾誤解,誤以為他要在捷運上做出什麼驚人之舉。由社會大眾的反應可知,大家對於精神疾病的錯誤認知,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果大家還是停留在獵奇、窺探、恐懼的角度,是不可能多一分同理的。若我們還是無法打開心房,進一步瞭解這些少數族群,整個國家社會也不可能將資源投注與此。我們的國度,將永遠停留於落後國家之列,距離福利國度越來越遠。

自閉症的特徵是很容易瞭解的,包含人際互動的障礙、語言問題及重複刻板的行為或興趣等三大部分,三大部分都同時出現才算(即使診斷診則已經進步到DSM-5,這些核心症狀還是不會改變的)。

這裡舉曾經遇過小孩為例:他們通常逃避跟他人眼神接觸,不知道如何跟他人適當的互動。講的話大概沒有人聽得懂,通常無法辨識是哪一國語言,當然也沒有任何文法結構。重複刻板的行為或興趣是變化最多端的部分,有的小孩就是喜歡看食譜,每天無時無刻都在看食譜;有的小孩是喜歡火車,各式各樣的火車型號他都記得;有的小孩喜歡學電視上的人說話,不管是英文還是廣東話,他想起來就會講個一兩句(這樣的狀況也常常會嚇到其他不瞭解的人);有的小孩則是喜歡摳自己的傷口,所以手上腳上就到處就是傷疤;有的小孩對於某些聲音過度敏感。這裡面並不包含暴力行為,他們喜歡獨自一人,害怕與人來往,因此根本不可能對一般民眾做出什麼不利的事。

自閉症(Autism)常會被誤解的就是,認為他們都很自閉、關在家裡、晝伏夜出等等,有些人甚至認為「宅」也是自閉。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自閉症」與「自閉」這兩個詞並不等同。「自閉」為形容詞,「自閉症」為疾病名稱。「自閉症」的流行率大約為1﹪,幾乎世界各國的狀況都差不多,不會因為環境不同就突然變多。先前曾有新聞報導誤指使用3C商品會增加自閉症之發生率,這是不可能的事。假如真是如此那就改寫心理病理學基本原則,可以去得諾貝爾獎了!

1378665456-1801199645_m

另外,需要反覆提醒民眾的是,有特殊能力的自閉症個案是屬於少數,我們稱這群人為「高功能自閉症」,大約只佔自閉症族群中約5~10﹪。沒錯,就是這麼少,與生俱來的特殊才能並非所有自閉症患者都可擁有。這又是一般人民的一大誤解,以為孩子是自閉症,就必然會有一種特殊天才,要他們跳火圈式娛樂大家。這些特有的才能因為具有極大的戲劇效果,所以常常成為拍片的題材,如《雨人》中的萬年曆功能(告訴他幾年幾月幾日,他就會告訴你是星期幾)、計算機功能(告訴他某個數字的三次方,他就會知道是多少)。但現實是很殘酷的,真實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多數自閉症者,反而是合併智能不足。先前看過一個個案是這樣的,他人生最大的樂趣是玩手指頭,玩到媽媽為了不想讓他繼續,就將他的手指頭纏上繃帶,讓他玩不出聲音。當時,他連話的都說得很少,完全沒有與人互動的動機。

13902489001zplt

來源:morgueFile

近來關於自閉症的電影、紀錄片、書籍已有增多趨勢。有興趣瞭解的人,可進一步找到相關讀物來理解,充實基礎知識。有了足夠多的基本知識,才有可能建立一個寬容的社會,包容這樣的族群。心理障礙者常常是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為是精神方面的困難,不像肢體殘缺者容易為外人所見。若以為「看不見,就不存在」,不願意進一步好好理解,只會一味地冷漠、疏離、不當監控,那他們要好好地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恐怕是難上加難。

進階影片觀賞:《遙遠星球的孩子》、《雨人》、《馬拉松小子》、《與光同行》、《自閉天才》、《星星的孩子》。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夜浮動月黃昏

文獻資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單身真的天註定…嗎?危言聳聽前你應該要有的質疑精神

$
0
0

文/(w)

2

不曉得各位科青、魯宅和大大最近有沒有看到這個標題聳動的網路報導:「單身天註定?研究人員發現單身基因!」Well,如果你看完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得砍掉重練才能放閃,請先別衝動,w編在仔細拜讀過報導引用的論文後,想要替它做個現場真相還原,另外也想提出幾個疑點與各位一同探討。科學絕不能被斷章取義,若各位想了解這篇論文的真正內容,還請耐著性子挪動你們尊貴的手指,去閱讀文末的生物專有名詞註解。

OK,這篇論文研究人員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血清素(Serotonin)在腦中的濃度多寡和產生「愛情」的感覺有關,所以我們可以拿血清素受體(5-HT1A receptor)的基因5-HT1A來研究一下[註一],看「5-HT1A的基因多型性[註二]」和「單身」是否有關;而這裡研究的5-HT1A基因多型性有CC基因型、CG基因型和GG基因型三組。

於是研究人員取了579位中國大學生的毛囊細胞做PCR(基因放大技術[註三]),接著將基因分型結果與受測者的感情狀態做比對,然後,哎唷喂呀我的媽,50.4%帶有CC基因型的受測者是死會的,但帶有CG基因型或是GG基因型的受測者只有39.0%是死會的,差了約10個百分點呢!結論是,5-HT1A的基因多型性帶有等位基因G[註四]和單身狀態有關,而從實驗數據來看,若你的5-HT1A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似乎你單身的機率會比較大ˊ_>ˋ

天啊啊啊啊啊(T皿T)原來林北/老娘單身這麼久,就是那個什麼該死的基因害的!!!!!!!!!!!!難道林北/老娘就註定一輩子孤單寂寞覺得冷了嗎!哭天喊地之前先秉持著搞科研小心求證的心態,和w編一起秉著教授看學生seminar的精神電爆這篇paper找找這篇論文有哪些可議之處吧!

首先,也是最嚴重的一點,就是研究人員沒有對「單身」下定義。單身是指持續單身多久?單身前交過幾個男/女朋友?如果單身的受測者在提供毛囊細胞之前曾有一或兩位穩定的長期交往對象,做出的基因分型結果卻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論文結論的因果關係還成立嗎?如果找孤單終老的人來當樣本,實驗結果是否會比較有說服力?

再來,研究人員提到,找大學生當受測者,是因為中國父母一般在大學之前的求學階段管教較嚴,在這之前學生們能交男女朋友的機率較低,而上大學後發展男女關係應該較不受父母約束,因此投入戀愛與否的決定與行為主要是由受測者本身的基因所掌控,若找比大學生還要年長一些的族群當樣本,例如30歲左右的上班族好了,那時就會有趕結婚的壓力,因此30歲左右的族群的感情狀態無法真實反映基因與單身的關聯性。

大家怎麼看?w編認為,無論上班族或是大學生,一個人的感情狀態本來就不只有受到基因調控,況且大學生也有來自同儕的壓力啊!當你身邊的好友都在放閃,你不會有找伴的壓力嗎?又每個人抗壓性不同,是否應該先量化壓力,再和基因分型結果做比對?

第三,研究人員強調他們除了替受測者做基因分型外,還用統計方法排除基因以外的干擾因素後,再將受測者感情狀態和基因分型做比對,而最後實驗數據顯示,不論是否有排除干擾因素,單身都和基因型有關。那基因以外的干擾因素有哪些?研究人員在補充資料中詳細列出受試者的社經地位指數(包括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平均每月開銷額度)、外表吸引力指數(身高及BMI)、宗教信仰(分成佛教、伊斯蘭教等等)、父母教養方式,與憂鬱程度,總共6項的量化基準與數據給大家參考。

嗯…w編只能說,這裡的實驗方法爭議空間很大,光是外表就很見仁見智了,跟身高比起來,許多人都覺得長相更重要吧?又以w編自己身邊的例子來看,在乎宗教信仰,甚至是有信仰的朋友都相當稀少,因此若拿宗教信仰當指標套到w編周遭的朋友身上,出來的數據可能不是很具代表性,不如用性取向來衡量XD當然明眼人馬上就可以看穿選這幾個指標無疑是因為它們非常容易量化,總之針對這一段能提出的疑點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可以多思考多討論。

最後,w編想抒發一下自己對科學新聞,以及科學新聞讀者的小小見解。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不斷地被各式各樣的新資訊轟炸,但除了努力吸收新知外,身為讀者的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去質疑眼前的文字,因為撰文者可能理解錯誤,記者可能用字遣詞錯誤,甚至身為資料源頭的實驗過程也可能充斥著各種錯誤。例如這篇報導內文「研究團隊提取600名學生的頭髮樣本,經檢測分析出一種定名為5-HTA1的基因」這句話的語法(先不提各大網路新聞標題連基因名稱都錯打成5-HTA1,正確名稱應該是5-HT1A的事實),很容易讓人誤解5-HT1A是一個新發現的「單身基因」,但其實5-HT1A以及它表現的5-HT1A receptor早就不是新玩意了,5-HT1A receptor還是臨床上許多抗憂鬱劑的重要受體。w編想強調的是,多多散佈科學新聞本身立意十分良好,但請切勿扭曲論文原意,5-HT1A並非什麼「單身基因」,它是表現5-HT1A receptor的基因,只是這個基因的「其中一種多型性」「可能、maybe、或許」和單身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並且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去證實,或是推翻這個論點。

除了科學傳播者不該斷章取義、譁眾取寵之外,科學新聞的讀者也不應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既然大家都是科學愛好者,讀者就有義務回饋新聞內容,因為科學的本質正是「質疑」。學者們發表研究的目的是要激起學界更多的討論,透過質疑與討論才能促使學者去做更深入的實驗,而惟有歷經反覆的檢討和數據的累積,理論的基礎才能日漸紮實,先端科學才能穩穩地踏出下一步,人類才能享有今日豐碩的科技成果。

話說回來,單身跟基因到底有沒有關係?w覺得,既然基因早已是天註定,想終結單身不如從實務面著手(拓展交友圈等等),會比窮擔心無法改變的基因來得實際許多喔^_^

註:

  1. 受體為細胞膜上接收傳導物質的蛋白質。血清素有多種受體,這邊討論的受體是5-HT1A。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血清素只是個引子,本篇論文的主角是「血清素受體5-HT1A的基因5-HT1A」才對喔。w編不是很清楚網路報導內文「攜帶G型基因的大學生腦中血清素濃度較低」這句話究竟出自何處,但論文裡完全沒提到大學生腦中的血清素濃度,甚至科學家目前都還沒找到測量人類腦中血清素濃度的方法喔ˊ_>ˋ
  2. 多型性是指不同個體帶有的基因略有變異,而5-HT1A多型性不只一種,本篇論文所探討的5-HT1A多型性是「點突變Rs6295」,有CC、CG、GG三種基因的組合,其中C跟G是鹼基代號,也就是構成DNA密碼的ATCG其中兩位成員呀還記得高中生物吧,報導裡卻直接用C型基因跟G型基因來稱呼它們,w編只能說實在是,嗯,太簡化了吧~”~
  3. PCR全名為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連鎖反應,是一種DNA放大技術,這裡的放大不是放大鏡的那種放大,而是「數量的放大」,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聚合酶來大量複製生產DNA片段的技術。
  4. 等位基因另稱「對偶基因」,是成對染色體上位置相對的基因,可以決定遺傳特性。

參考資料: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5-HT1A gene in young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延伸閱讀:

單身真的天註定…嗎?危言聳聽前你該有的質疑精神

$
0
0

文/(w)

不曉得各位科青、魯宅和大大最近有沒有看到這個標題聳動的網路報導:「單身天註定?研究人員發現單身基因!」Well,如果你看完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得砍掉重練才能放閃,請先別衝動,w編在仔細拜讀過報導引用的論文後,想要替它做個現場真相還原,另外也想提出幾個疑點與各位一同探討。科學絕不能被斷章取義,若各位想了解這篇論文的真正內容,還請耐著性子挪動你們尊貴的手指,去閱讀文末的生物專有名詞註解。

OK,這篇論文研究人員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血清素(Serotonin)在腦中的濃度多寡和產生「愛情」的感覺有關,所以我們可以拿血清素受體(5-HT1A receptor)的基因5-HT1A來研究一下[註一],看「5-HT1A的基因多型性[註二]」和「單身」是否有關;而這裡研究的5-HT1A基因多型性有CC基因型、CG基因型和GG基因型三組。

於是研究人員取了579位中國大學生的毛囊細胞做PCR(基因放大技術[註三]),接著將基因分型結果與受測者的感情狀態做比對,然後,哎唷喂呀我的媽,50.4%帶有CC基因型的受測者是死會的,但帶有CG基因型或是GG基因型的受測者只有39.0%是死會的,差了約10個百分點呢!結論是,5-HT1A的基因多型性帶有等位基因G[註四]和單身狀態有關,而從實驗數據來看,若你的5-HT1A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似乎你單身的機率會比較大ˊ_>ˋ

天啊啊啊啊啊(T皿T)原來林北/老娘單身這麼久,就是那個什麼該死的基因害的!!!!!!!!!!!!難道林北/老娘就註定一輩子孤單寂寞覺得冷了嗎!哭天喊地之前先秉持著搞科研小心求證的心態,和w編一起秉著教授看學生seminar的精神電爆這篇paper找找這篇論文有哪些可議之處吧!

首先,也是最嚴重的一點,就是研究人員沒有對「單身」下定義。單身是指持續單身多久?單身前交過幾個男/女朋友?如果單身的受測者在提供毛囊細胞之前曾有一或兩位穩定的長期交往對象,做出的基因分型結果卻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論文結論的因果關係還成立嗎?如果找孤單終老的人來當樣本,實驗結果是否會比較有說服力?

再來,研究人員提到,找大學生當受測者,是因為中國父母一般在大學之前的求學階段管教較嚴,在這之前學生們能交男女朋友的機率較低,而上大學後發展男女關係應該較不受父母約束,因此投入戀愛與否的決定與行為主要是由受測者本身的基因所掌控,若找比大學生還要年長一些的族群當樣本,例如30歲左右的上班族好了,那時就會有趕結婚的壓力,因此30歲左右的族群的感情狀態無法真實反映基因與單身的關聯性。

大家怎麼看?w編認為,無論上班族或是大學生,一個人的感情狀態本來就不只有受到基因調控,況且大學生也有來自同儕的壓力啊!當你身邊的好友都在放閃,你不會有找伴的壓力嗎?又每個人抗壓性不同,是否應該先量化壓力,再和基因分型結果做比對?

第三,研究人員強調他們除了替受測者做基因分型外,還用統計方法排除基因以外的干擾因素後,再將受測者感情狀態和基因分型做比對,而最後實驗數據顯示,不論是否有排除干擾因素,單身都和基因型有關。那基因以外的干擾因素有哪些?研究人員在補充資料中詳細列出受試者的社經地位指數(包括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平均每月開銷額度)、外表吸引力指數(身高及BMI)、宗教信仰(分成佛教、伊斯蘭教等等)、父母教養方式,與憂鬱程度,總共6項的量化基準與數據給大家參考。

嗯…w編只能說,這裡的實驗方法爭議空間很大,光是外表就很見仁見智了,跟身高比起來,許多人都覺得長相更重要吧?又以w編自己身邊的例子來看,在乎宗教信仰,甚至是有信仰的朋友都相當稀少,因此若拿宗教信仰當指標套到w編周遭的朋友身上,出來的數據可能不是很具代表性,不如用性取向來衡量XD當然明眼人馬上就可以看穿選這幾個指標無疑是因為它們非常容易量化,總之針對這一段能提出的疑點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可以多思考多討論。

最後,w編想抒發一下自己對科學新聞,以及科學新聞讀者的小小見解。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不斷地被各式各樣的新資訊轟炸,但除了努力吸收新知外,身為讀者的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去質疑眼前的文字,因為撰文者可能理解錯誤,記者可能用字遣詞錯誤,甚至身為資料源頭的實驗過程也可能充斥著各種錯誤。例如這篇報導內文「研究團隊提取600名學生的頭髮樣本,經檢測分析出一種定名為5-HTA1的基因」這句話的語法(先不提各大網路新聞標題連基因名稱都錯打成5-HTA1,正確名稱應該是5-HT1A的事實),很容易讓人誤解5-HT1A是一個新發現的「單身基因」,但其實5-HT1A以及它表現的5-HT1A receptor早就不是新玩意了,5-HT1A receptor還是臨床上許多抗憂鬱劑的重要受體。w編想強調的是,多多散佈科學新聞本身立意十分良好,但請切勿扭曲論文原意,5-HT1A並非什麼「單身基因」,它是表現5-HT1A receptor的基因,只是這個基因的「其中一種多型性」「可能、maybe、或許」和單身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並且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去證實,或是推翻這個論點。

除了科學傳播者不該斷章取義、譁眾取寵之外,科學新聞的讀者也不應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既然大家都是科學愛好者,讀者就有義務回饋新聞內容,因為科學的本質正是「質疑」。學者們發表研究的目的是要激起學界更多的討論,透過質疑與討論才能促使學者去做更深入的實驗,而惟有歷經反覆的檢討和數據的累積,理論的基礎才能日漸紮實,先端科學才能穩穩地踏出下一步,人類才能享有今日豐碩的科技成果。

話說回來,單身跟基因到底有沒有關係?w覺得,既然基因早已是天註定,想終結單身不如從實務面著手(拓展交友圈等等),會比窮擔心無法改變的基因來得實際許多喔^_^

註:

  1. 受體為細胞膜上接收傳導物質的蛋白質。血清素有多種受體,這邊討論的受體是5-HT1A。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血清素只是個引子,本篇論文的主角是「血清素受體5-HT1A的基因5-HT1A」才對喔。w編不是很清楚網路報導內文「攜帶G型基因的大學生腦中血清素濃度較低」這句話究竟出自何處,但論文裡完全沒提到大學生腦中的血清素濃度,甚至科學家目前都還沒找到測量人類腦中血清素濃度的方法喔ˊ_>ˋ
  2. 多型性是指不同個體帶有的基因略有變異,而5-HT1A多型性不只一種,本篇論文所探討的5-HT1A多型性是「點突變Rs6295」,有CC、CG、GG三種基因的組合,其中C跟G是鹼基代號,也就是構成DNA密碼的ATCG其中兩位成員呀還記得高中生物吧,報導裡卻直接用C型基因跟G型基因來稱呼它們,w編只能說實在是,嗯,太簡化了吧~”~
  3. PCR全名為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連鎖反應,是一種DNA放大技術,這裡的放大不是放大鏡的那種放大,而是「數量的放大」,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聚合酶來大量複製生產DNA片段的技術。
  4. 等位基因另稱「對偶基因」,是成對染色體上位置相對的基因,可以決定遺傳特性。

參考資料: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5-HT1A gene in young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延伸閱讀:

「旋轉蛇」的錯覺原理破解

$
0
0

10603644_10202859701308339_1501978620737104587_n

文/謝伯讓(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這張圖叫做旋轉蛇,在網路上流傳很久了,謠言說是壓力越大,旋轉越快。

但事實是,上述的「壓力說」,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支持。

畢竟,無憂無慮的貓咪都看得到旋轉蛇了,顯然不會是壓力吧:

當然了,這個貓咪影片不是什麼嚴謹的實驗(而且我家的貓也對旋轉蛇毫無反應),但是,由於這個現象在學術界曾經引發一陣研究熱潮,因此有不少相關的研究。

這種邊緣飄移錯覺(peripheral drift illusion),是在 Fraser & Wilcox (1979) 的論文中最先提出[1],後來被日本立命館大學心理學教授北岡明佳(Akiyoshi Kitaoka)發揚光大。我們現在就一起來看看這個錯覺的演進史。

演進史:

最早的論文,是 Fraser & Wilcox (1979) 發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1](下圖為論文內圖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發現 678 位受試者中,有 59% 的人看見由黑往白移動的動態錯覺,但也有 24.9% 的人看不到錯覺(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對動態視覺的敏銳度較低)。其中還有 6.5% 的人看見由白往黑移動的動態錯覺、9.6% 的人看見雙向錯覺。

Screen Shot 2014-10-19 at 9.42.48 PM

那是不是因為上圖中的圖樣是「階梯狀」,才導致動態錯覺的產生呢?Faubert & Herbert (1999) 在他們的論文中簡化了圖像,排除了這個可能性。他們把圖形改成下圖中「漸層式」的連續灰階,移除了「階梯圖樣」中的單一方向性。結果 5 位論文中的受試者和超過 200 位的會議壁報受試者中,都還是看到了由黑往白的動態錯覺。(但有兩位會議受試者例外。而且有 50% 的受試者一開始看不到錯覺。)

Screen Shot 2014-10-19 at 9.51.05 PM

接著,Naor-Raz & Sekular (2000) 又把「漸層式」的連續灰階,改成下圖的「不連續的 6 灰階」,結果也十分類似。22 位受試者中有 68% 的人看見由黑往白的動態錯覺。32% 人看不見錯覺或看見反向錯覺。

Screen Shot 2014-10-19 at 9.58.20 PM

而最近的完成體,就是北岡明佳教授(Hitaoka & Ashita, 2003)的「不連續的 4 灰階」圖形了。他們把 6 灰階簡化成 4 灰階、修改了灰階的順序、並把原本的扇形斬成好幾段。結果動態錯覺似乎因此強化了許多!

Screen Shot 2014-10-19 at 10.07.06 PM

錯覺的機制:

好,如果這個錯覺不是因為壓力造成的,那該如何解釋呢?雖然確切的詳細機制仍不清楚,但是目前比較有可能的解釋是:

一、眼球顫動所致。(感謝台大吳建德老師和老貓大陳穎青的補充!)我們的眼睛在移動時,可能會干擾視覺訊息的分析,即使我們定住眼睛凝視事物時,也會有微小的眼球顫動,這些都可能會干擾視覺訊息,讓我們產生錯視。的確,有不少研究的確都發現眼球顫動有影響 [2, 3]。但是,眼球顫動一直在發生,為什麼眼球顫動後,就只有這一種視覺刺激會產生動態錯視呢?這種視覺刺激,必然有其特殊之處吧?!有鑒於此,有人提出了以下額外兩種解釋。

二、大腦對於不同亮度的處理速度不同,因而讓大腦誤以為這些資訊在移動。例如,可能大腦處理黑色的速度快於白色,就會誤以為是黑色往白色移動。

三、大腦對於不同「對比度」(contrast)的處理速度不同,因而讓大腦誤以為這些資訊在移動。此理論和第一個理論類似,不同之處在於,這個理論認為大腦處理的對象並不是某個位置的「絕對亮度」,而是該處亮度與臨近亮度或整體亮度的「對比度」。

以下是北岡明佳教授的另外兩個原理類似的錯覺:

Screen Shot 2014-10-19 at 8.40.25 PM
10347812_10202734768745103_5220235877224689165_n
我之前也發現過一個類似的錯覺 [4]:

9KFkXN1231494579大家只要凝視上圖中間的黑點,當圖案消失時,就會看到上排往左側移動、下排往右側移動。但是,這其實是錯覺,該圖樣實際上是瞬間同時消失的。動態的視錯覺只是大腦的產物。

這個現象的原因也仍不確定。我自己的解釋是,除了大腦在處理亮度和對比的速度可能不同之外,該圖樣所造成的後像(afterimage)在消退時的速度也可能不一致,並因此導致大腦誤以為它們在移動。(所謂的後像,就是凝視事物許久後在視網膜與神經系統中形成的殘像,例如盯著太陽看後,即使接下來數秒鐘不再盯著太陽看,也會持續看到殘留的影像。當上圖案消失時,大家應該可以看到上排的後像往左側移動、下排的後像往右側移動。)

最後,再來一些類似的經典錯覺(感謝北岡教授的圖片提供):

Peripheral_drift

10411201_10203116379405131_9063973332544861521_n10471269_10203205677197520_3497167862288101072_n

如果想看更多的旋轉蛇,可以參考日本立命館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北岡明佳(Akiyoshi Kitaoka)的網頁解說(英文)。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Fraser, A., Wilcox, K.J. (1979). Perception of illusory movement. Nature, 281, 565–566.
  2. Beer AL. et al. (2008). A Motion Illusion Reveals Mechanisms of Perceptual Stabilization. PLoS ONE 3(7): e2741.
  3. Otero-Millan J. et al. (2012). Microsaccades and Blinks Trigger Illusory Rotation in the “Rotating Snakes” Illusion. J of Neuroscience. 32(17): 6043-6051.
  4. Hsieh, P.-J., Caplovitz, G.P., and Tse, P.U. (2006). Illusory motion induced by the offset of stationary luminance-defined gradients. Vision Research. 46, 970-78.
  5. Faubert, J. and Herbert, A. M. (1999). The peripheral drift illusion: A motion illusion in the visual periphery. Perception, 28, 617-621.
  6. Naor-Raz, G. and Sekuler, R. (2000). Perceptual dimorphism in visual motion from stationary patterns. Perception, 29, 325-335.
  7. Kitaoka, A. and Ashida, H. (2003). Phenome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ipheral drift illusion. VISION (Journal of the Vision Society of Japan), 15, 261-262
  8. O’Reilly, M. and Johnson, A. Understanding the Rotating Snakes illusion

網路謠言何其多—看過多電視讓你的孩子發展變慢?

$
0
0
file0001405079488

來源:morgueFile

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上常常會有許多未經求證的事物,被當成正確的事不停地傳誦,然後就三人成虎了,扭曲的事情被當成真的事情一樣,好像父母不照著做就是虧待小孩一樣。

這裡舉一個最近發生的例子。這件事情我是從FB上看到,這個連結被轉引超過上千次,因為源頭是一個知名的小兒科醫生作家(這裡就不要亂公布人家的名字,我是就事論事,而非要攻訐他人)。大家認為醫療人員說的,應該不會錯,但是偏偏就是有一些問題。

個人看到從外國翻譯或轉載的中文文章,第一個反應都是先去找看看有沒有原文,不過很不幸地,這一篇是德文的。當然原文為德文,基本上就是一個進入障礙,畢竟英文能看得懂的人多了許多,大家在理解上也比較不會有問題。因此我試著去找看看有沒有英文相關文章,然後也可以說明清楚原文到底再說什麼,在理解上才不會有落差存在。

這一篇文章之所以被瘋狂轉載,理由在於放了一張小朋友所畫之圖的比較。雖然裡面的細節被這位醫師解釋有錯誤出現,但是大家哪管那麼多,一看到這張圖,情緒整個被挑起來,贊成派決定維護到底,再也不讓自己的小孩看電視超過一小時。這是一個大腦機轉,讓情緒激發,就會繞過理性思考的前額葉,勸募機構或無良媒體常用這種手法。人們一看到照片二話不說就捐錢了,哪管內容是什麼。

這張被轉載的圖有問題,它跟原圖不同,原圖有a、b、c、d四排,但d這一排被截掉了,我不知道截掉他的人心存何種想法,但畢竟不是原圖。我只能說修過的圖會使你在解讀上產生偏差,這是網路謠言常見手法。另外,這張圖在解釋上被曲解,故意省略一部份的原意。a應為非吸煙家庭且一天看電視少於一小時,b應為非吸煙家庭且一天看電視超過三小時,c應為家庭吸煙超過20支且一天看電視多於三小時,d為心理有嚴重偏差的小孩所畫之圖(這一組並未進入研究之中)。

除此之外,這個研究還有一些問題。這個研究分成三組,但仔細想想應該要為四組,漏掉了家庭吸煙超過20支且一天看電視小於一小時。接著這個研究為何要把兩個不同特質的事情綁在一起看,一為吸煙,一為看電視。我實在無法理解這樣的作法,難道吸煙與看電視所造成的影響可以等量齊觀?他們所走的大腦路徑難道會是一樣的嗎?這種研究方式根本偏離基本的研究方法學了。但是為什麼作者們還是這麼做了?這裡唯一可以猜測的路,是統計上的問題。因為若吸煙與看電視各自分開來看,對小孩的影響上做不出結果,說不上話。那統計上可以怎麼玩,就是把兩個變項同時丟進去跑跑看,看會出現什麼結果。這個很可能就是這樣做出來的,跑出了一個不知道該怎麼解釋的結果來(這個是研究常見的弊病,一堆變項先丟進去試看看,能說話的再挑出來。但問題是,挑出來的變項,跟原來要做事情已經偏離了)。

另外,研究的依變項是畫人測驗的分數。選了「畫人測驗」說真的是不太聰明的作法,因為這個老測驗長久以來被批評的,就是信、效度有問題。要評估一個兒童的發展指標,有很多種方法,但這個研究偏偏選擇爭議最大的一種,嚴格說起來是非常不明智的。

當然,寫這篇文章,不是希望大家無止盡的抽煙與看電視,而是希望父母們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我們有各種方法去驗證我們看到的東西,可以去確認他真偽與否,到底只是單一研究?還是嚴謹的回顧性文章?只要多多練習,肯定可以練就火眼金睛,看透妖魔鬼怪的偽裝。

附註:(以上原文都已經被拿掉; 可改用"Medienkonsum und Passivrauchen bei Vorschulkindern"蒐集相關資料。20140219註記。)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View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