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吃鎮靜安眠藥會造成失智嗎?失眠很痛苦,但又怕吃藥會有副作用?

$
0
0

撰文:洪櫻娟醫師(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

在精神科門診的初診患者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有失眠的困擾,在這些患者當中大部分都有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失眠史,甚至已經忍耐多年不得已才來就醫,不是自己嘗試過各種方法,就是吃過各種健康食品或偏方,或是在其他科醫師已經開過安眠鎮靜劑,還有的已經拿親朋好友的藥來吃過一陣子了,甚至嘗試用喝酒來助眠,但卻總是擺脫不掉失眠的糾纏,每一個夜晚的來臨都覺得備感壓力。

一般人三天睡不好大概就頭昏眼花全身無力了,但為何這些人可以忍耐這麼久才來看醫生呢?除了對於看精神科有被標籤化的印象以外,對於服藥的疑慮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file0001958769599

來源: morgueFile

「醫生,請問我一直吃這些藥,以後會不會失智啊?」

「吃這麼多藥,會不會傷身體啊?」

這些都是在門診中經常被患者問到的問題,甚至有些個性較易焦慮的患者,想到要吃藥又更擔心,覺得壓力更大更睡不著了!

最近一篇發表於《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分析180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疾病診斷之前的第六到第十年間的用藥史,並與7200位正常人的用藥紀錄比較,結果發現使用苯二氮類的安眠鎮靜藥物者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有顯著相關;使用3個月以下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與常人無異,使用3個月到6個月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高出32%,使用6個月以上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會較常人甚至高出84%。[1]

這篇研究結果引起許多關注,包含媒體上的報導還有健康專家也提出警告,要大眾正視安眠鎮靜劑使用的風險,同時也造成許多服藥患者的恐慌。但其實此研究只能證實安眠鎮靜藥物使用與阿茲默症的「相關性」,而非證實了「因果關係」。

以健保資料庫分析 難以論斷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分析,此研究結果並非代表安眠鎮靜藥物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而是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傾向者的神經退化可能在疾病初期、或早在尚未發病前好幾年就開始,就容易會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醫師因而開立安眠鎮靜類藥物以緩和症狀 (但此舉對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並無實質幫助),最後仍避免不了失智症的病發。因此患者是因為生病才開始吃藥,不是因為吃藥才造成生病,但是在這類以健保資料庫作分析的研究當中只能看到兩者的關聯性,但無法證實是否有因果關係。

也就是說,有服安眠鎮靜劑的這些人的確有比較大的機會得到阿茲海默症,但是否因服用安眠鎮靜劑引起,或是因為患者本身的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充滿壓力的生活型態、或是大腦退化等其他因素所導致仍無法確知。

令人又愛又怕的安眠鎮靜劑

安眠鎮靜劑可改善病人的睡眠,對抗焦慮,解除煩躁。但若使用不當也可能導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並且容易被濫用導致成癮。關於使用安眠鎮靜劑對健康的影響,陸續都有許多研究和討論。

在2004年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文章結果顯示:長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平均約用十年),會導致許多認知功能缺損,但在停用後會明顯進步,但還是比一般人差[2]。

根據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出血性中風的機會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低。40歲以上短期服用可降低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率,14天內降82%、15至29天內降40%;但若長期(95天以上)服用平均會增加2.22倍風險。此研究推論短期使用安眠鎮靜劑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而長期安眠鎮靜劑則可能有不利影響[3]。而另一個由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安眠鎮靜劑超過2個月者相較無使用安眠鎮靜劑者發生癌症風險高了19% [4]。

從這些研究也可以了解安眠鎮靜劑短期使用對於降低焦慮讓身體放鬆適度休息是有幫助的,但是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會造成不利影響。

6038620464_a4ff5bd99c_o

來源: flickr

 

有品質好的睡眠 才有健康的身體

每個人的一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一時間用在睡覺。但是同時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曾經有睡眠困擾。

許多生理現象的調節與細胞的修復都與睡眠有關。高血壓的患者若前一晚睡不好,隔天的血壓就會升高,而失眠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相關死亡風險[5];研究也發現,睡眠時間不足,會讓身體的「血糖耐受度」降低;失眠者會有較高的胰島素阻抗,容易有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謝性疾病 [6, 7]。

近來許多研究都證實,失眠者的死亡率較高,且體內有較高的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反應則與許多慢性疾病的形成有關包括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失智症、及憂鬱症等[8, 9] 。此外睡眠障礙也可能惡化內外科疾病的症狀,造成其預後較差,死亡率較高。[10]。

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也都會增加死亡率。由美國癌症醫學會分析共一百多萬人,在1982-1988年間睡眠時間及失眠頻率與增加死亡率的關係發現,每晚睡眠在7小時者存活情形最佳,睡眠超過8小時或少於6小時者死亡的風險皆升高[11] 。

由此可知想要維持健康的身心,不但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的時間和也要有良好睡眠品質。若是為了怕服藥而忍耐長期睡不好可能對於身體健康更加不利,而失眠的治療,包含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方式。

3628914665_f562a6b722_b

來源: flickr

尋求專業協助 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

避免酒精及安眠藥的長期依賴

其實九成以上的失眠患者背後都有其他原因,最常見的是合併焦慮、憂鬱,或是有慢性疼痛、或是其他內外科問題或治療用藥導致。因此若是有睡眠困擾,應該要找精神科醫師諮詢,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很多人其實合併了焦慮或憂鬱的問題而不自知,只在一般科要求醫師開安眠鎮靜劑,或是自行服用安眠藥,而不是針對焦慮憂鬱去治療,都只是「治標」而沒有「治本」。若只是一直服用安眠鎮靜劑,不但延誤治療時間,更可能造成安眠藥依賴,藥越吃越重,精神卻越來越差。

此外有些人怕吃安眠鎮靜劑有副作用,就藉酒助眠,殊不知酒精比安眠鎮靜劑還傷身,反而因此產生酒精依賴而對大腦功能及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若是失眠已長達一個月以上,包含難以入睡、睡眠中斷、或是睡眠品質不好,建議還是要求助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對症治療。

正確睡眠觀念均衡飲食運動

想要一夜好眠除了藥物以外,正確的睡眠觀念更重要。

有些人失眠久了,想到睡覺就開始擔心,今天如果睡不好,明天精神會差身體會壞掉,每天晚上都像要作戰一樣壓力好大,怎麼可能還睡得著?其實可以在睡前保留一點放鬆的時間,做些溫和的活動放鬆身心,並轉移對睡眠的擔心。此外作息要規則,盡量固定時間入睡和起床,避免賴床,也不要沒事就躺在床上休息,即使是前一晚沒有睡好,隔天仍要定時起床,才能養成規律的睡眠型態。每天規律運動曬曬太陽,攝取均衡營養的飲食,避免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飲料,這些都是培養良好睡眠衛生習慣的重要觀念。

此外,正確的安眠藥使用原則是在睡前約半小時吃,吃完藥就準備休息,不要繼續做很多事,如上網、講電話、或做需要動腦的事,也不可與酒精併用。並且要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不要自己亂加藥或突然減藥,以避免依賴或戒斷症狀。

參考資料:

  1. Billioti de Gage, S., et al., Benzodiazepine use an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14. 349: p. g5205.
  2. Barker, M.J., et al., Persistence of cognitive effects after withdrawal from long-term benzodiazepine use: a meta-analysis.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04. 19(3): p. 437-54.
  3. Huang, W.S., et al., Benzodiazepine use and risk of stroke: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14. 68(4): p. 255-62.
  4. Kao, C.H., et al., Benzodiazepine use possibly increases cancer risk: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aiwan. J Clin Psychiatry, 2012. 73(4): p. e555-60.
  5. Sofi, F., et al., Insomni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Eur J Prev Cardiol, 2014. 21(1): p. 57-64.
  6. Nilsson, P.M., et al.,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middle-aged men is related to sleep disturbances. Diabetes Care, 2004. 27(10): p. 2464-9.
  7. Meisinger, C., M. Heier, and H. Loewel, Sleep disturbance as a predictor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men and women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iabetologia, 2005. 48(2): p. 235-41.
  8. Suarez, E.C.,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sleep disturbance and inflammation, coagulati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sychosocial distress: evidence for gender disparity. Brain Behav Immun, 2008. 22(6): p. 960-8.
  9. Irwin, M.R., et al., Sleep deprivation and activation of morning levels of cellular and genomic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rch Intern Med, 2006. 166(16): p. 1756-62.
  10. Berry, R.B. and S.M. Harding, Sleep and medical disorders. Med Clin North Am, 2004. 88(3): p. 679-703, ix.
  11. Kripke, D.F., et 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sleep duration and insomnia. Arch Gen Psychiatry, 2002. 59(2): p. 131-6.

自己胖不是胖,媽媽害你的?

$
0
0

3-1俗話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腦袋

而現在,科學家發現證據支持這句諺語了!他們發現poor diets(任何有害於身體的食物)對生命的各個階段,從胎兒發育到老年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神經科學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了這項研究,研究指出懷孕母親吃下典型的現代西方飲食後,可能會阻礙子宮內寶寶的大腦發育。而相同的飲食也會造成青少年情緒抑鬱,並使老年人引發癡呆症與帕金森氏症。

比弗頓俄勒岡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調查了有高脂肪飲食習慣的母猴,發現猴子寶寶因為暴露在高脂飲食影響下,使得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區域,生來就具有較少的多巴胺纖維和受體。主要作者海蒂.里維拉博士(Heidi Rivera)表示:「因為多巴胺協助調節大腦中的食物報償途徑(food-reward pathway),使得這些猴子在生長過程中渴求更加美味、高脂和高卡路里的食物,以滿足自己的食慾。」這項行為改變的結果,使猴子在生長早期產生了多餘且難以消除的脂肪組織。[3D圖片:探索人類大腦]

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有一項在老鼠身上的類似實驗,他們發現懷孕母親如果有高脂飲食習慣,會引發發育中胎兒的腦部發炎,導致後代有焦慮和過動的情形。主導這項研究的杜克大學斯塔奇.比爾博(Staci Bilbo)博士表示:「這項理論在人類身上也有類似結果,人類懷孕時造成的肥胖症和其後代童年時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密切關聯。」

3-3飲食與青少年大腦

從子宮內的發育轉而來談到青少年時期,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高糖飲食會加劇青少年的抑鬱症狀。

糖,一般天然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中,也會添加到非天然飲料或加工食物中,是目前大部分青少年的主食。由康斯坦斯.哈勒爾(Constance Harrell)領導的研究生團隊餵食老鼠長達10周的高糖飲食後,發現在基因程度上產生壓力荷爾蒙反應,和有抑鬱症狀的人們身上的反應相同。

3-4肥胖症與癡呆症

康斯坦斯.哈勒爾表示:「在人類青少年時期,也是大腦壓力反應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樣一個深厚的飲食影響特別令人關注。」

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肥胖症的流行可能促成了癡呆症的流行。尼古拉斯.謝爾賓博士(Nicolas Cherbuin)主導了一項研究,他們追蹤420位60歲出頭且認知健全的成人,在8年的時間裡觀察參與者的體重,以及其大腦中掌管長期記憶的海馬迴的大小變化。他表示:「從大腦掃描來估計,BMI(body-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每增加2點,海馬迴便以每磅7.2%的比例萎縮,而在這個年紀原本正常的萎縮率只有大約0.5~1%。」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觀察證據顯示:「過重或肥胖和老年時期的腦部衰弱息息相關。」而謝爾賓表示:「肥胖使罹患癡呆症的機率增加為正常人的2倍,且增加了60%的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而這些結果建立在他早期的研究基礎上。

Closeup portrait of a smiling  elderly couple卡路里限制顯示出減緩了老鼠和猴子的老化過程。現在,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出了可以提供相同作用,但不需要減少進食的荷爾蒙。這個荷爾蒙為生長激素釋放肽(ghrelin),又稱為飢餓荷爾蒙(hunger hormone),它可以幫助調節食慾。莫納什的團隊將老鼠的飲食進行卡路里限制,且利用基因工程使牠們無法自行產生生長激素釋放肽,結果牠們的壽命比沒有進行節食的老鼠短。這顯示了生長激素釋放肽可能是這種飲食方式中提供長壽的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接著在患有帕金森氏症的老鼠體內注射了生長激素釋放肽,發現動物的大腦中有了改變,因帕金森氏症而損失的細胞量減少了。發表這項研究的研究生賈桂琳.貝利斯(Jacqueline Bayliss)表示這只是研究的初期階段,不過有望於帕金森氏症的治療。

沒有參與此次研究發表的神經生物學專家,耶魯大學的拉爾夫.迪利昂博士表示:「總之,這些獨立研究證明了飲食和肥胖對大腦健康、心智功能和行為有著複雜的影響。深入了解這些關係,最終可能可以找出對神經系統疾病更好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 From Birth to Death, Diet Affects the Brain’s Health. livescience [November 19, 2014]
  • Buss, C., Bilbo, S., Lemere, C. A., Harrington, M., & Saldanha, C. Brain’s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Overdrive May Contribute to Common Brain Disorders. Program No. 15-19: (202) 249-4130. Neuroscience 2014 Abstracts. EST: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014.
  • Cherbuin, N., Rivera, H., Harrell, C., & Bayliss, J. Studies Show How Diet and Obesity Alter Brain and Behavior. Program No. 15-19: (202) 249-4130. Neuroscience 2014 Abstracts. EST: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014.

7種令人大開眼界的疾病

$
0
0

世界上有許多真實存在的疾病是你作夢都想不到的:持續且非自願性高潮、喪失恐懼感,或從皮膚長出奇怪的纖維。而其中有些症狀充滿爭議、聽起來很陌生,甚至令人難以想像,以下為你介紹7種醫學上的奇異疾病。

6-4

Credit: Dmytro Konstantynov | Dreamstime

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Ehlers-Danlos Syndrome,簡稱 EDS)

這聽起來有點像超級英雄的電影,但這個症狀卻是真實存在。

根據2010年《遺傳醫學期刊》(journal Genetics in Medicine)的文章指出,遺傳性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或稱先天性結締組織異常症候群的患者,他們的身體有超柔軟度可以將四肢彎曲成看似不可能的方向,許多患者還具有超彈性皮膚,不過他們也很容易瘀傷,且傷口癒合緩慢。

有約一半的患者的COL5A1和 COL5A2基因產生突變,且全世界大約5000人中會有一人患有此疾病。文章中還提及,目前已知有八種突變和此症狀有關,且它們都會造成病患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量減少。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表示,此疾病有六種類型,在皮膚和關節都會造成各種影響。

6-1

Credit: Drx | Dreamstime

淚血症(Haemolacria)

淚血症會使人流出含有血液的淚水,通常發生在生育婦女的經期,根據Acta Ophthalmologica期刊》在1991年的文章指出,此症狀也可能發生於嚴重的結膜炎。

印度有位名叫拉西達.卡特恩(Rashida Khatoon)的女性被報導出流血淚,連醫生都找不出除了血淚症以外的原因。

6-3

Credit: Dave Dyet | Stock Xchng

皮膚粘膜類脂沉積症(Urbach-Wiethe disease)

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會造成腦部組織的硬化,根據2010年《當代生物學期刊》(journal Current Biology)的報告指出,研究中的女患者喪失了恐懼感,疾病破壞了她腦中負責產生害怕反應的杏仁核和杏仁狀結構。

正常人被暴露在鬼屋、活生生的蛇和蜘蛛中通常會誘發害怕的反應,但女患者對於任何刺激絲毫沒有展現出恐懼的反應,在她自己的日記中也從沒紀錄過有害怕暗示的事物。

研究人員認為此發現可能會對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的治療有所發展。

6-2

Credit: Johanna Ljungblom | Stock Xchng

持續性性興奮症候群(Persistent sexual arousal syndrome,簡稱PSAS)

性高潮為此種疾病患者帶來的是許多尷尬和苦惱,而不是愉悅的快感。

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簡稱BUSM)研究,此症狀通常發生於女性身上,是一種對性高潮的過敏反應,輕微的壓力或沒有任何性需求的感覺也可能會引發症狀。

這個疾病在2001年首次被診斷出,但病因尚不清楚,病患通常會感到尷尬、被孤立或痛苦,2005年《性醫學期刊》(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事實上在研究中有40%的人對此症狀感到高度痛苦,而有35%的人感到中度痛苦。

6-5

Credit: Hajnalka Ardai | Stock Xchng

科塔爾症候群(Cotard’s Syndrome)

又稱虛無妄想症後群(Cotard delusion)和行屍症候群(walking corpse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會認為自己已經死了,或自己的部分身體已經腐敗。根據2004年《歐洲神經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指出,這個症狀常見於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患者身上,而有些有偏頭痛、腫瘤或創傷的人也可能有此症狀。

根據2002年《神經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的文章指出,患者還相信他們遺失了部分身體或特定器官,或是自己的靈魂已經死亡。這個疾病是以巴黎神經學家朱爾斯.科塔爾博士(Jules Cotard)命名,他是首次誘導動物腦細胞損傷的人之一。

MINOLTA DIGITAL CAMERA

Credit: lcs9 | Stock Xchng

莫吉隆斯症(Morgellons disease)

我們都體會過雞皮疙瘩的感覺,但有些人是確切地感覺到有東西在他們皮膚底下蠕動。

莫吉隆斯症是個尚未被確切了解的疾病。根據莫吉隆斯症研究基金會(Morgellons Research Foundation)表示,患者會感覺皮膚裡面有瘙癢、啃咬和蠕動的感覺,還會有纖維或細線從皮膚裡面長出,並具有皮膚病變、疲勞和記憶問題。

症狀的病因目前還無法得知,2008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已經開始調查潛在病因。醫學界將此種疾病歸類為精神疾病的結果,但美國馬約診所(Mayo Clinic)認為應該是源自於皮膚疾病。

《美國臨床皮膚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刊登了一份研究表示,有些健康專家認為,這種疾病是未知的感染性試劑所造成,但其餘專家認為這個觀點是有錯誤的,因為大多數的患者並沒有曾經被感染的跡象(例如白血球指數升高)。

6-6

Credit: Ivan Mikhaylov | Dreamstime

他人之手症候群(Alien hand syndrome)

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中敘述一個男人,他的右手有它自己的想法,而這奇怪的狀況就發生在某些人身上。

根據2004年《神經學文獻期刊》(journal archive of neurology)的文章指出,患者的手會在無自主意識下碰觸、抓取甚至握住任何事物。

1998年《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醫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中敘述,有位81歲慣用手為右手的女患者,她的左手會不受控制,非自願性的掐住她的脖子,甚至打她的臉和肩膀,而她同時也有感覺處理和視覺問題。

2009年《中風與腦血管疾病期刊》(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發現,大腦右頂葉的中風可能是此疾病的病因。而《PLoS One期刊也有研究指出,患者大腦中控制意識行為的部分可能被異常活化。

參考資料:

  • 7 Weirdest Medical Conditions. LiveScience [January 12, 2011]
  • Ottovay, E., & Norn, M. (1991). Occult haemolacria in females. Acta ophthalmologica, 69(4), 544-546.
  • Leiblum, S., Brown, C., Wan, J., & Rawlinson, L. (2005). Persistent sexual arousal syndrome: a descriptive study.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3), 331-337.
  • Hamann, S. (2011). Affective neuroscience: amygdala’s role in experiencing fear. Current Biology, 21(2), R75-R77.
  • Malfait, F., Wenstrup, R. J., & De Paepe, A. (2010). Clinical and genetic aspects of Ehlers-Danlos syndrome, classic type. Genetics in Medicine,12(10), 597-605.
  • Gardner‐Thorpe, C., & Pearn, J. (2004). The Cotard syndrome. Report of two patients: with a review of the extended spectrum of ‘delire des neg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11(8), 563-566.
  • Pearn, J., & Gardner–Thorpe, C. (2002). Jules Cotard (1840–1889) His life and the unique syndrome which bears his name. Neurology, 58(9), 1400-1403.
  • Biran, I., & Chatterjee, A. (2004). Alien hand syndrome. Archives of Neurology,61(2), 292-294.
  • Ay, H., Buonanno, F. S., Price, B. H., Le, D. A., & Koroshetz, W. J. (1998). Sensory alien hand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65(3), 366-369.
  • Spector, A. R., Freeman, W. D., & Cheshire, W. P. (2009). The stroke that struck back: An unusual alien hand presentation.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18(1), 72-73.
  • Schaefer, M., Heinze, H. J., & Galazky, I. (2010). Alien hand syndrome: neural correlates of movements without conscious will. PloS one, 5(12), e15010.
  • Savely, V. R., Leitao, M. M., & Stricker, R. B. (2006). The mystery of Morgellons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7(1), 1-5.

人類天性嗜權,小人永世長存?

$
0
0

chicken-452250_640

21世紀的人性觀

現代科學世界理解人性問題有了更寬濶的眼界,得悉人性之複雜多變,性善性惡論兩極二分的人性觀,經已是中小學教育遺留下來的辯論遊戲,毋須認真。基因研究也逐漸擺脫「自私基因」的迷思,重新正視天擇底下,基因影響行為傾向的「多元並存」,生存模式之複雜、隨機與多變,但礙於探討基因的主題會令內容過分延伸,筆者只打算從演化及臨床心理的角度,探討生物的權力支配,與人類操弄權術的一些本質。

自古《論語》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道出了人性並不單純,有擅於謀算私利的一面,這一面當然不是公道的互惠互利,卻是「損人利己」。諸葛亮深諳人性之惡,他撰寫的《心書》.〈逐客第二〉便指出會破壞軍國大事的五種「姦偽悖德之人」(五害),勸勉世人「可遠而不可親也」。這些千古未變的人性面貌,互相攻擊、口誅筆伐、陰險奸詐、排除異己,實情這些權力支配與鬥爭本性,隨我們演化而來的生物天性息息相關。

昆蟲動物不離權鬥

演化生物學家達里歐.海斯崔皮耶里(Dario Maestripieri)在著作《人類還在玩猿猴把戲?》(Games Primates Play)中,有非常精闢的分析。遠在1800年,瑞士、奧地利等昆蟲學家首先發現大黃蜂存在明顯的支配結構,例如大黃蜂蜂后完全統御工蜂,假如某工蜂嘗試逾越位置,偷吃蜂卵,便會遭到蜂后及高階工蜂的嚴懲和痛打。而動物世界支配結構的發現,可數1920至35年間,挪威生物學家索爾雷夫.施滕德魯普—埃貝(Thorleif Schjelderup-Ebbe)發現雞群的「社會等級」(pecking order)。從小雞出生開始,便會為食物和棲息地猛烈爭鬥,而且經過連番大打出手之後,小雞更會記得曾經勝過 / 敗過的對手是誰,而處於支配高位的小雞會經常做出威懾性姿態,以確保自己的地位得到維持;事實證明施滕德魯普的研究相當穩妥,往後的學者,亦紛紛發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確存在這類支配結構。如母斑鬣狗誕下兩隻小鬣狗後,最快數小時以內,其中一隻會試圖殺死對方,以佔據所有資源;初生的小白鷺、小豬也會積極地從母親爭奪食物和地位,成敗得失均影響日後長成的體型和力量。[註一]

跟我們較接近的類人猿動物又如何?首先,在爭奪支配權位上,雄性類人猿動物一般直截了當打鬥解決,雌性則較為多變,會以排斥、孤立或結盟生事作為競爭手段。不過,必要時雄性猿猴也組成兄弟聯盟以挑戰強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動物學家克雷格.派克(Craig Packer)發現,雄狒狒會因為愛慕某「狒狒人妻」,色心大起之下,跟伙伴計劃聯手搶奪。牠們先看準時機,一隻撲出跟強壯的丈夫狒狒打起來,另一隻迅捷跟雌狒狒交配,得手後逃之夭夭。事後,得嚐好處的狒狒會用不同方式回報曾幫忙的「好兄弟」。[註二]

你天生就是位高權重?

可見,猿猴並非經常單打獨鬥,或只懂單打獨鬥,結成群族聯盟的勢力對晉升社會階梯非常重要。過往,學者勞雷(Michael Raleigh)的研究團隊指出,血清素(Serotonin)濃度與靈長目動物的地位密切關聯。勞雷以東南非洲一種長尾黑顎猴(vervet)雄猴進行實驗,發現雄猴的血清素濃度愈高,比較能跟雌猴相處,照顧同伴、梳理毛髮、群策群力,比較自信和少鬥爭壓力,換來不少雌猴擁護。[註二] 情況猶如重視社交關係的人類社會,「EQ」較高者,懂得溝通和取悅他人,換取更多人支持自己的社會地位。反之,血清素濃度較低的雄猴,部分比較暴躁易怒,傷害同伴,最終被族群排擠。(也要看物種的社會結構,另一些猿猴有較高睪丸酮可能更有利社會地位) 另外,史丹佛大學羅伯.薩博爾斯基(Robert Sapolsky)發現,地位高的支配者血液中通常有較少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原因在於,不論是以力量還是結盟取得地位後,意味無須經常陷於受人支配的壓力之下,較為輕鬆自若,而從屬者常處於驚恐和壓力之下,皮質醇自然偏高,也經常惶恐留神高位者的一舉一動,以作應變。

達里歐認為,類人猿動物不會經常處於打鬥狀態,因為徹底的搏鬥可能損失更大;牠們會迅速評估陌生對手的條件,以及以往的經驗,形成誰當上位,誰是從屬的支配結構。達里歐比較過不同的支配理論,最終認為英國演化生物學家約翰.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的「賽局理論」解答最為妥善。[例如動物一時決意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大都是面對入侵者或處於飢餓等極端狀態下,才會採取拼命的「鷹派策略」(Hawk strategy);更多時候,牠們會採取「鴿派策略」(Dove strategy) ,間接形成某程度妥協和從屬模式,維持相對長時間且穩定的關係。達里歐曾親自進行一項實驗,將兩隻陌生的雌獼猴放在狹小的籠子裡,觀察牠們的反應,結果出乎意料,牠們並不容易鬥得你死我活,本能直覺使得牠們採取「鴿派策略」,自然地形成了從屬的支配狀態,一隻會首先為對方理毛,另一隻往往享受其中,較少作出回報。

monkey-101483_640

 

從原始演化到玩弄權術的「小人」

上述的演化生物研究使我們明白到,隨權力而來的支配性,無可避免地基於生物本能形成了從屬關係,由出生開始受父母支配、兄長影響,乃至同伴壓力、上級指令等。從演化心理的觀點來看,人類文化生活繁雜,權力支配千差萬別,形式各有不同,遠非猿猴動物單調,支配地位常常「時移世易」、風水輪流轉,亦因此許多人終身營營役役於玩弄權術。近現代人類社會,權力鬥爭甚少是明刀明槍的生死對決,男女均似原始雌性動物,採取阿諛奉承、造謠生事、排斥孤立等手段以換取支配地位,在原始本能驅使下,常有不甘於以時間磨練實力的人,不相信互惠互利原則,認為損人利己、不擇手段換取支配地位最符合弱肉強食的原則,視互惠與憐憫只是偽善和包裝,對此深信不疑。兩岸三地慣稱這類人士為「小人 / 混蛋」,香港社會就他們不同的特質有更多俗稱如:「契弟、cheap精、自私鬼、屎忽鬼」等,以描繪自古以來愛好私利與權鬥的小人。

關於小人的心理,假如讀過臨床心理學家海芮葉.布瑞克(Harriet B. Braiker)的《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便會察覺,現代心理學「變相」巧妙地將「小人 / 混蛋」歸納為不同人格的「操弄者」。[註三] 這些人格大致有:

1) 馬基維利人格:最典型的自私者,精於計算、不擇手段,視他人為獲取私利的工具。

2) 自戀人格:個性浮誇、渴求仰慕、自大傲慢、欠同理心、幻想超然、自我感覺良好。

3) 依賴型人格:因依賴變成纏擾、陷入不安無助、經常需要照顧和呵護、男性以苛斥滿足依賴。

4) 邊緣型人格:非常衝動、情緒不穩、暴躁緊張、喜怒無常、要脅威迫、隨意宣洩。

5) 戲劇型人格:嘩眾取寵、主觀臆測、搖擺不定、矯揉造作、膚淺善變、欠缺深度。

6) 被動攻擊型人格:經常抱怨、刻意健忘、愛擺臭臉、頑固不堪、不置可否,諸多藉口。

7) A型憤怒人格:控制欲強、極端易怒、執迷競爭、唯利是圖、階級觀強。

8) 反社會人格:狂妄自大、欺詐狡猾、漠視規範、冷酷無情、委過於人、毫無羞恥。

9) 成癮型人格:沉迷酒精、毒品、賭博,慣性說謊、行為偏差、利用他人同情。

纏上小人足以致命

布瑞克總結這一系列的「操弄者」人格,當中無分性別與社會角色,可以是父母、情人、朋友、上司,總之,作為操弄者,他們通常會「主動」為身邊的人帶來災難,主導操弄者言行的,正是上述的人格特質渴求的支配地位、權力慾和價值觀,不論他們是否清晰察覺自身的處事方式,行為結果促成了操弄對象「順從」自己的感覺或意圖,對他人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一如布瑞克引述現代壓力醫學理論之父塞耶博士(Dr. Hans Selye)的忠告:「來自他人的壓力,是最危險的壓力來源」。受這些操弄者困擾的人,長期承受敵意和攻擊,日積月累的重壓會嚴重危害心血管健康,出現中風、心臟病和動脈硬化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操弄者每每具備「小聰明」,能直覺別人含糊未清的自我價值和需要,利用他們一時欠缺拒絕和堅強的意志,於是威迫利誘、情緒發洩、虛假讚賞、指責抱怨、過份要求,向旁人步步進迫,以滿足自身利益與感受。實際事例可以是母親不斷施壓、指責女兒陪伴的時間太少,強迫每月探訪自己的次數;可以是情人苛求伴侶的物質回報、規管社交,動不動大發脾氣,直至對方順從自己;可以是上司虛假的讚美與承諾,利用下屬完成長期而繁重的事務後,對其承諾不了了之。

操弄者看準對方含糊的自我判斷或軟弱,一時不想關係破裂、失去生計、錯過升遷,忘記了自身可以承受的程度,以及自己真正想活出的人生方向,犧牲龐大的時間、心力去滿足過份的要求;或耗盡思緒,不惜斷絕社交生活也要安撫對方不可理喻、陰晴不定的情緒。而結果就是操弄者達到了自身意圖,滿足慾望,繼續操控、損害他人。

一切在力量的抗衡

即使人類作為類人猿動物的一員,並不表示權力分配和支配性只有負面意義,身處高位者意味也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甚至對他人更好的照顧、關懷和付出,接受從屬者的好處,也有相應的回報,至少是較為對等的互惠互利;而人類優越的文化、道德理性之一面,教育的可貴也建基於此。是故,布瑞克基於人類這些自私自利的人格特質,建議人們面對生活、工作巨壓時,反思是否處於負面的支配關係,被那些有意無意的操弄者所困擾。除了覺察問題存在,必須捨棄「改變操弄者」人格的幻想,唯有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模式,認清內在需求的主次輕重,敢於拒絕甚至放棄一些利益、一段關係,清晰地重申處事的原則和立場,制衡或避過操弄者,才可重拾真正符合個性的快樂人生。

隨著我們對人性陰暗一面的認識,尤其就生物演化、神經科學、基因和不同的心理學研究,便會發現從古代到近代對道德哲學的爭辯,不是被文字理論蒙混,就是忽略了對生命對象的確切了解,唯有對生命本身得到確切認知,閱讀不同人的真實故事,考量生命對象之內容,再回到思考一個人的言行對生命造成「傷害」之對錯標準,方是判斷道德對錯關鍵之處。至於其他的人性面貌,以及善良光明的一面,有機會再作分享。

[註一]:

達里歐.梅斯崔皮耶里(Dario Maestripieri)著:《人類還在玩猿猴把戲? — 演化生物學家揭開人類社交行為的秘密》(Games Primates Play: An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Economics of Human Relationships),臺北市:橡實文化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14年11月,p.9 – p.78。

[註二]:
Packer, C. 1997. “Reciprocal Altruism in Papio Anubis.” Nature 265: 441 – 443.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265/n5593/abs/265441a0.html

[註三]:
歐門(John Morgan Allman)著:《腦,在演化中:從生態變遷看大腦的適應之道》(Evolving brains),臺北市,遠流,2002年,p51 – p.52。

[註四]:
布瑞克(Harriet B. Braiker)著:《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看穿無形的心理操縱術》(Who’s Pulling Your Strings?: How to Break the Cycle of Manipulation and Regain Control of Your Life),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6月。

愛的萬物論:為什麼我們會相愛、背叛和分開?

$
0
0

444

如果你深愛的人只剩下兩年可以活,你會選擇留在他身邊,還是轉身離開?

前幾天折耳兔邀我一起去看《愛的萬物論》,走出電影院時,我腦袋裡面一直迴盪著這個問題(以下有雷,但有研究發現劇透會讓你更喜歡這部電影)[1]。

「嘿,你覺得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個理論或算式,可以用來解釋所有事物的誕生與隕落嗎?」她說,用右手將鬢角撥到耳際後,左手拿起咖啡杯,微微抬頭看我。

「我不知道耶,不過當Stephen Hawking說出『如果有一個算式可以解釋萬物,你不覺得很美嗎?』這段話的時候,我眼淚都飆出來了。」我說,那眼神像是擁有一個宇宙一般充滿感動。

「這算是科宅的浪漫嗎?」折耳兔一邊拿衛生紙給我,一邊不解地看著我。

其實我也有些不解,只是我不解的是:為什麼這段感情一起走過這些風雨,還會敗給了外遇?為什麼女主角Jane都能一路撐到這麼遠的地方,Stephen Hawking卻選擇了Elaine?

這是一個物理學家和文學相遇的故事,兩人相逢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旋轉木馬上擁抱、聊完螢光劑之後將一包洗衣粉放在對方家門前當禮物、在河畔一邊討論「時間」一邊轉圈快掉到河裡,但隨著Stephen Hawking的病況惡化、第三者的出現,兩人的生活與感情也出現了變化。很多時候,光是只有愛(Romantic Love)是不夠的。

111

在外遇之前:當承諾變成負擔

「醫生說他只能活兩年。科學並不站在你這邊,你確定你承受的住嗎?」Stephen Hawking的父親在得知他罹患神經元疾病之後,跟Jane說。

「我比你想像中勇敢。」Jane堅定地回答,只是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這「兩年」這麼漫長。可是關於愛情,我們不但要勇敢,還得禁得起磨難。

Lydon、Pierce與Oregan多年前的研究發現承諾(moral commitment)越高,越能維持關係[2],但遺憾的是Lydon在他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隨著時間與壓力,可能生成另一種無形的負擔(moral burden)。他們追蹤86位在遠距離戀愛中的受試者,發現在一學期(三個月左右)之後繼續交往的69人(存活率80.2%),有些已經把當初的愛濃烈(enthusiastic),走成關係的破裂。他們會暗自murmur「可能離開,反而能讓我們喘口氣」、「這段關係,其實已經是一個負擔。」等等。

「或許,當病程從兩年變成三十年,當激情與浪漫變成互相拖磨,放手才是最好的結局。」折耳兔說,我知道她想起自己拖了七年藕斷絲連的感情,因為到了後期,關係的延續只是補償與愧咎的代名詞而已。

「可是,最後放棄婚姻的,是一直被照顧的Stephen Hawking耶!如果說是病情磨掉了感情,為什麼不是Jane先離開關係?」我說,抬起頭來看著她。

11

 外遇的成因:為何不離不棄,卻換來各自分離?

「你以前有什麼決定,都會第一個告訴我的……」Jane在得知Stephen Hawking要和看護Elaine到美國住的那一刻,眼淚劃下雙頰。曾經為Johnathan心動但卻一直把持住的她,一直以來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可是為什麼在她還沒放棄之前,為什麼Stephen Hawking就先放棄了?

「我愛過你。」(I have loved you)Jane在輪椅前蹲下來,輕撫Stephen Hawking的臉頰,自己卻早已淚眼婆娑<3>。一直以來,兩人一起經歷過這麼多,從一文不名、拿到博士學位、艱困中不得已請Johnathan來幫忙、Jane被懷疑過不貞、Johnathan為了避嫌離開家裡等等,一家人走過這些日子的快樂與傷悲,卻要畫下句點。為什麼苦苦付出的愛最後卻換來這樣的結局?

或許Jane輸給的不是別人,而正是他們研究多年的──時間。國內學者王慧琦針深度訪談了八位配偶外遇者[3],發現與外遇相關的婚姻危機有四:

  1. 自我中心:只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忽略了伴侶的需要。
  2. 關係維繫:那些「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啊」,或許只是信心太過,不願去討論禁忌敏感話題(Taboo Topic)下所形成的假象[4, 5]。
  3. 外在誘惑:一場出差、一次辦公室的邂逅、幾個三五好友的慫恿甚至電視媒體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等等,擦槍走火,並且持續蔓延。
  4. 時間流逝:隨著時間,感覺到彼此的差異擴大,眼光轉變,甚至生活重心也轉移了。不再花時間在對方身上,或是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別人。

或許Stephen Hawking夫婦的婚姻,就是在最後這個危機中敗陣下來。發現了嗎?其實愛自始至終只有一個理由:相處和吸引<1>。看護Elaine的日夜陪伴,風趣而坦率地把閣樓雜誌翻給Stephen Hawking看、稱讚他的聰明與傑出、對他生活細節觀察入微等等,都是Jane未曾給過他的經驗;同樣當年Johnathan對Jane的付出與關懷、幫忙照顧Stephen Hawking與小孩,甚至和他一起去露營的過程中,也讓Jane數度猶豫是否要跟Johnathan更進一步。但在精神出軌之外,Jane始終沒有跨出最後一步。

另一方面,Stephen Hawking的氣度也很不簡單,看在眼裡心知肚明,但還是寬了心,在教堂前和Johnathan一起喝酒,請求他協助。

「Jane needs help……」可以想見當Stephen Hawking在教堂說出這話,邀請Johnathan帶太太小孩去露營的時候,背後需要多大的包容和用勇氣。

6

在外遇之後:走或留,都是愛的相守

一般人在發現另一半對自己不忠的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這可能要看對方是「精神外遇」(情感劈腿)還是「身體外遇」(性劈腿)。

國內研究者用故事假想的方式,問大學生們在伴侶情感劈腿性與劈腿之後,會做何因應[6]?結果發現,如果是情感劈腿,大多數的人會傾向:

  • 「委曲求全」,當作沒發生過這件事或原諒對方
  • 「溝通了解」,告訴對方自己的困擾、感受,希望能解決此衝突情境。

相反地,如果是性劈腿,大多會採用:

  • 「結束關係」,分手或離婚
  • 「停損觀望」,減少與對方相處或見面,暫時停止付出與投資
  • 「報復背叛」,自己也找另一人劈腿回去,以牙還牙!

或許你會說,這些人的選擇是依據「想像」的情境阿!又不是實際的面臨伴侶不忠!事實上前面出場過的學者王慧琦也從資料中歸結出在伴侶「真的外遇」之後,會做出的六大反應[7]:逼迫、疏離、協商、束手無策、忍氣吞聲、緊迫盯人的控制對方等等。

回頭想想,在Stephen Hawking選擇跟看護Elaine一起去美國生活的時候,Jane沒有呼天搶地、沒有背向疏離,沒有上面的六大反應,而是選擇放手。為什麼會這樣?

5

如果有些愛不能重來

「這麼多年來,你有愛過我嗎?」有些時候,元配要的不是對方回來,而是一個答案,以及接下來該怎麼辦[9]。在責罵、心碎與飽受撻伐之後,當事人會意識到:討愛在現實上已經沒有實質幫助,眼前最重要的似乎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兩個人該如何走接下來的路?什麼是兩人可以一起看見的天空?電影中意識到Stephen Hawking愛上看護的Jane,電影外被罵翻的彎彎、九把刀和阿基師,都得用時間,來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新開始。

「時間不能控制,但生命可以被延續。」電影的最後一幕,Stephen Hawking和Jane在陽光下,看著他們的孩子說:「你看看我們創造了什麼。」當一段失落可以被昇華到更高的意義之後,過去的這些傷痕與痛,似乎也能漸漸渡讓給時間的洪流。

「嘿,你覺得,到底什麼是『愛的萬物論』阿?」折耳兔搓著雙手,把半張臉埋在卡其色的圍巾裡問我。

「日久便生情,久離愛難續吧?」我說,吸引、相處、承諾與依戀,都需要時間的沈澱與累積;相反地,如果一段時間眼不見,心也不念,要繼續維持感情不變調根本神難。

「你是說,只要花時間相處,就有可能愛上別人。這不是很悲哀嗎?」

我沒有回答她,只是望著天空吐著白霧。或許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走進不同的生命裡面體驗各種精采,才能在失去摯愛之後,還能找到重新再愛的可能<2>。西門町的街上冷到只有12度,但和折耳兔並著肩從咖啡廳裡走出來的時候,心裡有一些什麼,隨著宇宙的星辰,漸漸明朗起來。

333

[附錄]外遇劈腿急救包:目標,例外,一小步

說了這麼多,如果真的發現對方劈腿了,該怎麼辦?「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林烝增指出[8],焦點解決諮商技巧有助於讓個案找回控制感,重新找回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能量。下面分享一些常用的問句,或許在最黑暗的時刻,你還可以跟自己相處,看見自己的生命,仍然有許多可能。

目標架構

  • 你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
  • 你希望他可以做些什麼事,負起責任?
  • 什麼是你想要的結果?如果離婚(分手)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原諒他,繼續待在他身邊,你覺得事情會有哪些轉變?

例外架構

  • 這段時間你心都碎了,畢竟被最信任的人背叛,好像靈魂的一部分也一起流浪了一樣。不過,上個月有沒有哪個時間,是你心情比較穩定的時候?那時,你做了些什麼事?
  • 有沒有哪個時刻,是讓你感覺到他還愛你的?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一小步與評分

  • 如果你想要的結果是10分,那麼現在是幾分?如果要增加1分或5分,你覺得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什麼是你可以控制的?
  • 在挽回他之前,你覺得你要先完成什麼?

奇蹟問句

  • 如果你去廟裡求籤,神明顯靈解決了你的感情問題,你覺得籤詩上面寫了什麼?發生了哪些事情解決了你的困難(可自行依宗教信仰切換成禱告或其他儀式行為)?
  • 想像你坐時光機到三年後,發現你所擔心的事情都解決了。你問「未來的你」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你覺得他會怎麼回答你?

再艱困的路,都不該被打敗;伴侶劈腿並不一定是關係的終點,但可以是另一個人生的起點。

1

[註解]

<1>可參考《愛情弔詭》一文

<2>可參考《我們一直以為的真愛,會不會根本不存在?》一文

<3>電影的詮釋手法是Stephen Hawking用「放手」讓彼此自由,看起來像是協議性分開,不過事實上他們的婚姻在看護出現之後,有許多黑洞。如「據《每日郵報》報導,Stephen Hawking與他的第一任妻子Jane在結婚30年後離婚,史蒂芬後來與一名護士再婚。史蒂芬與潔恩的關係直到他與第二任妻子在2006年離婚後才好轉」(參看這裡:http://news.ltn.com.tw/news/entertainment/breakingnews/1178595)、各種盛名、看護與Stephen Hawking的關係,也讓兩人產生裂痕(參看這裡:http://news.sohu.com/20130730/n382917982.shtml)。不過,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究竟他們的分開,是如劇中描述的互相放手,還是如新聞寫的婚姻破裂,或許只有他們兩人才真正明瞭。

[延伸閱讀]

  1. Leavitt, J.D. and N.J.S. Christenfeld, Story Spoilers Don’t Spoil Stori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 Lydon, J., T. Pierce, and S. Oregan, Coping with moral commitment to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3(1): p. 104-113.
  3. 王慧琦, 外遇婚姻的危機-從八位配偶外遇者的角度.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2012.
  4. Anderson, M., A. Kunkel, and M.R. Dennis, “Let’s (Not) Talk About That": Bridging the Past Sexual Experiences Taboo to Build Health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11. 48(4): p. 381-391.
  5. Baxter, L.A. and W.W. Wilmot, Taboo Topic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85. 2(3): p. 253-269.
  6. 張榮富, 陳怡秀, and 吳杭彌, 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面臨交往對象劈腿時的因應方式, in 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研會2011: 台北.
  7. 王慧琦, 妻子面對丈夫外遇之因應策略.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2012.
  8. 林烝增,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配偶外遇當事人之應用. 諮商與輔導, 2011.
  9. 徐西森 and 連廷嘉, 婚變婦女因應婚姻危機歷程之初探研究. 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 2004

2

 picture credit: here and here

使用數位裝置能促進記憶力?

$
0
0

在這數位化的時代,科技取代了不少原本需要人腦才能處理的事情,也改變了人們的認知能力去看更多關於數位化對人們影響的文章)。以筆者自己為例,數位化絕對改變了我的一些行為模式。筆者的行事曆都在雲端的月曆中,所以如果要跟別人約時間,沒帶行事曆,就完全沒有辦法處理。講白一點,記憶這件事情,對現代人來說,真的是越來越沒有必要的一項能力,因為只要google一下就好了。對於比較私人的事情例如生日、紀念日,社群網站也會很貼心的提醒你;再極端一點,就找個像電影雲端情人中的Samantha一樣的數位秘書,直接檢索你數位化的資料,幫你打理生活!

但究竟用這些數位化的服務來幫助我們記事情,會對於我們的認知能力造成甚麼樣的影響呢?又這些影響在哪些情境下會發生呢?有研究者做了很有趣的實驗,企圖模擬一般民眾在使用數位化服務來記事情時的情境,並探討這樣的行為,會對於人們後續的記憶力造成什麼影響。

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讓實驗參與者打開隨身碟上的pdf檔,每一次他們要學習兩個pdf檔案中所出現的單字,後續會有記憶測驗。在學完第一個檔案中的單字後,有時候實驗參與者會被告知他們可以把這個檔案儲存到電腦主機,且他們後續可以複習這個檔案中所出現的單字;有些實驗參與者則被告知他們沒有辦法把這個檔案儲存到電腦主機,必須直接關閉檔案。這樣的動作,企圖模擬人們平時將訊息用數位裝置儲存的行為,來檢視這樣的行為究竟對於記憶有什麼影響。

接著,他們學習第二個檔案中的單字,在兩個檔案中的單字都學習完之後,若先前第一個檔案有儲存在電腦主機的實驗參與者,他們可以花20秒來複習那些單字,對於沒有做這個動作的實驗參與者來說,他們不能重新看到那些單字。最後,所有的實驗參與者要回憶兩個檔案中所出現的單字。 對於第一個檔案中出現的單字來說,有儲存的組比其沒有儲存的組,記憶表現顯著的好。這個結果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儲存組在記憶測驗前,還可以重新複習單字,記憶表現當然會比較好。比較讓人意外的是,儲存組及沒有儲存組在對於第二個檔案中單字的記憶表現也有差異!儲存組的實驗參與者對於第二個檔案中的單字,有比較好的記憶表現。研究者們認為,因為當實驗參與者覺得東西被儲存了,就可以釋放出一些資源,因此對於第二個檔案中的單字有比較好的記憶表現。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者操弄了儲存設備的穩定性,來檢驗是否只要有儲存的動作就會對於記憶有幫助,還是一定要使用穩定的儲存設備,才會對於記憶表現有幫助。結果顯示,如果儲存的設備是不穩定的,則即使有儲存的動作,對於記憶還是沒有幫助的

在第三個實驗中,研究者們進一步檢驗,如果需要記憶的項目比較少的時候,儲存是否還是會對於記憶有影響。結果發現,如果每個檔案只有兩個單字,則是否有儲存,對於記憶沒有影響

綜合這三個實驗的結果,可以發現利用數位化的方式來儲存記憶,在某些情境下對於人們的記憶是有幫助的,此外這樣的幫助並不僅限於有用數位化方式來儲存的記憶項目,對於後續需要記憶的項目也是有幫助的!用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

  1. 善用數位化方式來儲存記憶,有助於記憶表現
  2. 如果數位化儲存的記憶不穩定,其實對於記憶是沒有幫助的
  3. 如果需要記憶的項目不多,其實不需要仰賴數位化儲存的方式來協助記憶

筆者深信,未來人們的記憶能力一定會做一些轉型,但某種記憶能力還是必須保存的,畢竟記憶是讓一個人有「自我」的關鍵能力!該如何善用數位化方式來儲存記憶,是非常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議題。此外,要如何善用因為不用做記憶儲存所釋放出來的認知資源,也是相當值得探究的。

去看研究的原文 Saving-Enhanced Memory: The Benefits of Saving on the Learning and Remembering of New Information

去看主要研究者Benjamin C. Storm的網頁,Storm教授的研究專注在記憶相關的議題上

最後,來看看以隨身碟為發想的廣告 A memory to remember,搭配這個研究欣賞,相當有意思!

夜貓子注意!晚睡較消極悲觀

$
0
0
7-1

Photo credit: Flickr user RelaxingMusic (Creative Commons)

“你每次的睡眠時間是多久呢?”

美國賓漢姆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 )的雅各.諾塔(Jacob Nota)和梅瑞狄斯.科爾斯(Meredith Coles ),他們發現睡眠時間較短或晚睡的人,較容易產生消極想法,而這項發現被刊登於認知治療與研究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期刊。

常有煩人的悲觀思想不斷重複浮現在腦海中,甚至認為自己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思考,且會過度擔心未來,同時又鑽牛角尖於過去,腦中不斷冒出惱人卻又揮之不去的想法。這些症狀常見於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抑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 OCD)和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 SAD),而這些病患也同樣具有睡眠障礙。

目前的研究大多將睡眠問題與重複性的消極思維連結,尤其是患者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情況下。諾塔和科爾斯開始複製這些研究,他們想知道重複性思想和睡眠時間之間的連結關係。他們找來賓漢姆頓大學的100位年輕成人,並要求他們完成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和兩份電腦化作業。在過程中,他們測量了這些學生焦慮、沉思或煩困的程度,以此三項表現來衡量他們的重複性消極思維。這些學生也被詢問了他們是慣性早起還是夜貓子,平常是有固定睡眠時間還是因應當天情形調整睡眠狀況。

研究人員發現學生當中睡眠時間較短或晚睡的人,較常有重複性的消極思維,即使夜貓子也有這種情形。諾塔認為:「對於深受惱人想法困擾的人,確保在一天中合適的時間內獲得睡眠,是一個廉價且易於宣傳的解決方法。」科爾斯則認為:「這項發現也顯示了睡眠障礙和重複性的消極思維發展有關,有望於引導內在障礙的新治療方法。而睡眠時間減少和精神病理學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已經證實,臨床上睡眠的確可以減少精神病理的症狀。」

不過,這項研究只是驗證睡眠習慣和心理健康之間關係的其中一環而已。基於睡眠和精神病理學之間關係的證據不斷增加,諾斯、科爾斯和他們大學同事希望能了解更多關於睡眠是否有助於焦慮症病患。

參考資料:

愛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0
0
from:Wiki

from:Wiki

文/柯佳宜

戀愛的季節一到,處處可見一對對情侶手牽手漫步街頭,戀人們的世界充斥著粉紅泡泡,幸福的滋味讓人如漂浮在雲端般輕柔。戀愛除了能為生活增加色彩,帶給人愉悅的幸福感外,長期處於浪漫關係中可能還存在著另一種價值喔!

先前研究發現較為神經質(Neuroticism)的人,在面對各種關係情境時會傾向於做較壞的想像,這種現象稱為關係解釋偏誤(relationship-specific interpretation bias)。例如:伴侶有一段時間沒說過愛你了,此時你會怎麼想?解釋偏誤程度高者,可能會想伴侶是否不愛我了。這種解釋偏誤常會使得人際關係陷入緊張狀態,進而減少朋友的陪伴。

不過有了神奇的愛情就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德國耶拿大學(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Jena)和卡賽爾大學(University of Kassel)的心理學家發現:一段浪漫關係的持續可以在性格上有正面影響。這個研究納入了245對18至30歲之間的情侶,在為期九個月的研究中,每三個月對兩人分別進行評估,總共進行四次。每次皆評估他們的神經質程度、目前伴侶關係滿意度及解釋偏誤程度—針對浪漫關係中設計曖昧情境,請參與者進行可能的解釋。藉此來看一段浪漫關係的持續對於神經質程度是否會因此而改善。

結果顯示,女性的神經質程度隨著浪漫關係的持續而有明顯下降,而男性神經質程度下降並不明顯,但仍然可看見有下降的趨勢,而在關係解釋偏誤上,不管男女的解釋偏誤皆在浪漫關係中隨著時間而降低。這樣的結果可能來自於浪漫關係使人常處於正向的情緒狀態,較少受到負向經驗的刺激。或者是其中一方的解釋偏誤降低後,會對彼此關係的產生正向影響,進而雙方皆受益。簡單的來說,浪漫關係對性格與思考都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當然現實狀況下不見得每個人的狀況都是如此,也是會有人因為戀愛關係的建立而變得更加神經質,這當中會有許多內外在因素的影響。不過建立一段浪漫的關係對年輕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項體驗,這個研究或許能以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長遠的愛情。還單身的人也別畏懼建立一段新感情,因為愛或許能使你變正向,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哦。

資料來源:

Love makes you stro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help neurotic people stabilize their personality. link.

參考文獻:

Recent Decreases in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Biases Predict Decreases in Neuroticism: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Young Adult Couples. link.


被美感所牽引的品牌忠誠度

$
0
0

from:Wiki

from:Wiki

文/高星皓

你對於某個品牌的汽車情有獨鍾嗎?吸引你的是因為他擁有強大馬力?低耗油?還是它外觀看來超酷呢?或許多數人會認為,車是買來開的,當然是考慮到它的功能啊,好開又安全才是重點。然而來自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品牌忠誠度以及對於品牌的喜愛是受到「外觀」所影響,「性能」甚至是「價錢」的影響力並不大。

這項研究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米努庫瑪爾(Minu Kumar)及其研究團隊所發現的。他們找了700名參與者,研究了他們對於30輛小型轎車中的五個價值的意見,以及這五個價值對於品牌忠誠度的影響,五種價值分別是:

  • 社會價值(例:這台車是否使你感到成功?)
  • 利他價值(例:這台車是否符合環保?)
  • 功能價值(例:這台車是否低油耗?)
  • 情感價值(例:這台車是否好看?)
  • 經濟價值(例:這輛車的價格是否低廉?)

研究結果顯示,對品牌忠誠度而言,社會及情感價值對於品牌的情感才有顯著的影響,而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功能價值。簡單來說就是,這輛車夠不夠帥,或是夠能讓 你覺得尊貴不凡才是重點,而不是這輛車是否低油耗或是馬力超群。庫瑪爾也說道:「當你在設計產品時是以美感為考量,那會與消費者有更多的連結,而這樣的聯 結就會鞏固消費者對於品牌的情感與忠誠」。

或許你會說:「不對阿!東西買來是要拿來用的,要注重功能吧?」然而這未必是正確的,至少在品牌情感及忠誠來說未必是正確的。消費者會漸漸忘記產品的功能 屬性,但如果一個品牌有好的外觀或是能讓你感到驕傲,對於這個品牌的情感與喜愛是會長久維持的。而或許這就能夠說明為何許多高檔車的功能雖然沒有好上一倍,但他的價位卻可以貴上四五倍,也還是得到許多消費者的青睞!

雖然利他價值對於品牌忠誠沒有顯著影響,但是研究者發現這是具有區域差異的,例如在美國西岸這就是成了一個重要的指標,也因此車商總會根據不同區域推出相對應的車款與廣告策略,因為這樣才最能抓住消費者的心啊。

當然品牌喜好最終未必能夠轉換成購車行為,實際購買還會有更多考量因素,例如自身經濟能力、家庭需求、二手價格…等。產 品設計是一項複雜的學問,必須考慮著各種因素,而這項研究提供了產品設計者以及市場銷售人員一座溝通的橋梁,使設計者能依照產業的不同去針對不同的價值去 做設計。而身為消費者的你我,若希望可以買到CP值最高的車輛,挑選時請多多提醒自己注意其他因素,別只讓好不好看給牽著走啊。

資料來源:
Consumer loyalty driven by aesthetics over functionality
參考文獻:
Enhancing Consumers’ Affection for a Brand Using Product Design.

小三心理學:為何我們劈腿、介入卻又糾結?

$
0
0

1

「或許因為我自己也是小三扶正吧?從開始交往起,沒有一天不擔心他劈腿。別人都說,搶來的總有一天會被搶走。果不其然,這些日子以來我們分分合合,他偶爾偷吃,我時常心軟。只要每當他對我好,我就無法思考。我只好說服自己,我是他『必須的愛情』,而他身邊其他的『超級好朋友』,只是『偶然遭遇的愛』,玩玩而已[1]。」那年期中考週,我們坐在淺水灣的lounge bar,靜靜的等雨停。卻忘了台北,是一個雨下得過分多的城市。

 

「但你別忘了,尼采與西蒙波娃的『協義式關係』當年其實是悲劇收場。一再的背叛與重複的承諾,其實就等於沒有承諾。」我說,她反覆撥弄著手指,不安從指間流竄出來。

我寫過很多篇有關背叛或劈腿的文章,但這麼多年來,有兩個問題還是非常費解:

  • 是不是真的有所謂的「劈腿性格」?人家說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是真的嗎?如果當初是小三扶正,對方會不會比別人更容易再劈?
  • 為什麼會有「自願性小三」?為什麼明明有些人知道對方已經有伴侶,還要介入這段關係?

20130520144514_32645

難以定義的第三者

「或許就像我朋友說的吧,第三者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愛。」她說,攪拌了一下杯裡的whisky on the rock。

關於外遇和不忠(Infidelity)的研究不少,但是以第三者為中心的研究卻相對少。一般來說,外遇的主因不外乎兩個[2]:

  • 不滿當前的關係,但又因種種原因無法或不願意離去當前伴侶
  • 有更好、更吸引自己的對象,但仍有種種原因無法或不願意離去當前伴侶

只是,光是「第三者」這個詞就不好定義了。例如,男友和他的「哥兒們」頻繁傳訊息算嗎?和「超級好朋友」單獨吃飯算嗎?包包裡面有「同事」的手錶算嗎?甚至是「可以攤在陽光下」的關係(例如古希臘或中國古代的「偏房」或「妾」),是否都算是某種程度的第三者[3]?

Brent Mattingly的研究發現,我們對於第三者或出軌的定義其實相當模糊,存在許多「灰色地帶」(The gray area)。逛街吃飯、電影散步都是朋友會一起做的事情。不過如果是「刻意不跟伴侶說」,那就表示「你可能知道你在做的事情是錯的」[4],或是「反正說了也會吵架,不如不要說」[5, 6]。

雖然難定義,但並非不可能。歷史學家Elizabeth Abbott回顧了從古至今著名70位情婦的生命風塵血淚史,暫且採用一個比較溫和的定義:一個(無論是自願或受到壓迫)和有婚姻關係的男子,擁有相對長期性關係的女性。

看樣子,「性」似乎是小三不可或缺的門票。Brent Mattingly也承認,雖然有在灰色地帶,但「灌籃式劈腿」(slam-dunk cheating,有直接的性交)就讓劈腿者百口莫辯了。不小心滑進摩鐵,蓋棉被純聊天,怎麼想案情都不單純。

20121130155847_70306

真的有劈腿性格嗎?

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張「劈腿」可能是一種習性[7]。就像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的小三,就不只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而已,還有白宮女實習生Mimi Alford、黑手黨的Judith Campbell等等。瑪麗蓮夢露只是代號「格林小姐」(Miss Green)的情婦之一[1]。

劈腿是「慣性」的嗎?國內學者抽樣556位台北地區的學生發現,下面幾種人較能接受外遇的行為[8]:

  • 男性(相較於女性)
  • 有婚前性行為經驗
  • 有同居經驗
  • 戀愛次數較多
  • 父母婚姻衝突較高

看到這邊可能有人會想戰男女。其實,雖然「較能接受外遇」者也比較容易劈腿,但並不表示「能接受外遇者一定會劈腿」(如果你已經頭昏了,請參看:相關不等於因果)。

整體來說,在蘇巧因全台調查的749位大學生當中,有45%的人有劈腿經驗,男生並沒有比較容易劈腿。真的要說的話,其中曾劈過的人(比沒劈過的人)在愛情風格上

  • 較為悲觀保留,不敢在愛裡投入太多
  • 手段游移,不排斥一次和一個以上的人交往
  • 較重視肉體感官的感受
  • 在感情中較少投入,承諾也較少

雖然我們可能還無法完全確定是否有劈腿性格,但如果他在這段關係當中以性為主、投入較少、抗拒長遠的承諾與親近,那麼他慣性劈腿的機率或許就高了一些。

此外,逃離親密也是一個不錯的指標。事實上,DeWall等人透過8個系列研究發現[9],逃避依戀的人比較容易被小三吸引,也比較容易劈腿<1>。

為什麼要當「蓄意小三」?

多年前有人問Helen Fisher:「你覺得男生比較容易劈腿或對戀情不忠嗎?」Fisher回答:「那你覺得那些男生都跟誰外遇了?」<2>

正所謂一個銅板敲不響,兩個銅板小叮噹。關係的建立需要兩個人以上,只有慣性劈腿者一個人絕不可能DIY。可是,如果一開始就知道這段愛有許多糾結,就知道自己是小三,為什麼還要份不顧身,跳入火坑?

大陸學者曾對襄樊職業技術學79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他們想知道什麼樣情況下(例如家庭貧困、工作關係、被脅迫等等),我們會「甘願」當小三[10]?

結果發現「相見恨晚」是第一名的原因,73.2%的男生與50.6%的女生會因此而當小三,或許曾經錯過,如今再難也要好好愛過;而「對方有錢」以非常大的差距屈居第二<3>。

110424215951z11Y

不算擁有,又不甘失去

「當你真正愛過,痛過,躲過,才會知道那種不安、不甘心與不確定,並不是簡單的『相見恨晚』就可以帶過的。小時候爸媽吵架,我一個人離家出走在警察局過夜、回到家之後也沒人問我吃了沒,東西都用哥哥姐姐剩下的。後來終於遇到一個願意疼我的大哥,他會記得我的生日、經期還有喜歡吃的東西。真的對我很好、很體貼,是他讓我知道,原來即使是我,還是有人願意疼,願意安慰。雖然我從來,也沒跟他過過一次情人節、聖誕節或跨年,因為那是他和『那個人』的日子。而我,永遠都只能躲起來,永遠都不會被提到,而他只是用時間,來消磨和拖延……充其量,我只是一個『不算擁有的人』吧?結果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在不同段的關係裡,當小三……」她說,膝蓋上已經分不清是雨水還是眼淚。

那些「不算擁有」的人,或許只有真正委屈過的,才會懂。我突然想起瑪麗蓮夢露說的一段話:「我只是個在大世界中的小女孩,試圖找個人愛。」(I am just a small girl in a big world trying to find someone to love)<4>。

她從小貧困、母親精神疾病纏身、被瞧不起被冷落,好不容易成名,卻又在一個又一個男人之間,傷透了心。到頭來,她的飄泊並沒有讓她真正得到愛,而是變成另一個,抗拒愛的人。就像她說的「有智慧的女孩會親吻,但不讓自己陷入戀愛;她們會傾聽,卻不去相信;並在被拋棄之前,先行動身離去。」“A wise girl kisses but doesn’t love, listens but doesn’t believe, and leaves before she is left.” <4>

為什麼這條路這麼不容易,還要一腳踩進去?為什麼早就知道自己不是對方的唯一,還願意給這段關係一次嘗試?國內學者卜怡凌曾對三位18至35歲成年女性進行深度訪談[11],歸結出第三者的心路歷程:

  • 「這樣做,對嗎?」:與對方相處的心理經驗。例如致命吸引,情感陷入,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太好,但是還是無法抗拒等等。
  • 「他真的在乎過我嗎?」:面臨一些內在的掙扎與衝突。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如果沒有他我可以過得好嗎?我到底是他的誰?我該離開或放棄他嗎?各種情感或身邊的壓力累積,面臨自我概念的動搖、腳色的不安等等。只是這些不安與痛苦,也可能在對方的一句安撫或擁抱之後。就暫時「飲鴆止渴」了。
  • 「或許我們只是各取所需」:產生一些「自我覺察」。認清自己在關係中的角色、重新找回自我、從這段關係中學習到一些,也成長了一些。

或許,第三者是活在「三不」當中的人:不算擁有、不甘失去、又不安於現在的角色與關係,而這當中「不確定感」(relational uncertainty)[12-14]是一切的核心——不確定對方是否可以長久和自己走下去、不確定他是否仍然愛自己、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被呵護,這些對他、對自己與對關係的不確定感,都在心中埋下了焦慮與恐懼失去的針,但是越是恐懼失去,就越難放手。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明知道兩人總有一天有盡頭,卻仍然懷抱一絲絲希望。

在時間裡與自己和解

「可能我還不懂得好好愛自己吧。」她在最後默默地說,搓著手抬頭看著前方。好吧,她果然「頓悟」了這個,每一本愛情暢銷書都會談到的結論[15]。

「也可能你只是害怕失去。」我說,一樣是說跟沒說都一樣的答案。畢竟,誰不害怕失去呢?

「更有可能,我們需要的只是時間和空間。或許隔了一些時間,把距離拉開,很多事情都可以變得清楚一點。那些放不下與糾結,在經過時空的洗禮後,並沒有那麼難,和自己和解。」我想起青鳥說的話,不論兩人走了多遠,最終我們還是需要時間,自己去接受這份關係的不安與殘缺。

 

雨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停了。

空氣中一股清新的青草味,在我們四周蔓延開來。月亮輕輕地勾著一些過往的不解,緩緩地蒸發出淡銀色的光。

20120116113803_YPeRH

 

附錄:小三急救包

講了這麼多,那如果自己是小三該怎麼辦?有扶正的可能嗎?他最近對我好冷淡,是不是我們的保存期限已經過了?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如果這段不確定的關係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可以尋求諮商的協助;但如果你還需要一點時間沈澱、尋找自己在關係中的定位,或許你可以試試上次的「焦點解決」[16]。

1.目標架構

  • 你希望你們兩個的關係,最好的樣子是什麼?
  • 這段時間你很混亂,很不安。如果要化解這個不安,你覺得需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 現在最困擾你的是什麼?

2.例外架構

  • 或許,後來這段時間他對你不再像一開始一樣熱情了。可是你們的關係剩下的已經不多了,如果失去了愛還能怎麼辦?想一下最近有沒有哪一次,他對你像是一開始熱戀的樣子?那時候他做了什麼?你做了什麼?
  • 他每次都用時間來拖延。要你給他一段時間,讓他好好跟對方分開,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又說同樣的話。他一直習慣逃避問題,但有沒有哪一次你跟他討論的時候他沒有逃開?那時你們說了什麼?他怎麼做的?

3.一小步與評分

  • 如果你想要的結果是10分,那麼現在是幾分?如果要增加1分或5分,你覺得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什麼是你可以控制的?
  • 如果你決定離開,在離開他之前,你覺得你要先完成什麼?
  • 如果你決定還是維持現狀,你覺得可以做一些什麼,讓情況和過去有些不一樣?例如減少你不安和不甘的感受?

4.奇蹟問句

  • 如果你去廟裡求籤,神明顯靈解決了你的感情問題,你覺得籤詩上面寫了什麼?發生了哪些事情解決了你的困難(可自行依宗教信仰切換成禱告或其他儀式行為)?
  • 想像幾年後,你所擔心的事情都解決,而你剛好把這個過程用DV都錄下來了。你一邊看這段錄影,一邊回想這段時間的經歷,你覺得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註解

<1>想知道他是不是逃避依戀者?請參考《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勢》

<2>海倫費雪解釋,我們為何戀愛、為何不忠

<3>該研究只有10%男生與23%女生選擇此原因,不過就歷史上的情婦來說,「男方的經濟」與「女方的肉體」經常是外遇的主因[1, 3]。

<4>引自妞新聞:《Small girl, big world 瑪麗蓮夢露的10句名言》

<5>picture credit:here,here,and here

 

 

延伸閱讀

  1. Abbott, E., 情婦史(下卷):從納粹德國、革命中的古巴,到六○年代情婦的故事(Mistresses: A History of the Other Woman. 2015, 台北: 時報出版.
  2. Tsapelas, I., H. Fisher, and A. Aron, Infidelity: when, where, why, in The Dark Side of Close Relationships II, W. Cupach and B. Spitzberg, Editors. 2010, Routledge: New York. p. 175-196.
  3. Abbott, E., 情婦史(上卷):從聖經、中國後宮、歐洲皇室,到殖民者情婦的故事(Mistresses: A History of the Other Woman. 2015, 台北: 時報出版.
  4. Wilson, K., et al., The gray area: exploring attitudes toward infide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ceptions of Dating Infidelity Scale. J Soc Psychol, 2011. 151(1): p. 63-86.
  5. Anderson, M., A. Kunkel, and M.R. Dennis, “Let’s (Not) Talk About That": Bridging the Past Sexual Experiences Taboo to Build Health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11. 48(4): p. 381-391.
  6. Baxter, L.A. and W.W. Wilmot, Taboo Topic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85. 2(3): p. 253-269.
  7. 蘇巧因, 劈腿者之人格特質,愛情風格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2008.
  8. 簡致捷 and 柯澍馨, 臺北地區大學生外遇態度之研究. 學校行政, 2013.
  9. DeWall, C.N., et al.,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01(6): p. 1302-1316.
  10. 张勤国, 高职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第三者的看法调查分析.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0. 19(6B): p. 74-74.
  11. 卜怡凌, 愛情關係中成年女性成為第三者之心理經驗及相關心理層面之研究, in 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 暨南國際大學.
  12. Knobloch, L.K. and K.E. Carpenter-Theune, Topic avoidance in develop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 Associations with intimacy and relational uncertain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4. 31(2): p. 173-205.
  13. Knobloch, L.K. and D.H. Solomon, Information seeking beyond initial interaction – Negotiating relational uncertainty within close relationship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2. 28(2): p. 243-257.
  14. Knobloch, L.K. and D.H. Solomon, Intimacy and the magnitude and experience of episodic relational uncertainty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2. 9(4): p. 457-478.
  15. 林峻弘, 暢銷的愛戀, in 社會學研究所2013,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
  16. 林烝增,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配偶外遇當事人之應用. 諮商與輔導, 2011.

 

我們的決定真的常出錯嗎?

$
0
0

BW0539

 

 

9781422142691

 

人生無常,很多事也很難判斷對錯,不過有些事幾乎總是會發生,例如計畫總是趕不出變化XD

例如進超市本來只想買罐豆漿,卻被黑心廠商的買一送一而動了心,加買了牛奶和布丁?我博士班師母認為禿頭的男人最醜,結果卻嫁給了禿頭的老闆……

哈佛商業院的教授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哈佛教授的9堂心理課》Sidetracked: Why Our Decisions Get Derailed, and How We Can Stick to the Plan)為剖析出九種影響決定的心理盲點,讓我們的決策更容易偏離常軌…哦不…讓我們更容易認識到自己有多麼受到自己、旁人還有環境的影響,不理智地作出錯誤的決定。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吉諾非常風趣幽默地透露出他們設計的許多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實驗。

三股導致你的決策偏離常軌的力量包括,第一是來自內在的決策魔鬼,首先吉諾指出,我們的自我評價常常很不準,例如有調查顯示美國有九成駕駛者自認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之上,可是用腳趾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know thyself」(Γνώθι σεαυτόν),相傳是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 at Delphi)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另外兩句是「你是」(Ἑγγύα πάρα δ’ἄτη )和「毋過」(μηδεν αγαν)。這句話可能是勸人要有自知,明白人只是人,並非諸神。可是人還是自以為是神。

忠言逆耳利於行,這點誰都知道,可是也誰都難做得,尤其是對權勢愈大的人而言,難怪有人會一直不斷地切割。我們以為,身邊親友給你的「免費」意見,往往比不上我們付出高價問到的算命師或顧問,即使意見內容根本差不多!

我們也常常不自覺地把情緒牽著走,甚至更愚蠢地讓不相干的事件產生的情緒互相左右。由先前、不相關體驗所引起的,更會讓我們無法接受他人的意見,會讓我們錯失精準判斷。例如看過這段影片後產生的情緒,會讓更多人不重視得到的建議:

因為「気持」(kimochi)的問題,可以讓專業的賽車手回報不精準的訊息。可是水可逆舟、亦可行舟,如果我們能善用情緒,甚至可以把別人引導到我們想要的方向。而且如果應用得當,情緒也能提供重要的資計,增進工作績效。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

這個實驗顯示我們能夠有多麼視而不見,尤其是我們平時對許多小奸小惡其實是姑息的。這個有名的大猩猩實驗,讓始作俑者克里斯.查布利斯(Christopher Chabris)和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Simons)榮獲2004年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Ig Nobel Prize),他們後來還出了好書《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The Invisible Gorilla: And Other Ways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試圖打破「眼見為真」這個信念(請參見〈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除了視而不見,我們也拙於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很多我們覺得好笑的笑話讓別人發冷,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吉諾告訴我們,很直覺相反的,把自己急著賣車的壓力告訴買家,其實不會讓你落入下風,反而會讓談判陷入僵局的比率大幅下滑!她用畫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1859–1891)的畫來勸大家,我們要顧及全局,別一味鑽牛角尖。

第二股導致你的決策偏離常軌的力量,是來自旁人的決策盲點。吉諾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提到幾個有名的案例來說明無法採取對方的觀點,在商場上的損失能有多大。我們總是以為向別人求助會顯得無能或軟弱,但實驗證明,你反而會因此得到對方更高的評價!

而且,我們還常常受到他人言行的影響。旅館告訴房客「重複使用毛巾可以保護環境」,其實幾乎不會有賓客在乎;但如果告訴房客「75%使用本套房的貴賓都重複使用毛巾」的話,居然會有50%以上的人願意跟進!雖然這個例子是良性示範,但如果是不良的言行卻可能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我們要試著對自己的社會連結提出合理的質疑。

現在超商似乎愛用小貼紙讓消費者集點,如果周遭有朋友也一起玩的話,就令人想要比賽,讓超商多賺了不少鈔票。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比較,人生似乎就是無窮盡的比較。我們喜歡為人評分,也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分。可是比較出來產生的同情心和嫉妒心,會影響一個人的誠實度。凡事都是雙面刃,社會比較有時候會讓我們做出有利的決策,只是我們得慎選比較的對象。

第三股導致你的決策偏離常軌的力量,是來自外界的決策障礙。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所謂的成功偏誤,誤以為在某狀況下成功的人士,就一定有兩把刷子。媒體尤愛犯這種大頭症,例如詢問企業家什麼政治啊、經濟啊、人生啊的問題,或者就以為大學者就一定懂教育和教養。還有對應偏差和輸入偏差,忽略人在某些狀況下的表現並不代表他的整體,也誤用表象來判斷結果。還有結果偏差,以成敗論英雄。所以資訊的來源,也要是我們需要謹慎考量。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提到我母校土木工程系的一位教授利用思考框架的細微改變,用一些小錢就賺到全家飛去歐洲旅行的機票。不同的框架呈現一模一樣的事,就會讓人做出不同的決定。明明沒有差別的一堆獎品,如果毫無意義地分成好幾堆,反而會讓消費者因為「錯失恐懼」,每一堆都想嘗試看看!難怪餐廳的菜色都要分類,讓人每一類都想來一道XD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羅斯福競選團隊發現文宣上有張照片未經攝影師授權,不是低聲下氣去向對方購買,而是告訴對方:「這是個提高知名度的大好機會,如果我們選擇你拍攝的照片,你願意付給我們多少錢?請儘快回覆!」結果攝影師反而興高采烈地接受了250美元!如果是某個別讓他不開心的人,恐怕就只會先切割了再說。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最後討論氣氛和機會的影響。戴上仿冒墨鏡,竟會提高欺騙別人的可能;增加教室亮度,竟會把作弊行為降低近四成。豐富的資源,也會動搖我們的道德標準,難怪權貴都……作為道德雙面人,我們也常用高尚的動機,美化自己的行為,以為會種下希望的種子。

讀了《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是不是能讓我們更「know thyself」了呢?除了這本好書,吉諾的好友,也是學術生涯上的合作伙伴--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和《誰說人是誠實的!》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How We Lie to Everyone-Especially Ourselves)也非常值得一讀(請參見〈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蝦米!誰說人是誠實的!?〉)。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哲學(以及數學和物理)排擠女性?

$
0
0

1

文/謝伯讓(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文人雅士群聚的巴黎左岸,一對父子攜手從咖啡館前走過,一位正在高談闊論的哲學家見到了這對父子,此大哲學家先是眉頭一皺,隨後就氣定神閒的跟旁人說到:「這小孩是我兒子!」

請問,這位哲學家是小孩的什麼人?(假設牽小孩的父親沒戴綠帽、哲學家也沒有在玩弄文字和話語的定義。)

如果沒有在一秒鐘之內回答出來,可能各位也有潛藏的刻板印象!某種程度的歧視與偏見,可能大家也都參了一腳!

正確答案是…

這位哲學家是小孩的媽媽。沒想到嗎?是不是因為你(妳)刻板的認為大哲學家都是男的?

號稱理性的哲學,竟也排擠女性?

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知道在文科的各個學門中,哪個學門女性最少嗎? 

鏘鏘鏘!是哲學!(理科則是數學和物理,以下的「哲學」可自行代換成數學和物理。)不夠意外嗎?那再問你(妳)第二個問題: 

為什麼哲學學門的女性最少?(只有 31% 的 Ph.D. 學生是女性)(註一)

鏘鏘鏘!因為哲學人最認為「學習哲學需要某些智能上的天賦」。如果你(妳)也認為「學習哲學需要某些智能上的天賦」,那可要小心了!因為這種想法,可能會重重傷害想要學哲學的女性們。

此話怎解呢?為什麼當哲學人強烈認為「學習哲學需要某些智能上的天賦」時,就會傷害女性、就會導致哲學領域的女性如此稀少呢?號稱最愛智、最理性的哲學學門,怎麼會出現「排擠女性」的現象?

原因就在於,一般大眾仍存有「女性比較欠缺某些智能天賦」的刻板印象(例如邏輯和數學)(註二)。

當哲學人大多認為「學習哲學需要某些智能上的天賦」而一般大眾又認為「女性比較欠缺某些智能天賦」時某些哲學人可能就會不自覺的歧視女性、而女性也會對存在這種氛圍的哲學學門心生畏懼哲學就成了一門對女性不友善的學門

證據呢?證據如下:

普林斯頓大學剛出爐在《 科學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註一),訪查了的 30 個學門共 1820 位學者或準學者,結果發現,在文科中,哲學人認為哲學研究需要天賦的程度名列榜首(第二名是音樂作曲領域。連理科的數學和物理都難望哲學項背!)(如下圖)。

而且,當一個學門的從業人員認為自身領域所需的「天才力」(就是後天學不來的智性天賦)成分越高時,該領域中的女性就越少。哲學, 可以說是狀況最嚴重的一個學門。

F1.large

該研究排除了另外三種可能的影響因子:包括各學門的工作時數、學生錄取率、以及對系統性思考或同理心的要求程度,三者都和女性學生比例不相關。

因此論文作者們認為由於一般人普遍認為女性比較缺乏「某些智性天賦」所以當一個學門中的前輩們都認為該學門需要某些智性天賦時女性後輩就容易心生退卻

學習哲學真的需要某些天賦?

最後,問題來了,學習哲學真的需要某些天賦嗎?又,如果學習哲學真的需要某些天賦,那女性真的缺少這種天賦嗎?甚至我們可以更全面的問:男性和女性在智性能力上,真的有任何天生的差異嗎?

首先,如果要找「女性缺乏某些天賦」或「女性智商低於男性」的科學證據的話,目前為止,關於兩性智商差異的證據正反都有,場面一片混亂,唯一可以確定的結論就是:至今仍無確定結論。(即使真的有證據支持男性智商高於女性,反方依然可以爭論兩者的智商差異可能是因為後天環境對男性的特別期待與培養所致,而不是天生的智商差異。)(註三)

至於「學習哲學需要某些天賦」這個宣稱,就更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了…

因此,在證據不明之前,我認為哲學人並不適宜做出「學習哲學需要某些天賦」的宣稱,同樣的,數學、物理、音樂作曲等領域都不適宜做出這一類的宣稱。

因為,如果哲學人在證據不明就宣稱「學哲學需要某種天賦」、而大眾又普遍存在「女性缺乏某些天賦」的刻板印象,那哲學界中這種「學哲學需要某些天賦」的氛圍將會促成女性遠離哲學。

如果哲學人放棄了「學習哲學需要某些天賦」的想法,或許可以讓眾人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無法在哲學領域中發酵,並因此讓女性在哲學領域的比例上升。

或許,哲學學門中更均衡的兩性人數,也能為哲學帶來更豐富的立場與多樣性。

 

文/謝伯讓(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參考文獻:

1. 普林斯頓大學在《 科學 》上的原始論文:

Sarah-Jane Leslie et al., (2015). Expectations of brilliance underlie gender distributions across academic disciplines. Science, 347, 262-265

2. 關於一般人對女性在智性上之刻板印象的論文:

Bennett M., Men’s and women’s self-estimates of intelligence. J. Soc. Psychol. 136, 411–412 (1996).

Kirkcaldy B., et al., Parental estimate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children’s intelligence. Eur. Psychol. 12, 173–180 (2007).

Lecklider A., Inventing the Egghead (Univ.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2013).

Tiedemann J., Gender-related beliefs of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 Stud. Math. 41, 191–207 (2000).

3. 關於兩性智能差異的討論可以先看維基,以後有機會在幫大家整理: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x_differences_in_intelligence

什麼是平衡感,平衡感好就不會暈車嗎?

$
0
0
來源:Flickr

來源:Flickr

文/楊昀霖

什麼是平衡感,為什麼有人可以輕鬆地單手騎車,但上了汽車卻暈半天像條蟲。有人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仆街掛彩,在車上竟然能像條龍!

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平衡感,再來探討暈車的機制。首先,你必須知道大腦是由三種感覺受器接收訊息,再藉由控制肢體維持平衡。這三種感覺受器分別是視覺、本體覺與前庭覺{1}(Bundy, 2002),介紹如下:

視覺除了我們所知用來看東西以外,能夠幫助大腦瞭解環境,雙眼視覺能夠建立空間概念,幫助我們在行走時預判出腳該伸多遠。不過如果以為視覺只幫助走路這些動態平衡的能力那就大錯特錯囉!視覺也會影響站立時的靜態平衡,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我們閉起眼睛金雞獨立時,你會發現閉眼時身體搖晃程度遠大於睜開眼睛。

本體覺受器來自於肌肉及關節,大腦接收來自受器的訊息以判斷身體四肢的相對位置、用力大小,因此得以精準地控制肢體。舉例來說,坐在電腦前觀看此篇文章的你就算把眼睛閉起來,也能夠伸出手指挖鼻孔,或即使眼睛盯著正妹大頭貼,依然能夠用手指在鍵盤上打字哈拉。

前庭系統包含內耳中的三個半規管,負責偵測頭部轉動方向及速度。其中附著在內耳中的耳石組織會在我們頭部移動位置時產生垂直或水平的加速度,幫助大腦瞭解頭與地心引力的相對位置。大腦藉由前庭神經讓我們能夠感覺到目前是身處於平地上還是行進中的捷運,並在緊急煞車時能夠感受到速度變化即時做出反應避免仆街。

上述這三種感覺會同時傳給大腦來進行統合來判斷出肢體在空間的位置,如此一來才得以控制肢體維持平衡。如果這三種感覺無法進行良好的統合,那麼就沒辦法像梅西一樣在奔跑中,眼睛還能定焦在前方的足球,同時出腳大力射門,而當騎單車前進時,眼睛看見了前方的障礙物,我們還需要前庭覺來知道當前的速度,才能夠判斷要煞車還是直接閃避。所以平衡感好的人通常前庭覺、本體覺與視覺三種感覺協調得很好。

但是當前庭、本體覺與視覺看到的景物不同時,就會引起知覺衝突,產生暈眩、噁心的感覺。目前較廣為人接受的暈車理論是:當我們坐在車上時,常常看向兩邊窗外,風景是由左向右移動的,或是低頭看著報章雜誌,眼前的物體是靜止的。但是前庭系統卻告訴大腦身體正在向前移動,兩種感覺訊息互相矛盾,大腦會以為自己看到幻覺,而人類由演化經驗得知『產生幻覺最可能的原因是誤食中毒』{2}(Yates, 1998),於是中樞神經的嘔吐反射就會啟動,透過嘔吐來排毒,這樣不舒服的感受就是我們熟知的「暈車」。

來源:morgueFile

來源:morgueFile

初步瞭解暈車背後機制後,那麼要如何減緩頭暈的症狀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必須盡量減低感覺器官間的衝突,坐在車上時看向前方,並減少頭部不必要的轉動,讓視覺與前庭覺感覺訊息是一致的,或是乾脆閉上眼睛,來避免大腦以為自己是中了幻術。

由以上可知,前庭敏感的人的確容易暈車,但跟平衡感並沒有正向關聯,平衡感好不好不能夠直接從容不容易暈車來判斷,畢竟平衡感不只是大腦需要處理感覺刺激,還需要良好的控制肌肉骨骼系統,有良好的協調才能夠不跌倒喔!

參考文獻:

  1. Bundy, A. C., Lane, S., & Murray, E. A. (2002).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p. 276-278). Philadelphia, PA: FA Davis.
  2. Yates, B. J., Miller, A. D., & Lucot, J. B. (1998). Physiological basis and pharmacology of motion sickness: an update.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47(5), 395-406.

回應《哲學排擠女性?》,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
0
0

woman-163426_640

作者:楊梓燁〈捷學的哲學

泛科學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哲學(以及數學和物理)排擠女性?》。身為女性主義者,其實我頗喜歡泛科學刊登一些探討性別議題的文章,讓大眾更關注性別平等;但作者在處理性別議題時把一些細節位忽略掉。所以決定寫這篇文,談談自己的看法,作一交流。

總括而言,《哲學排擠女性?》的論證可以整理為如下:

  1. 社會存在「女性缺乏某種智性天賦」的刻板印象
  2. 哲學界中存在「讀哲學需要某種智性天賦」的刻板印象
  3. 兩種刻板印象所形成的氛圍導致哲學成為了對女性不友善的學科,令哲學系出現男多女少的比例失衡 (∵3)
  4. 基於(2)和(3),哲學人有責任提供回良善的學習環境給女性,不應作出「讀哲學需要某種智性天賦」的宣稱。

(1)和(2)是研究結果,沒什麼好談。問題是(1)和(2)能否推論出(3)。

刻板印象確實會形成排擠現象。譬如,當社會普遍認為「女生不諳電腦」,形成根深柢固、牢不可破的普遍印象時,就會形成壓迫,令女性缺乏良善的自主環境作出選擇,例如一個女人希望報讀電腦科,但她可能會想到「自己身為女性,讀電腦應該會很困難」,身邊的人也可能會向她施加壓力:「女生讀電腦科不划算啊,再努力也不夠男生厲害」,基於這些原因,她只好放棄修讀電腦科。

女性主義者也常常提出這樣的批判,認為某些學科的性別失衡現象不是來自於先天的性別差異,而是來自於後天的、社會性的刻板印象。而作者處理的因果關聯則比上述「女生不諳電腦」的例子稍為複雜,其實需要更多的證據證明。若然天賦論的刻板印象與不良善的學習環境要有正確的因果關聯,必須符合以下的形式:

形式C
(一). 社會普遍認為學習A需要某種天賦X
(二). 社會普遍認為女人缺乏這種天賦X
(三). 因此,社會普遍認為女人不諳A  (∵一,二)
(四).  A成為了對女性不友善的學科    (∵三)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推論與 (C)並不盡同。

首先,作者並沒有提到這兩個刻板印象涉及的天賦是否相同。如果兩者涉及的天賦並不相同,那麼即使哲學系的性別比例失衡也好,也不一定與天賦論的刻板印象相干。譬如哲學界普遍認為讀哲學需要有「對概念意義特別敏感」的天賦,但社會根本沒有「女人缺乏對概念意義特別敏感的天賦」這刻板印象,那麼就不會形成「女人不諳哲學」這刻板印象,也不會導致壓迫。因此,如果我們真的要證明哲學界的刻板印象是導致哲學系男女失衡的原因,那就需要證明(1)和(2)提及的天賦是同一天賦。

其次,(2)和(二)的區別是,前者的範圍是「哲學界」,後者的範圍則是較為廣泛的「社會」。如果我們要證明一個刻板印象確實造成了某種壓迫,那麼我們需要證明這刻板印象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使得它形成了無形的規範力,干擾到人們選擇。因此,即使哲學界認為讀哲學需要的天賦與社會普遍認為女人缺乏的天賦是相同也好,我們還需要證明哲學界的這個刻板印象是否已擴展到社會意識裡,影響著女性的選擇。

而要處理上面提到的兩點,就需要對當地社會進行專門的調查研究。但作者所引用的研究報告出自美國,如果要把報告成果搬到台灣、香港或大陸使用,那麼他似乎需要給出更多證據顯示兩地有相近的現象與社會因素,但文章卻沒有提供相關資料作參照比較。

不過,作者的言論也很小心翼翼。他似乎察覺到研究報告的內容並不一定能推論出(3),因此他在最後打了圓場,並沒有把男女失衡的現象完全歸咎於哲學界。他的結論稍為一點:

假如沒有證據顯示「讀哲學需要某種天賦」,而且女性現已處於不友善的環境(哲學系的男女比例失衡),當哲學人宣稱天賦論時便可能對女性造成不利,因此哲學人不應該作天賦論的宣稱。

但這種說法似乎怪怪的。因為,真正出問題的不是「讀哲學需要某種天賦」這刻板印象,而是「女人缺乏某種天賦」這刻板印象。後者才涉及性別意識,真正導致女性處於不良善的學習環境。

試想像,假如有一天科學家真的提出證據證明讀哲學需要天賦X,而且社會存在「女人缺乏某種天賦X」這刻板印象,因此造成不良善的環境,那麼我們會怪責科學家嗎?不會,因為錯誤的是「女人缺乏某種天賦」這刻板印象,把性別看成是先天的、鐵板一塊牢固不變的群體。因此,如果我們要糾正不良善的環境,我們應該糾正的是「女人缺乏某種天賦」這刻板印象,而非天賦論,不論這天賦論有沒有事實根據也好。

不過,如果同情理解地作者的看法,也許他關注的是較實務的考量,即:「女人缺乏某種天賦」這種社會印象實在難以改變,唯有哲學人幫幫忙,盡量避免作出「讀哲學需要某種天賦」的宣稱(尤其是在沒有證據底下),藉此改善女性的地位。

如果作者的考量只是這樣,看起來還頗合理。不過作者在文章裡對哲學人的鞭撻卻過位了,彷彿哲學人要為女性壓迫負上道德責任,而且這責任還要遠大於社會大眾對女性壓迫的責任。其實如作者標題與研究報告顯示,除了哲學外,數學和物理科也有類同的性別問題。我猜想這種性別失衡現象來自於「女人缺乏邏輯思維」這個社會的刻板印象,而一般人都認為哲學、數學、物理等科目特別需要邏輯思維,因此造成這些科目男多女少的結果。但我們不會因而怪責數學人、物理人,為什麼換到哲學系,就變成了哲學人的錯誤,特別需要負上責任?既然問題的根源來自於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那應該針對根源解決問題,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

轉載自捷學的哲學

同居,好嗎?

$
0
0

f3cc1412679166

「當我們搭公車一起去小北百貨買地墊、浴巾、還有各種生活用品的時候,一種淡淡的溫暖在心裡拓展開來,像是剛泡好的茶葉一般。他挽著我的手,我幫忙提著東西,趴在地上鋪地墊,打掃好不容易找到的租屋,好像一切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切的停滯,都可以在這裡再次轉動。我一直在找一個家,而我們終於能一磚一瓦地建立,這專屬於我們的家。」她說,眼睛瞇得像天際線,低頭喝了一口海岸咖啡。高雄的陽光像是末世的最後一片溫暖,坐落在她的肩膀上。

「市面上」流傳一種說法,兩人結婚前如果同居一陣子,看看彼此是不適合,不合的話就分開,合的話再進入婚姻。遺憾的是,這樣的想法可能是錯的*!

婚前同居能促進幸福嗎?Smock等人指出「同居者在五年內有 55%的同居人會結婚、40%的人會就此結束關係,只有 1/6 的同居人會最少持續 3 年;1/10 的同居人會超過 5 年」[1, 2]。國外大量的研究都看見,婚前同居者溝通品質較差、滿意度較低、離婚率較高;國內學者的研究更發現,同居者普遍年齡與教育程度較低、對婚姻的看法較為傳統,更重要的是,婚後的滿意度較低[2]。

12

三大同居婚後不滿的主因

為什麼會這樣?過去的研究提出幾種解釋:

一、有時同居,並非試愛

許多同居研究,並沒有問受試者是不是因為「婚前試愛」才同居,而是直接用普查的方式,調查「正在同居」或「曾經同居」者的關係滿意度[3-6]。這會產生什麼問題呢?Popenoe & Whitehead的研究發現,未婚同居主要是因為可以節省支出、又有伴侶互相支持、還能穩定提供幸滿足[7],所以情況可能是──並非同居不好,而是同居的人有一大部分是低收入、低學歷的年輕族群(想像一下國中畢業就出社會,或許宮廟陣頭,或許幫派跑路,和小情人住在套房的年輕情侶),而這些人的關係滿意度本來就很低。

二、有時同居,接著是逼婚

你覺得婚前同居的人想法比較前衛,還是不接受同居的人比較前衛?國內學者原先跟你一樣,覺得接受並執行婚前同居的人想法比較現代化,但卻發現恰恰相反。也正因為這些同居者較為傳統、以家族為重(想像前面那對情侶,長輩角頭說「怎麼不趕快把婚結一結!」),當家人或親戚施予壓力,往往只好逼不得已踏入婚姻,這樣的狀況下當然不會快樂[2]。倘若當初結婚是為了義務或責任,一發生衝突或爭執,就可能離婚收場。

三、有時同居,反而削弱婚姻

還有一種情況是,同居不但沒有「幫助」我們確認婚姻的可能性,更可能只是拖延時間、「永久同居」的替代方案[8]。想像一下,如果那對幫派情侶經濟困窘又四處「跑路」,同居比起結婚,可以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 享受兩人相處的小世界,又不被婚姻與承諾束縛
  • 不用「應付」彼此的原生家庭
  • 省下結婚宴客、婚紗攝影等等大把費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人很可能很快就適應(並愛上)同居生活,婚姻也變得遙遙無期。

因此,也有些學者覺得同居是「魯蛇的婚姻」(poor man’s marriage)。當男人的經濟資源有限時,會選擇用同居延遲結婚來先擋著,等到經濟穩定時才考慮結婚的事情。不過可怕的是,年輕、低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差都比較容易分手,換句話說──他們可能撐不到有錢結婚的那天就GG了[9]。

20121130122240_25523

如果有些同居是一種婚姻抗拒

這樣聽起來,同居似乎不是一個好主意,不過並不是所有同居的人都像我們所舉的幫派情侶一樣吧?更何況,這些調查報告與戀愛心理學都有一個致命的盲點:我們總是在乎快樂、滿意度、離婚率等等「效果」,而忽略了兩人在同居的過程中,到底有些什麼改變。

「但到了後來,啤酒瓶都是我在清、垃圾車都是我在追,他只是在繁忙的工作和遊戲的練等之間,偶爾洗一下泡麵的碗,換一下我晾好的床單。說好跟家人討論我們的未來、跟老闆提加薪的事、每個月少買一點遊戲點數,都像是在敷衍我一樣,一天拖過一天。我曾以為逃避承諾是男人的本質,直到後來我才明白,我們的骨子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甘被綁住的自由期待。或許也因為這樣,我們才一直維持現狀。」她舒了舒肩膀,把瀏海撥向海的那一方,多少能看見歲月在她的眉宇間留下了一點重量。

華人的婚姻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原生家庭一直都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10-14]。如果終於看見婚姻並非自己唯一的期待,或許也是同居帶來的一種體會和成長。

「有些時候,看懂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比起快樂、幸福與關係滿意度重要得多。承認自己想要的,放棄無法完成的,也是一種,可貴的勇氣。」我說,她身上暗紅色的新年圍巾,隱約透露出一丁點冰雪聰明的堅定。

*註解

其實「婚前同居是否比較容易離婚、品質較差」的問題,多年來一直沒有一致的結果,基本上是一連串的羅生門,例如Manning與Cohen也發現同居與否和離婚無關[15],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沒有穩定的結果發現,同居「有助」於婚姻[16]。

還有些學者覺得是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所造成。在同居率較極端(很低或很高)的地區,同居者比其他人容易離婚。Liefbroer與Dourleijn調查16個歐洲國家,發現低同居率的地區裡,由於同居的人是少數,被視為是前衛和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或許是具有某種「反骨」特質(例如不願意被拘束),這些特質使得他們比其他人容易離婚;相反地如果一個地方同居率很高,那些直接結婚不同居的人,很可能是因為宗教因素相對保守,但是一結婚就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相較之下另一群同居者就顯得比較容易離婚了[17]。

另外,補充曾和我們一起做遠距愛情研究的Peggy的回應:「如果是要檢驗『婚前同居能促進婚後幸福嗎?』, 應該比較『已結婚的人中,曾經婚前同居vs不曾婚前同居』才對。」

事實上,在台灣那篇研究中,受訪者回答「在結婚以前,你是不是曾和配偶同居過?」(選項重新編碼為 0=没有;1=有)」,其與滿意度的迴歸b為-.109*,也就是說不曾經婚前同居者,比曾婚前同居者幸福,所以至少台灣的資料應該是有做到Peggy的要求。

但即使是這樣,我覺得困難推論的地方還是很多:
1.就算收集到這些變項,也無法排除其他混淆變項(人格特質、選擇偏誤)
2.是否有地區、種族的差異?
3.相關不等於因果,有可能中間有其他共變,例如婚前滿意度、價值觀相似程度等等。例如網友Alec也補充「過去有些研究顯示,婚前愈早開始同居,婚後離婚率愈高。去年某個只被引用兩次的一項新研究說,並不是婚前同居時間與離婚機率有因果關係,而是愈年輕的情侶婚前同居時間也愈長,而23歲以前結婚的人離婚率顯著高於23歲以後結婚者。修正年齡因素後,同居時間長短與離婚率沒有顯著關聯性。」

延伸閱讀

  1. Smock, P.J., Cohab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ppraisal of research theme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p. 1-20.
  2. 鍾宜吟 與 蔡明璋, 婚前同居、婚姻價值與婚姻滿意度:台灣民眾的分析. 研究台灣, 2008(5): p. 43-72.
  3. DeMaris, A. and K.V. Rao,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subsequent marital st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assess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2. 54(178-190).
  4. Teachman, J.D., Premarital sex,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 marital dissolution among wo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003. 65(2): p. 444-456.
  5. DeVaus, D., Qu, L. and R. Weston, Does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ffect the chances of marriage lasting?, in the 8th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Conference2003: Melbourne, Australia.
  6. Pedersen, W. and M. Blekesaune, Sexual satisfaction in young adulthood – Cohabitation, committed dating or unattached life? Acta Sociologica, 2003. 46(3): p. 179-193.
  7. Popenoe, D. and B.D. Whitehead, Should We Live Together: What Young Adults Need to Know about Cohabitation before Marriage. The 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 1999: Rutgers University.
  8. Axinn, W.G. and A. Thornt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abitation and Divorce selectivity or Causal Influence. Demography, 1992. 9: p. 357-374.
  9. Oppenheimer, V.K., Cohabiting and marriage during young men’s career-development process. Demography, 2003. 40(1): p. 127-149.
  10. 蔡绣娟, 挑戰婚姻:單身、不婚女性主體在台灣, in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學位論文2005, 高雄醫學大學. p. 1-113.
  11. 張思嘉, 周玉慧, and 黃宗堅, 新婚夫妻的婚姻適應:概念測量與模式檢驗. 中華心理學刊, 2008. 50(4): p. 425-446.
  12. 張思嘉, 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 2001(16): p. 91-133.
  13. 王俊豪, 台灣初婚夫妻的居住安排. 人口學刊, 2008(37): p. 45-85.
  14. 徐秋央, 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in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2000, 臺灣師範大學.
  15. Manning, W.D. and J.A. Cohen,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marital dissolution: An examination of recent marriag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2. 74(2): p. 377-387.
  16. Lillard, L.A., M.J. Brien, and L.J. Wait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subsequent marital. Demography, 1995. 32(3): p. 437-457.
  17. Liefbroer, A.C. and E. Dourleijn, Unmarried cohabitation and union stability: Testing the role of diffusion using data from 16 European countries. Demography, 2006. 43(2): p. 203-221.

picture credit:here,here,and here


性愛心理學:怎樣做愛才可以越做越愛?

$
0
0

1

做愛可以讓感情增溫嗎?本文回顧近年來的性愛心理學研究,試圖回答兩個問題:

  1. 越做,真的會越相愛嗎?
  2. 怎麼做,才會讓彼此快樂?

首先,常做愛的人比起不常做愛的人,更愛彼此。在一項調查13000人的研究裡,16%受訪者說他們至少已經一個月沒有性愛了,他們比起其他人更不快樂[1]。但聰明的你一定也想過,這個結果也可以反過來看:正因為他們不愛彼此,所以不常做愛。

3

邊做邊說,越做越愛

為什麼做愛會有這些效果呢?心理學家Byers曾進行18個月的縱貫研究,發現性滿意度與關係滿意度有關[2],不過主要是因為:

  1. 做愛提供溝通機會
  2. 新奇的身體活動可以增進滿意度[3]。

換句話說,做愛的真正效果並非來自於「交流」本身(這樣說明白嗎),而是在「交流」的時候,你們說的那些話。做愛時願意為伴侶著想、調整「運動頻率」、姿勢與習慣的人,性愛溝通力較高(sexual communal strength),自己和對方都會比較快樂,尤其是對那些身體親密本來就很低的人來說更有效[4]。

例如,Babin與Elizabeth的研究指出,在做愛時說話「歐耶!就是這裡!」、「左邊一點,哎呀掉出來了」之類話的人(冏rz好像在搞笑),性關係滿意度比沒說者更高[5]。

寫到這裡我就想到我朋友飄妮妮,她老是抱怨男友愛D槽比愛她多,寧願看波多野結衣脫衣服,也不願意和她纏綿一宿。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問男友:「她到底哪一點比我性感?」,男友弱弱地回她說:「結……結衣做愛都會一邊說一些奇怪的話……」,我聽了噗哧大笑!

2

擷自波多野結衣出演的微電影《搜神記》

吵後炮,甘有效?三種性愛人格

別小看這些搞笑的對話,有時候做愛是一件「令人緊張」的事情,需要一些對話來緩解氣氛的尷尬。

雖然大部分的人在愛與性愛中,是喜歡自己、也對關係有信心的「安全者」(大約占六成),仍有人做愛時很擔心自己的表現,甚至因為太過焦慮於自己的表現和被拒絕,反而忽略了另一半的需求,這些「過激者」(hyperactivation)大多為不安全依戀者、情緒起伏較大、性行為快又頻繁、並試圖靠性(或投入時間金錢)來吸引另一半。還有另外一種人,稱作「不激者」(deactivation,對不起我想不到更好的翻譯),他們在性愛中沒有得到愉悅,可能是以前被傷害過,或怕以後又再次被傷,所以在潛意識裡否定愉快的感受[6]。

研究性愛多年的心理學家Russell發現,做愛雖然不一定能化解紛爭,但對某些人可能有保護效果。例如,情緒不穩定的人通常性滿意度較低,但如果他們常常做愛的話,滿意度和一般人沒兩樣[7]。

那麼,吵後來一炮,就會和好嗎?親密關係學者Dylan Selterman在文章中指出,雖然爭執可以增加性興奮,吵後炮可以促進親密感,但對於那些「不激發者」來說卻沒有效果。

有說,總比沒說好

不過,在還無法確認他是哪一種人之前,有說總比沒說好。

先前研究性愛多年的學者Amy Muise多年前參加了一個叫做Good For Her的工作坊,學到了相當有用的技巧跟大家分享:「在開始之前跟他說他做得好的地方(比方說力道不錯),以及希望他改變一點的地方(例如慢一點),或許會有不同的體驗!」

如果你實在臉紅紅無法在床上說,那麼至少在平時就可以跟他表達你的需求,例如「下次我們做的時候卡輕咧!」、「如果滴到肚子上,緊拿衛生紙給我抹!」之類的,甚至只是一句「腦供人家想要」也好(寫到這裡已經變成搞笑片了),表達需求(expressive)總是比憋著爆掉好[8]。

4

接吻與做愛的祕密

在Amy Muise自己的研究中還發現「湯匙效應」(After-Sex Affection,她戲稱為Spooning,因為樣子像兩只湯匙在碗櫃中擺放的樣子)[9]。在她的實驗裡面,335位實驗參與者(其中197位是女生)平均做愛後花15分鐘擁抱、表達愛意和聊天,而聊越久的人,關係滿意度越高。該研究中,還踢爆了兩項特別的結果:

  1. 愛愛後的聊天,甚至比大家在乎的「前戲」(fore play)還重要!
  2. 愛愛後的聊天,對女生特別重要。雖然整體來說有聊比沒聊好,但男生效果較小<1>;而沒有分享感受的女生,滿意度遠低於有分享的女生(見上圖)。

或許你會說:「屁啦!說不定是相愛的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在做愛後聊天呀!」

Amy Muise也想到這一點,所以又接著針對101對情侶做了一個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情緒表達(愛愛後聊天)的「改變量」,可以預測三個月後的關係滿意度。簡單地說,雖然有可能相愛的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在做愛後聊天,但即使考慮了這個因素,「聊天」本身仍然與更好的關係品質有關(沒辦法,畢竟很難用嚴謹的實驗法抓兩個路人來做愛)。

當然,如果你對性的需求沒有那麼高,接吻也有類似的效果。Floyd等人的研究發現,接吻頻率的增加量,可預測六週後的壓力指標和滿意度,親越多的人越幸福,壓力也越小[10]。

好吧,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至少可以在完事之後說句「北鼻,我愛你<3」。研究發現,不論男女都把「愛愛後的我愛你」看得相當重要[11] <2>。

WH

「再」打錯了,不過坦白說出自己的需求是重要的!

高潮至上?

最後,也有人認為愛愛最重要的是高潮。問題是,如何達到高潮呢?親密關係研究者Benjamin Le針對高潮(orgasms)進行回顧,提出幾種不同的觀點:

  • 技術觀點(The Technical Perspective):俗話說得好「practice makes perfect」,通往性福只有一條路,就是多作多練習!
  • 固炮觀點(The Partner-Specific Perspective):我能想出這翻譯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項觀點指出,當你越了解伴侶、越知道怎樣可以「開啟她的開關」(turns her on),所以固定伴侶是很重要的。
  • 承諾觀點(The Committed and Affectionate Relationship Perspective):其實,重要的不是技巧、對象,而是你跟這個人的親密感與承諾感。高潮常發生在女性與伴侶有高度的安全、連結感受時<3>,所以穩定的關係也很重要。事實上,在最近一次的性行為中,如果對方是穩定伴侶(交往六個月以上),有67%的女性達到高潮,如果對方是一同歡愉4次以上的炮友(hook-up),則只剩下34%,而如果只和對方做過2~3次,高潮率僅剩16%,倘若是第一次做,高潮率大約只有十分之一[12](見下圖)。
5

最近一次性行為,女性達到高潮的頻率

總而言之,太多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做愛的滿意度歸咎於技巧、前戲和姿勢,卻忽略了「穩定的關係」、「多次的練習」和「愛後的聊天」,才是通往高潮的不二法門(嗯,寫到這裡已經可以臉不紅氣不喘了),所以如果你想要和他擁有性福,請謹記以下六字箴言:常練習,多聊天

不過,首先你得先有個女友或穩定的伴侶。

註解

<1>另一項研究則發現,當男性感覺到伴侶對於「愛愛後討論」很感興趣時,自己的關係滿意度就下降了。看樣子,「你有什麼感覺」可能仍是女人好奇,男人厭惡的問題[13]?

<2>當然,有些研究也發現男女在性愛態度上的差異。例如,女生比較「性趣缺缺」嗎?刻板印想認為男生比女生愛做愛,古時候Clark與Hatfield的研究也指出,如果有人提議要做愛的話,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答應[14]。該研究中,研究者請同謀問路人三個問題:(1)一起喝咖啡吧 (2)去我家吧 (3)上床吧~

結果只有6%女生答應咖啡,0%答應上床(還問對方說你有事嗎?),但男生答應的回家率是69%,上床率是75%。研究者推論,或許是因為一炮之後,女生要承擔懷孕風險,所以女性較保守。

但事實上,男女在這方面是平等的。Conley控制了提議性愛者的能力、技巧、角色等等之後發現,女性也一樣愛做愛[15]。為什麼會這樣呢?愉悅理論(Pleasure Theory)顛覆了往常的想法[16],指出性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爽,生育只是副產品。但不公平的是,每次男性性交幾乎都可以「爽到」,但只有35%的女性在和對方第一次性接觸時達到高潮[12],所以她們更要慎選伴侶,例如找年紀大一點的或經驗較夠的。

<3>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很少人研究男性的高潮呢?其實因為男性的高潮相對容易觀察,必也射乎(疑,是這樣用的嗎),但女性的就較為隱晦。如果你對高潮有興趣,可以參考《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從G點、隆乳、自慰到同性戀,醫生這樣談性》一書。

<4>文中的統計數字與性別差異,均只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並請注意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因果。
<5>為顧及隱私與行文順暢顧,文中所有個案與章首末故事均已經當事人同意改編重新繕寫並經模糊化處理,無可供指認之虞。

2

延伸閱讀

  1. Donnelly, D.A., Sexually inactive marriage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93. 30(2): p. 171-179.
  2. Byers, E.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dividuals in long‐term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5. 42(2): p. 113-118.
  3. Aron, A. and E.N. Aron, Self-expansion motivation and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1997.
  4. Muise, A., et al., Keeping the Spark Alive Being Motivated to Meet a Partner’s Sexual Needs Sustains Sexual Desire in Long-Term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3. 4(3): p. 267-273.
  5. Babin, E.A., An examination of predictors of nonverbal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pleasure during sex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3. 30(3): p. 270-292.
  6. Birnbaum, G.E., et al., When sex goes wrong: a behavioral systems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xual attitudes, motive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J Pers Soc Psychol, 2014. 106(5): p. 822-42.
  7. Russell, V.M. and J.K. McNulty, Frequent sex protects intimates from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their neuroticism.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1. 2(2): p. 220-227.
  8. MacNeil, S. and E.S. Byers, Dyadic assessment of sexual self-disclosure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in heterosexual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5. 22(2): p. 169-181.
  9. Muise, A., E. Giang, and E.A. Impett, Post Sex Affectionate Exchanges Promote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4. 43(7): p. 1391-1402.
  10. Floyd, K., et al., Kissing in marital and cohabiting relationships: Effects on blood lipids, stres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9. 73(2): p. 113-133.
  11. Hughes, S.M. and D.J. Kruger, Sex differences in post-coital behaviors in long-and short-term mating: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11. 48(5): p. 496-505.
  12. Armstrong, E.A., P. England, and A.C. Fogarty, Accounting for women’s orgasm and sexual enjoyment in college hookups and relationship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2. 77(3): p. 435-462.
  13. Kruger, D.J. and S.M. Hughes, Variation in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influences post-coital experiences with partners. Journal of Social,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2010. 4(4): p. 254.
  14. Clark, R.D. and E. Hatfield,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ceptivity to sexual offers. Journal of Psychology & Human Sexuality, 1989. 2(1): p. 39-55.
  15. Conley, T.D., Perceived propose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ceptance of casual sex off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00(2): p. 309.
  16. Abramson, P.R. and S.D. Pinkerton, With pleasure: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human sexuality. 200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cture credit: 波多野結衣照片取自臉書,Taryn Southern,來自爆笑的督錯洞一曲

靈魂伴侶此生唯一──《如果這樣,會怎樣?》

$
0
0

WS147_如果這樣會怎樣_正書封

 

Q: 如果每個人真的只有獨一無二的靈魂伴侶,也就是這茫茫人海中,隨機出現的唯一有緣人,那會怎樣?──班傑明.斯塔芬(Benjamin Staffin)

A: 那會是多麼可怕的惡夢啊!

 

 

獨一無二的隨機靈魂伴侶―這個觀念本身就問題多多。正如提姆.明欽(Tim Minchin)在〈如果我不曾擁有你〉(If I Didn’t Have You)歌裡所寫的:

你的愛是百萬裡挑一;
用任何代價都買不到。
可是其他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愛情,
算起來,其中有些也會一樣的好。

可是,如果我們真的有一個命中注定、隨機分配的完美靈魂伴侶,而且我們跟其他任何人在一起都不會快樂,那怎麼辦?我們找得到彼此嗎?

假設你一出生,你的靈魂伴侶就選定了。你完全不知道那個人是誰,也不知道這個人在哪裡,可是當你們四目交接的那一剎那,馬上就會認出彼此。(老掉牙的浪漫愛情故事都是這麼演的。)

一堆問題馬上跟著來了。首先,你的靈魂伴侶還活著嗎?曾經活著的人有幾千億那麼多,而目前活著的人只有70億(也就是說,以人的死活狀況來看,死亡者的比率是 93%)。如果我們都是隨機配成一對一對的,那我們的靈魂伴侶有90%的機率老早就死了。

圖片22

聽起來怪可怕的!別急別急,還有更糟的:用膝蓋想也知道,我們不能只算那些已逝的人,必須把未來不知凡幾的人也算進去。想想看,如果你的靈魂伴侶是在遙遠的過去,那某人的靈魂伴侶一定也有可能是在遙遠的未來。畢竟,你的靈魂伴侶的靈魂伴侶,情況正是如此。

所以我們不妨假設:你的靈魂伴侶和你生活在同時代。再者,為了避免事情變得太「驚悚」,我們還得假設:你和靈魂伴侶的年齡相差沒幾歲。(這比標準的「年齡差距驚悚公式」〈註1〉更加嚴格,如果假設一個三十歲的人和另一個四十歲的人可以成為靈魂伴侶,而他們早在十五年前就意外相遇,這樣便違反了驚悚規則。)有了年齡相仿的限制條件,我們大多數人的潛在「適配對象」,大約有5億人那麼多。

可是性別和性傾向怎麼辦?文化呢?語言呢 ? 我們可以繼續用人口統計資料,試著進一步縮小問題的範圍,可是這麼一來,我們就會與「隨機靈魂伴侶」的概念漸行漸遠。在我們的假設情境下,你完全不知道你的靈魂伴侶是誰,直到你們互相看對眼為止。每個人只有一個目標:對準自己的靈魂伴侶。

遇見靈魂伴侶的機率極為渺小。每天與我們眼神交會的陌生人,人數可能從近乎0(離群索居或住在小鎮裡的人)到成千上萬(時代廣場的警察)不等,但我們不妨假設,你目光鎖定的陌生人,每天平均有幾十個。(我很宅,這估計值對我來說絕對是大手筆。)如果其中有 10%跟你年齡相近,一輩子差不多就有 5 萬人。既然你的潛在靈魂伴侶有 5 億人,這就表示,你這輩子找到真愛的機率只有萬分之一。

圖片23

隨著「孤老而終」的隱憂愈來愈明顯,社會可能會重新建構,盡量製造更多眼神交流的機會。我們可以安排大規模的輸送帶,讓整排整排的人從彼此的眼前經過……

圖片24

……不過,如果「眼神交會效應」透過網路攝影機也行得通,

那倒不如採用改良版的聊天輪盤(ChatRoulette)。

圖片25

如果每人每天使用這個系統8小時,每星期7天,而且要花幾秒鐘才能決定某人是不是你的靈魂伴侶,那這個系統在幾十年內,應該可以讓所有人跟自己的靈魂伴侶配對成功。(理論上是這樣啦。我設計了幾個簡單的模式,估算人們要多久才能配對成雙、退出單身一族。如果你想嘗試利用數學來計算某種特殊設定,或許可以先從錯位排列問題著手。)

在現實世界裡,很多人根本找不出時間來談情說愛―幾乎沒有人能投入二十年的時間來做這種事。所以呢,大概只有「富二代」才能閒閒沒事坐在那裡玩「靈魂伴侶輪盤」。不幸的是,對於眾所周知的那1%來說,他們的靈魂伴侶多半會出現在另外的99%裡頭。如果只有1%的「富二代」使用這個系統,此1%當中會有1%透過這個系統配對成功,因此整體成功機率是萬分之一。

而那1%當中其餘的99% 〈註2〉,會想盡辦法讓更多人進來這個系統。他們可能會去贊助慈善計畫,把電腦送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有點像是慈善活動「每童一機」與美國最大約會網站「OKCupid」的混合體。「收銀員」和「時代廣場警察」這類職業會變得非常搶手,因為他們有很多眼神交流的機會。大家會一窩蜂擁向城市及公眾聚集場所去找尋愛情,就像現在這樣。

可是,儘管一堆人在「靈魂伴侶輪盤」上度過幾年光陰,另一堆人努力保住「能與陌生人頻頻眼神交流」的飯碗,剩下的人但求好運上門,卻依然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找到真愛。

既然這麼麻煩,壓力又這麼大,有些人乾脆作假。他們會去參加俱樂部,這樣就能和另一個孤單的人在一起,合演一齣「靈魂伴侶相遇」的假戲。他們會結婚,他們會隱瞞婚姻問題,他們會在朋友及家人面前強顏歡笑。

「隨機靈魂伴侶」的世界,會是個很孤單的世界。但願那不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1. 詳見 xkcd 網站「約會對象」篇。
  2. 「我們就是那剩餘的 0.99%!」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5二月選書《如果這樣,會怎樣?》,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

我也想知道我不知道什麼…

$
0
0

FS003541R5f4wNYHL._SY344_BO1,204,203,200_

「我不知道」,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學校和職場上,是比髒話還難出口的,特別是在美國。畢竟他們的祖先沒像孔老夫子一樣教誨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

不過人生總有例外,大一上課時,教生命科學的老師特別驕傲地說,上生命科學的課,學生隨便問,不少問題老師回說「我不知道」並不是件丟臉的事Orz 不過,與其回說「我不知道」,我特愛回說「我也想知道」XD

在這本奇特的小書《我不知道:面對未知,如何從不確定當中得到力量?「不知道」讓我們知道的6件事》I don’t know: In Praise of Admitting Ignorance (Except When You Shouldn’t))中,作家莉亞‧海格‧柯恩(Leah Hager Cohen)試圖從各種學科的不同角度來探討怯於說出「我不知道」這個問題,例如人類學、社會語言學、神經科學、哲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童話來探討這個議題。這本頗薄的小書特別適合在通勤的時候讀,我就是在電車上把它讀完的。

柯恩本身是學新聞學的,她以自身的軼事來開場,說明她自己在課堂上多麼難向教授和同學暴露出自己的小小的無知,我想這對絕大部分讀者而言,也能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吧。

可是就因為無法承擔承認自己無知的後果,哈佛大學爆發集體作弊的醜聞,而金融界和政壇上,銀行家和政客怯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後果卻要讓全民負擔。

接著柯恩從童話故事來探討人類的智慧,是如何揭發怯於承認「我不知道」這件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國王的新衣〉。

除了自己和文學、科學、語言和哲學上的探討,她也與來自不同階層的人進行了許多非正式的訪問。這些故事中,涉及了家庭、友誼、學校、工作和社會不公不義等等,揭示了像種族、階級和性別因素如何讓我們在不知道某件事的時候要特別掩蓋。

柯恩承認造假是在我們的社會話語的重要貨幣,而且往往還是善意的表達。只是這種善意可能是舖往地獄的道路,讓敗德和偽善能夠趁虛而入,從而破壞人類之間依存的連結。她主張,真正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且面對恐懼。

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必須得要清楚地理解到,我們無法充分地瞭解這個世界,並且欣賞其中一些神秘的奧秘,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

 

本文原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人為疏失還是機械故障?你怎麼想,決定你對鬼島的希望

$
0
0

090

為什麼我們感念機長的捨身取義(而不是相信人為疏失)?

為什麼我們要抵制再搭復航的飛機?

為什麼我們要稱讚開水門的英雄與開扣救四人的老翁?

在駕駛繞過電塔沿基隆河飛、復航半年左右連兩起空難的這些事實之外,是什麼在背後主導著我們的信念?這篇文章並非談論誰對誰錯,誰該負責或誰是英雄,而是換個角度去思考:有時候我們的信念,會不會只是為了讓我們懷抱多一點希望?儘管這樣的想法,並不一定是事實

因為希望,正是我們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東西。

我們,總是特別在意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

但弔詭的是,我們的生命反而總是充滿不可掌控,從去年澎湖空難、高雄氣爆、九把刀、陳為廷、阿基師事件、一連串食安問題、禽流感到今天的復航台北空難,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或是某些人的自私自利還是道德操守問題,都再再挑戰了我們的「公平世界假說」(just world hypothesis)[1]──如果有一天我所相信的事情不再能相信,如果我所崇拜的人不再像當初所認識的一樣乾淨(?),如果,我的生命比我想像中脆弱許多,那我該怎麼辦?

這些對於人生無常的疑問,有時候我們只是選擇相信,「讓自己舒服」的答案。

在英雄與咒罵背後

接受失落與無常,過程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長[2]。不過,也些時候我們所選擇的「相信」,將決定我們對未來的「希望」。

近代的Kelley歸因理論(covariation model)[3]提出了三個概念,或許可以解釋文首的一堆疑問,讓你有不同的想法[4],

請將下面的

「他」:分別代入殉職機長英勇72歲阿公、與復興航空高層。

「做」的事情:分別代入「沿河飛行避開市區電塔」、「機艙中勇救四人」、以及「(可能)沒有好好檢修、強迫飛行」等等

  1. 共識性(consensus):大家都會這樣「做」嗎?還是只有「他」會這樣「做」?
  2. 特殊性或區分性(distinctiveness):「他」在別的地方/情境也會這樣「做」嗎?還是「他」在任何情境下都會這樣「做」?
  3. 一貫性或一致性(consistency):「他」常常「做這樣的事情」嗎?還是「他」很少「做這樣的事」?

當你相信「助人」或「捨身取義」是罕見(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醬做)、普遍、與一致(他總是古道熱腸、熱心救人)的時候,你會傾向相信他們(機長和阿公)的行為,是源自於他們的特質(給機師與阿公按個讚!)──儘管這些並不一定完全是事實。

這樣的歸因分析,也適用於被罵翻的復航。

當你相信只有復航高層會這樣草菅人命(低共識性,其他航空公司不會這樣做)、而且他們從澎湖空難以來救一直這樣做不思改進(高普遍性與一致性),你也會相信這次事件復航高層難辭其咎──儘管這些也並不一定完全是事實。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或許機長真的盡力了、阿公也很努力救人、復航更可能是罪大惡極不好好檢查飛機就要硬飛,但在這些「實際」的因素之外,我們這些「相信」,是否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要讓我們好好活下去?

責怪復航或英雄化機長,雖然無法改變任何事實,但可以讓我們重新相信,儘管有些天災人禍不如預期,有些無常難以被觸及,但這世界上仍有好人和壞人,這樣的想法,重新維繫了心中的公平世界假設說、讓我們心裡舒坦一些。

你可以想像,如果你覺得機師是矇到的才開進河裡(不是為了減少更多傷亡)、阿公只是碰巧救人(他平時看都不屑助人)、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一般黑心(不是只有復航……),你眼中的鬼島會有多黑暗?

如果無法挽回遺憾,不如改變想法

此外,若延伸Beck的認知三角[5],這三種想法會讓我們好過一些,當然有可能這樣的想法並不是事實(更新:空難指向人為?):

  1. 相信好事是內在而穩定的
  2. 相信壞事是外在而不穩定的
  3. 相信台灣的未來仍是有希望

所以,所以,儘管有人提醒事實確定前先別急著說誰是英雄、誰該負責,相信機長與阿公的善良特質(對好的事件,相信它是永久的)、相信這種事只有復航會發生,所以大家都不要搭復航就好(對不好的事件,相信它僅限於特定的對象)、對於失事本身,歸因於機械故障,大家都盡力了(對不好的事件,相信它是不穩定的),一邊罵鬼島,一邊還是齊聲說天佑台灣,這樣的一種相信、這樣的一種期許,不論是不是事實,都是讓我們牽起手來,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高雄氣爆那天,我住的飯店離爆炸地點只相隔一條街。警笛、消防車、哭聲四起,但高雄人不曾放棄。我一直記得一位高雄朋友的留言:「台灣人不會輸給命運的,以前不會,現在也不會。」

因為這裡是台灣,我們的家。

延伸閱讀

  1. Lerner, M.J.,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1980: Springer.
  2. 林秋燕, 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 in 諮商輔導所2003, 高雄師範大學.
  3. Kelley, H.H. and J.L. Michela, 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0. 31(1): p. 457-501.
  4. T., G., K. D., and N.R. E., Social psychology. 2005,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5. Beckham, E.E.,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Beck’s cognitive triad: the Cognitive Triad Inventor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6. 54(4): p. 566.

寫在復興台北空難之後:從創傷之中,重新站起來

$
0
0

文/心靈偵探Psydetective

2015年2月4日,一個下著雨的日子,一架載著53名乘客的客機,於10點45分從台北松山機場起飛,前往金門。不料在起飛沒多久之後,引擎就出現了問題,機長不斷要將飛機拉高,卻徒勞無功,飛機在起飛不久後失去聯繫。11點左右,飛機企圖迫降於基隆河,機身傾斜擦撞環東大道後,墜毀在南港汐止交界一帶的河面上,造成三十餘人身亡。

人生中,總是充滿著不可預料的事情,而許多的事情總是帶給我們破碎與絕望,我們永遠不知道,該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你永遠不知道,你何時會失去身邊的一切。

credit:wiki

credit:wiki

我們都需要控制感

早期心理學家George Kelly提出了一套關於我們如何預測、解釋這個世界的理論。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像個科學家一樣,試圖掌握這個世界,我們最需要的是能夠為我們的周遭世界提出解釋,藉此預測未來、控制事物,我們從一次一次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來修改我們的解釋、預測,增加我們對自身以及對未來的確定性[1]。

但是我們從不可能對這個世界有著百分之百的掌握,即使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也總會出了些意外。就好像在鄭捷殺人案之前,我從沒想過,這樣的事件會硬生生的闖入我們的生活周遭。明明理性上知道搭捷運遇到殺人魔的機率微乎其微,明明統計結果告訴我們遇到空難的機率比開車出車禍身亡的機率還要小的多,但是當這些偶然的震撼事件發生,尤其又是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邊的時候,過去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總是特別在意,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即使他們發生的機率(base rate)是那麼的低[2]。

因為這些高度情緒喚起(emotional arousal)的事件,把我們原本看似意料之中的生活,一夕之間給摧毀了,尤其是當它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時候[3]:這也是為什麼,比起IS斬首了日本人質,台北市上空掉下來了一架飛機,會讓我們更加的恐慌。

於是,在飛機墜毀之後、在鄭捷殺人事件之後、甚至是在每一次地震之後,我們的PTT、FACEBOOK、新聞媒體、報紙,總是充滿了許多的討論,不論是理性的或是情緒化的。回想起鄭捷事件發生的時候,許許多多的新聞、社論討論,不斷的談論死刑的存廢、反社會型人格、打暴力電玩對侵略性(aggressive)的影響,企圖要從這些快速而簡單的標籤中,對這起複雜而又讓人失去控制感的事情,找回一絲絲的可控制感、可預測感;即使這些標籤往往都是值得省思的,即使這些解釋往往是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的。

credit:William Hartz/Flickr

credit:William Hartz/Flickr

面對那些無法掌控的事情

但是,心理學家也知道,我們不可能掌控所有的事情,而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這些無法掌控的事情?近期心理學的發展,漸漸加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總要人「念生死無常」,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總會在一夕間豬羊變色,而我們能做的,往往也只是接受(acceptance)而已。但是我們也知道,雖然情緒只是自己苦了自己,很多不可改變的事實,除了接受之外也別無他法;可是人生中總是充滿著許多難以接受得事情:要一個被劈腿的人接受他另一半的背叛,要一個親人被殺的人接受兇案的不可挽回,要一個親人死於空難的人接受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接受反而成了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詞彙了。

還好,我們都具有復原力(resilience),許多事情都會隨著時間撫平,即使是如911一般的重大創傷事件,許多人還是能夠從中走出來[4],雖然傷口癒合了總還是會留下疤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得以重新去審視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不完美。而隨著從挫折當中一次次的復原,也讓我們更能夠去接受這一切的無常,更快的從創傷當中重新的再站起來。

正向心理學家Seligman也做過了類似的研究,他很好奇哪一些人能夠從創傷中很快的爬起來,哪一些人又會深受挫折所苦,在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後,提出了三個概念:永久性(permanence),我們看待一件事情,是將之視為暫時的還是永久的;普遍性(pervasiveness),我們看待一件事情的成敗,是把它當作特定事件來看,還是所有事件都是如此;個別性(personalization),我們面對事情的發生,是把它歸因於(Attribution)自己還是外在。一個樂觀的人,面對挫折時,會把它視為是暫時的、自己只有在這件事情上是失敗的、把失敗的原因當作是外在造成的;面對成就時,則會把它視為永久的、自己也能在其他事情表現優秀的、成就是自己努力而來的。這並非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們在遇到挫折時,該如何去調適自己的情緒。如果把Seligman的理論,套用到這一次的空難事件來看,對樂觀的人而言,空難事件就只是偶然發生而已,即使還是會帶給他們一些情緒波動,但是這一些恐懼感並不會長期持續下去;而那一些悲觀的人,則比較有可能擔心自己搭的飛機也出了問題,甚至是擔心住在松山機場附近可能會有天降橫禍,儘管那樣的機率是如此的微乎其微[5]。

面對意料之外,我們又該怎麼辦?

但是即使你是一個悲觀的人,面對如此巨大的創傷事件,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和人際網絡(social network)也能帶給你許多正面的力量[6]。我們總是希望在這樣最脆弱的時候,找回我們所需要的控制感與安全感,而和重要的人討論、分享情感,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我們都需要有人來承接、同理我們的情緒,尤其是在這樣脆弱的時候;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討論,著重於情感層面會比著重於災難細節的討論,更能幫助我們更快的好起來。

海苔熊為江子翠喋血案所寫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位臨床心理師的五字訣,也許也能給我們一些平靜的力量[7]:

  1. 找一個「」全的地方:家裡,或是你能感到安全、溫暖的地方。
  2. 先讓自己的心情平「」下來:可以嘗試先不要滑手機、深呼吸,或隨手畫張圖。
  3. 增加自我效「」:思考自保的方法,找回安全感與控制感。
  4. 與重要他人建立連「」:相互支持,談論事件本身也是一種情緒舒緩,但盡量減少分享血腥曝露。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看了這些畫面對彼此的影響是什麼。
  5. 然後,繼續對台灣、對未來懷抱盼「」:可以試著關心倖存者的痊癒和改變,或看見更多溫暖的事件、新聞,平復自己對世界的信念。
credit:Tania Cataldo/Flickr

credit:Tania Cataldo/Flickr

而如果是針對這次的事件,我想,去捐血、捐錢、捐贈物資幫助那些受災的傷患,都是一些幫助我們找回控制感、重新懷抱希望的好方法。

雖然,再多的努力都沒辦法喚回逝去的一切;但是,每次發生重大災難時,人們彼此互相鼓勵、互相支持,無條件捐助大量物資幫助災民的舉動,總是讓人深深的為之動容。正如《脆弱的力量》一書所提到的,雖然人們總是討厭自己脆弱的一面,總是希望自己堅強而完美,但是脆弱才是讓我們最能同理彼此的時刻[8]。也許,這些災難能夠帶給我們的,就是更加珍惜身邊你愛的人、愛你的人、家人、朋友,以及一切對你而言珍貴的事物吧。

最後,好好對身邊的人說上一句你有多重要吧!因為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也因為如此,這一份愛,才是人世間,最難能可貴的禮物。

參考資料:

  •  Chen, Garlan, Kraemer, Spiegel,(2009)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Resilience After the September 11, 2001 Terrorist Attacks.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April 2009 – Volume 197 – Issue 4 – pp 266-273
  • Butler, Koopman, Azarow Blasey, Magdalene, DiMiceli, Seagraves, Hastings,
  • 馬汀·賽利格曼(民86)。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洪蘭 譯)。台北市:遠流。
  • Bonanno, Galea, Bucciarelli and Vlahov(2006)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Disaster New York 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an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 Correia, Vala , Aguiar(2007) Victim’s innocence,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the threat to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43, Issue 1, January 2007, Pages 31–38
  • Tversky& Kahneman(1986)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59, No. 4, Part 2: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 (Oct., 1986), pp. S251-S278.
  • Fransella, Fay (Ed),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 (pp. 3-20). New York, NY, US: John Wiley & Sons Ltd, xx, 505 pp.
  • 〈江子翠喋血│我不敢搭捷運了,怎麼辦?〉
  • 布芮尼·布朗(民102)。脆弱的力量(洪慧芳 譯)。台北:馬可孛羅文化。

作者心靈偵探Psydetective,目前就讀於台大心理學系四年級,平常沒事的時候就讀讀心理學,寫寫心理學blog,或是丟丟棒球、聽聽歌,或是背著兩台單眼相機,迷失在午後的台北街頭。

View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