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外遇假的說:我們真的能不執著嗎?

$
0
0

這陣子海濤法師的「外遇假的說」非常火紅,根據法師的說法,當你看到老公和外遇對象抓姦在床的時候,只要把門關起來告訴自己:假的,然後繼續打坐,因為當真你就會生氣。雖然過去已經寫過很多有關於外遇小三和劈腿的文章了[1],不過這裡我還是想要討論兩點:

fb
1.當作假的,真的OK了嗎?

根據過去關於創傷的研究發現,不論是被劈腿、被外遇、被分手、親人死亡、或被虐待遺棄,許多人一開始的確會採取「否認」的態度,事實上根據 Bruce Fiser的悲傷階段理論,否認往往是第一步嗎?「假的!」這個想法,或許在在面對創傷的一開始,也有它的作用,但如果長期都用這種壓抑的方法來面對,反而有更多適應上的困難和症狀(請參考「看不見的背叛」一文,或是「背叛的第二道陰影」演講),這就是所謂的「盲視背叛」(betrayal blindness)(DePrince、Freyd,2004Freyd、Martorello、Alvarado、Hayes與Christman,1998)。

最有名的一個壓抑研究就是白熊實驗(white bear experiment)(Rassin,2003),不信我們現在這裡就來做做看。

等一下在看這三行字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想到海濤法師,千萬不可以想到他揮手說「假的」的畫面,嘗試看看。千萬不可以想到喔!
第一行。不可以想到喔,那是假的!
第二行。不可以想到海濤法師喔。
第三行。不可以想到他的臉和手喔!

怎麼樣,你是不是滿腦子都是海濤法師開口說「假的」那個畫面?

fb

對於我們內心所抗拒的事情,往往越是壓抑,越是鮮明。就連這種和你關聯性很小的事情,都容易變成侵入性思考(intrusive thoughts)(Hoping、de Jong-Meyer,2003),更何況是外遇?

在實徵研究上面,真正有效可以處理哀傷和失落的方法,在親人逝去方面,其實是另外一個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王純娟,2006蔡佩真,2007),不過如果要談到背叛和外遇,可能歷程更複雜、更長、更反覆,實在難歸結出一個一勞永逸的步驟(徐西森、連廷嘉,2004黃貴美,1991董智慧,2009簡春安,1991),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學者王慧琦的系列研究(王慧琦,20102012a2012b2014)(不過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會讓一個學者長年對外遇和寬恕有興趣呢?學姊秀秀叮嚀我:不要問,很可怕)。

不要問,很可怕。source:Pearl Pirie

不要問,很可怕。source:Pearl Pirie

不過,畢竟我們還是想知道那些「歷經外遇」的人是怎麼渡過的,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王慧琦的研究。王慧琦(2014)深度訪談了8位配偶外遇的婦女,發現它們的「放下」或「寬恕」,其實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程(見下表一),至少要經歷5個時期,換句話說,「不執著」並不是一個「點」,而是需要時間去沈澱。

表一:配偶外遇者之復原歷程,本表引自王慧琦(2014)
階段 時期 特性
1 自我破碎時期 被背叛時,自我支離破碎
2 殘補修復時期 復原路上,修補自己的破碎
3 同伴力量時期 感到自己不孤單,獲得從同伴而來的力量
4 愛與肯定時期 感到自己被愛,有價值
5 價值提升時期 發現自己可以轉換不幸經驗,而成為別人的幫助

如果伴侶外遇,你會選擇原諒還是離開?那些選擇原諒的人,「為什麼」可以選擇原諒?王慧琦(2014)也歸納出了6種能夠促使寬恕形成的原因,包括:

  • 消極部分:否認受傷(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傷)、心軟、接受現實
  • 積極部分:負起責任、願意體諒對方、從中超脫或尋求宗教慰藉。

發現了嗎(我看到這結果也驚呆了)?如果你的心中想要的是原諒對方,那麼或許「假的」、「宗教」、「心軟」、「體諒」等等想法,的確是與「寬恕」有關的。但是,即使是這樣,「寬恕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它就像一個旅程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沒有人能使這趟旅程變得更快或更容易」(Pritchard ,2008,引自王慧琦(2014)文本),事實上,王慧琦的研究也發現,如果這份寬恕只是為了「操控」對方、「表現出」寬宏大量,或是「配合對方期待」的「假性寬恕」,終究會面臨許多的反覆掙扎,而唯有透過不斷地從傷害中找到意義、重複地在原諒/不原諒中徘徊(當然對方是否有道歉也是重要因素),才能漸漸展現出無愧於心的「真實的寬恕」(有沒有很複雜)。

簡單地說,人非聖賢,如果你在事發的第一秒就說自己能夠「不執著」,那麼你看到的外遇是「真的」,但你的寬恕是「假的」。與其解釋成「否認」促進寬恕,我想更適當的方式或許是理解成「為了要繼續維繫這段關係的人,一開始會選擇否認」。

2.什麼樣的人,容易把它當假的?

再來的問題是,如果「盲視背叛」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事,那為什麼會被我們演化留下來?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人」傾向採取這樣的方式?我有想過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或許是一個可能 ,昨天跟朋友鯨魚討論,會不會「假的」這種說法,或者是「盲視背叛」,在特定的時間(事件剛發生)、特定依戀風格,有它適應上的意義?否則「否認」怎麼這麼常被使用(關於否認的好處,請右轉佛洛依德:踢貓的故事──佛洛伊德與防衛機制)?

表二:Ainsworth(1979)陌生人情境研究中,4種依戀風格的人的反應
依戀風格 安全型 焦慮型 逃避型

矛盾/紊亂型

重要他人在身邊

安全、自在的探索周邊 焦慮(擔心他隨時會不愛、會離開) 逃避和忽視

??

重要他人不在時

焦慮、哭泣 沮喪、難過 不表現出情緒

??

重要他人回來時 重新靠近,並感到安全。 憤怒、抗議 沒有特殊反應

??

本表整理自: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以依戀風格為例,在Ainsworth(1979)經典的陌生人情境研究中,媽媽離開孩子之後,一個陌生人進來,接著陌生人離開,最後媽媽又回來,孩子在過程中同樣可能經歷被丟下、被背叛的情緒(見上表二),所以焦慮依戀的孩子會很生氣的大哭大鬧,但逃避依戀的孩子傾向忽視父母,不表現出任何情緒。倘若我們的戀愛關係真的是的幼年與父母依戀的延伸(Hazan & Shaver,1987),那麼會不會:

  • 逃避依戀:這些逃避依戀的小孩長大之後,再次面對被丟下、被背叛的情緒時,也會「當做沒發生」?
  • 焦慮依戀:又或者,如果王慧琦(2014)中提到「想要繼續維繫關係者可能會選擇視而不見」,會不會怕被丟下的焦慮依戀者,也容易選擇「我看不見」?
  • 矛盾依戀:亦或者,焦慮與逃避混合的矛盾依戀者,同時具有上述兩個特徵,更容易盲視背叛?

當然,上述這些推想這只是猜測,還需要更多證據支持。

3.真的有的人可以「不去執著」嗎?

法師說:不去執著你就不會生氣了,問題是我們真的可以不執著嗎?

對於「某些人」似乎是可以的,至少在「一般事件」上。

Sahdra、Shaver等人Brown(2010)花了很多時間把「不執著」的特質和一些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做相關,結果發現,越是不執著的人:在親密關係當中安全感較高(secure attachment)、正念(內觀,mindfulness)較高、心理幸福感也較高(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不執著」簡直是一個好棒棒的東西啊。

但朋友佩姬提出疑問,「特質」上不執著的人,在伴碰上侶外遇這麼大的事件發生時,真的可以不執著嗎?老實說,我不知道(鄭國威語氣)。就我所知這個問卷目前還沒有應用到外遇上面(樣本難尋阿),歡迎想做這系列研究的寫信給我,我們可以合作(認真,haitaibear@gmail.com)!

不過,多年前,國內的趙舒禾老師看到國外這個「不執著量表」(nonattachment scale)覺得很不錯,把翻譯成中文版(趙舒禾、陳秉華,2013),想當年我們在台大討論的時候,看到老師做很多信效度的檢核,大家都覺得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問卷,沒想到我到彰師大唸書之後,報告這個問卷時,這問卷竟然被一群諮商實務工作者批評的滿頭包——既然是自陳量表,那些說自己不執著的人真的不執著嗎?況且,趙舒禾老師收集的樣本是「國軍部隊之官士兵313人」,這真的能夠反映真實的狀況嗎?(當過兵的應該知道我在說的是什麼)。

其實,「正反意見都有」本來就是科學的現況,說這麼多不如大列出部分題項讓大家看看,你是個不執著的人嗎?這個問卷真的能測到不執著嗎?(最低1分,表示非常不符合自己的狀況,最高6分,表示非常符合自己的狀況)

  • 我不會想要佔有我所愛的人
  • 我不必花所有心思去抓住我所愛的人,如果他們想離開,我就讓他們走
  • 我能承認我的缺點而不用感到羞愧或尷尬
  • 在重大的失落後,我能坦然面對哀傷,不會讓我無力面對生活中的要求
  • 我不會想佔有我所擁有的東西

在趙老師的研究中,平均是4.09分(標準差0.72),有不錯的信度(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係數為 .93),不執著者中庸思維、自我決定(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想做的事)、幸福感較高,焦慮與壓力較小。

如果要質疑樣本的話,其實Sahdra等人(2010)原始的研究當中,的確收了四個不同地方的資料(有成人有學生),也測量了許多相關的變項,所以樣本外推和信度、效度應該不是問題,但在我們文化當中,家醜不可外揚、如果真的要做的話,似乎需要加入社會讚許(social desirability)(Crowne、Marlowe,1960)來控制填寫問卷者說謊的程度。

畢竟,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把放下掛在嘴上,並不是因為自己真的可以放下了,反而因為自己放不下(見下圖)。

345289

4.如果我的女朋友劈腿或外遇怎麼辦?

如果真的要說的話,倒是有人做出「禱告」和降低外遇的相關(莫非還是美江獲勝?),Fincham、Lambert等人Beach(2010)透過三個研究發現,連續禱告4週者相較於控制組(想正向的事情),「伴侶外浪漫行為」(extradyadic romantic behavior)較少,因為他們更傾向認為這段關係是神聖的(sacred)[2]。

說了這麼多,如果有一天你回家打開門發現你的女朋友在床上和別的男人正在歡愉,該怎麼辦?

醒醒吧,你沒有女朋友。

Unknown-5

註解:

延伸閱讀:

  • Ainsworth, M. D. S. (1979).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0), 932-937.
  • Crowne, D. P.、Marlowe, D. (1960)。 A New Scale Of Social Desirability Independent Of Psychopathology。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4(4),頁 349-354。 doi: 10.1037/h0047358
  • DePrince, A. P.、Freyd, J. J. (2004)。 Forgetting trauma stimuli[Article]。Psychological Science 15(7),頁 488-492。 doi: 10.1111/j.0956-7976.2004.00706.x
  • Fincham, F. D.、Lambert, N. M.、Beach, S. R. H. (2010)。 Faith and Unfaithfulness: Can Praying for Your Partner Reduce Infide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4),頁 649-659。 doi: 10.1037/a0019628
  • Freyd, J. J.、Martorello, S. R.、Alvarado, J. S.、Hayes, A. E.、Christman, J. C. (1998)。 Cognitive environments and dissociative tendencies: Performance on the standard stroop task for high versus low dissociators。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2,頁 S91-S103。 doi: 10.1002/(sici)1099-0720(199812)12:7<s91::aid-acp599>3.0.co;2-z
  •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 Hoping, W.、de Jong-Meyer, R. (2003)。 Differentiating unwanted intrusive thoughts from thought suppression: what does the White Bear Suppression Inventory measur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6),頁 1049-1055。
  • Lambert, N. M.、Fincham, F. D.、Braithwaite, S. R.、Graham, S. M.、Beach, S. R. H. (2009)。 Can Prayer Increase Gratitude?。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1(3),頁 139-149。 doi: 10.1037/a0016731
  • Rassin, E. (2003)。 The White Bear Suppression Inventory (WBSI) focuses on failing suppression attempts。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7(4),頁 285-298。 doi: 10.1002/per.478
  • Sahdra, B. K.、Shaver, P. R.、Brown, K. W. (2010)。 A Scale to Measure Nonattachment: A Buddhist Complement to Western Research on Attachment and Adaptive Functioning[Artic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2(2),頁 116-127。 doi: 10.1080/00223890903425960
  • 王純娟 (2006)。 哀傷或不哀傷?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過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An Exploration of the Encounter of Grief Therapy and Taiwan’s Mourning Rituals and Religious Beliefs]。生死學研究(3),頁 93-131。
  • 王慧琦 (2010)。 成年已婚者寬恕型態之初探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王慧琦 (2012a)。 外遇婚姻的危機-從八位配偶外遇者的角度。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王慧琦 (2012b)。 妻子面對丈夫外遇之因應策略。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王慧琦 (2014)。 配偶外遇之寬恕研究:從妻子角度出發[A Study of Forgiveness of Extramarital Affairs: The Perspective of Wives]。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0),頁 91-138。 doi: 10.6171/ntuswr2014.30.03
  • 徐西森、連廷嘉 (2004)。 婚變婦女因應婚姻危機歷程之初探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
  • 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 黃貴美(1991)。 外遇問題原因探討。載於黃貴美(主編), 變調的樂章:外遇問題探討。(頁 31-38)。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 董智慧(2009)。外遇後婚姻關係變化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台灣。
  • 趙舒禾、陳秉華 (2013)。 不執著量表在台灣之中文化信、效度分析及其與心理健康之關係[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onattachment Scal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教育心理學報 45(1),頁 121-139。 doi: 10.6251/bep.20121101.2
  • 蔡佩真 (2007)。 宗教信仰與喪親者的悲傷療癒[The Religion and Grief Healing]。安寧療護雜誌 12(4),頁 385-394。 doi: 10.6537/tjhpc.2007.12(4).2
  • 簡春安(1991)。外遇的分析與處置。台北:張老師文化。

The post 外遇假的說:我們真的能不執著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