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Brows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按讚」為何讓人墜入成癮深淵? —《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

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譯者:廖建容。 先從愛賭博的鴿子開始說起: 1971 年,心理學家賽勒(Michael Zeiler)在實驗室裡和三隻白康鴿面面相覷。...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螢幕無所不在,3C世代兒童該如何面對? —《欲罷不能》

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譯者:廖建容。 編按:我們都曾看過像是下面這支影片當中小寶寶對螢幕陪伴產生的奇妙反應:他們用熟練的手勢滑動 iPad 螢幕,儘管當他眼前的物體變成了一本雜誌時,他仍然用操控 iPad 的方式操作雜誌。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從出生就用這樣的方式在理解世界,如果我們無法阻止這樣的趨勢,又該如何面對如此的改變呢?...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為什麼精神醫學中的「性別議題」是重要的?──《科學月刊》

文/莊節一|美國加州大學毒理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精神醫學博士,現為精神科專科醫師,興趣是研究和學習新知。 英國首相邱吉爾雖然有著出色的成就與堅強的意志力,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他患有憂鬱症。他曾說: 「心中的抑鬱就像隻黑狗,一有機會就抓住我不放。」...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博士生,你的壓力如山大嗎?──《科學月刊》

文/林宮玄|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科學月刊》副總編輯。 早年對於學術界的印象,可能是一個較沒有壓力的環境,然而近 20 年來已經改變。雖然跟部分業界相比,壓力或許仍然較小,但年輕教授猝死的新聞還是時有所聞。 研究壓力下,博士班學生參與學校教授所主持的計劃,壓力合理推斷也會升高。臺灣在民國 90 年有 1501 名新科博士,民國 97 年增加到 3589 位博士,已遠超過兩倍,民國 101...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中邪是一種精神疾病嗎?

圖/Pixabay 你曾經看過靈異節目嗎?我以前看過許多。生長在傳統的家庭中,常會聽到各種宗教故事和去到廟宇拜拜,雖然對這些未知事物有著尊敬或害怕,但心裡卻總想著「真有鬼神存在嗎?」甚至看到電影影集中有人被附身,或隔壁鄰居全身開始發抖,口中唸唸有詞的時候,更是驚訝地覺得:「他是中邪了嗎?」 「我」之內的「非我」 從心理學的觀點,中邪的對象是在主觀意識中失去對自我的控制。 卡爾‧榮格(Carl...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抱抱鱷魚,會影響你的賭博慾?——2017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

鱷魚跟賭博有關係?! 圖/ hamikus @pixabay 如果有人在一個句子裡同時提到鱷魚跟賭博時,你一定會想:「什麼?鱷魚跟賭博有什麼關係!?」這兩件事感覺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呀!但是登登登愣,就有研究人員把這兩者兜在了一塊,並且證明了兩者的關係:有賭博問題的人在抱過鱷魚後,再加上情緒是非負面的,投注將會提高;如果情緒是負面的,投注則會下降。...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依附理論系列》

「欸欸,怎麼辦,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變得不是焦慮依附者啊?」自從開始寫依附理論的文章之後,偶爾就會接到朋友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開始寫依附的時候,也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畢竟身為一個焦慮依附者並不好受,在關係裡面充滿了不安全感,分手之後又會一直惦記著對方,如果把這些事情跟朋友說,又常常會得到「你根本是自作自受,看開一點」之類的答案,讓人聽了非常生氣。 source:Always Shooting...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淺談你心裡的「牠」和小丑恐懼症:當小兒科病房出現了麥當勞叔叔?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心理人,心理師,亦有護理師執照。認為人世間的快樂、煩憂皆來自於人我之間,因此創辦一個心理成長資源整合平台BU人我之間,讓人可以找到解決身心靈問題的文章、課程和專家,搞定人我之間,便能安心自在做你自己。未來將開一間屬於大家的心理治療所,結合可能的商業模式,創造台灣的心理救助文化。 關於:張銘倫臨床心理師的人我之間 粉專:張銘倫臨床心理師的聊聊心理 source:Ronald...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壓力之下人要如何「防呆」?

因為在教學醫院任職的關係,我們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訓練新進人員或研究所的實習生。每每看到學生在危急狀況之下,反應不夠靈敏、測驗施測錯誤、工具準備失當、無法適當的應對進退、錯失關鍵時刻,不禁會覺得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圖/flickr...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關於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你搞清楚了嗎?——從《阿莉芙》談性別多元與跨性別

文 / 性別碗粿 y編按:談到多元性別和跨性別,你心裡馬上想到的是什麼?多元成家?同性戀?偽娘?靈魂裝錯身體?還是秀吉的性別就是秀吉的秀吉?如果是生理男性、喜歡女性、沒有變性、社會性別角色為女性、也是全天候女裝的變裝者的話,這樣跨來又跨去到底該該怎麼「歸類」呢?還是其實不該去試圖「歸類」呢?就讓我們一起從這篇文章開始,來從頭認識多元性別和跨性別吧!...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不要再送貼紙了!」看牙醫的兒童們到底喜歡怎樣的小禮物呢?

文 / 彭士桓 畢業於臺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目前服役中。熱愛科學與文學,希望能將科學利用文字與大眾連結。...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關於那些難以說出口的傷:家內性侵的心理創傷研究

家內性侵的心理創傷研究 「為什麼說謊?」「這種爸爸真是禽獸不如!」「你吃這些藥就會好」⋯⋯這些是家內性侵受害者常聽到的話,卻也是將之推向孤立邊境的話。本文濃縮自不同受害者的生命篇章,中研院民族所的彭仁郁副研究員,透過臨床田野訪談與精神分析,希望幫助理解受害者內心的真實黑洞。...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的心有一道牆:淺談創傷與安全感──《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人與人、我與你、我們與世界 幾年前,我聽說傑羅姆.凱根(哈佛的榮譽教授,也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告訴達賴喇嘛,世界上每有一個酷行,就會有數百個小小的善行與連結。 他的結論是:「相對於壞心,仁厚或許才是我們人類的真實本質。」...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旅遊與死亡:為何在旅行中的自己,總是比較積極?

文/L 放心,本文章不是談旅遊時死亡,或遇上空難海難之後,吃不吃了旁邊那個叫家明的人來生存之類的事—我只是想談談自己對旅遊的一些經驗反省。 旅行與死亡,圖/好青年荼毒室提供。 旅遊模式,on? 不知道大家會否跟我一樣,去旅遊時會進入了另一種狀態?...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同儕審查時,該不該讓審閱人知道論文作者是誰?

研究論文(paper)投稿到期刊接受同儕審查(Peer review)的過程中,採取單盲(single-blind,亦即審閲人(reviewer)知道論文作者是誰但作者不知審閱人是誰)或是雙盲(double-blind,作者不知道審閲人是誰、審閲人也不知道作者是誰)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定的嘛!」相信大家大概都這麼認為,但真實情況是否真是如此呢?...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動物互相擁抱、家貓怕黃瓜…該如何看待各式各樣的「動物趣聞」呢?--《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

撇開動物行為學與行為主義之間的差異,這兩個學派其實有個共通點:都反對過度詮釋動物的智力。他們對「民間」的解釋持懷疑態度,並且駁斥傳聞報導。行為主義的抗拒更加激烈,他們認為行為是我們唯一必須遵循的,內在心理歷程則大可被忽略。 因此,有了這則關於行為主義全然依賴外在線索的笑話:一名行為主義者會在做愛之後向另一名行為主義者問道:「剛剛你覺得很棒。那我呢?」...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們真的知道動物有多聰明嗎?《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導讀

導讀/黃貞祥 (Gene Ng)|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科幻電影中出現的外星人「七足類」,身為語言學家的主角正嘗試理解他們的語言與智慧程度。是不是很像科學家在測試動物的智商呢?圖/異星入境(Arrival)劇照,IMDb 根據一九九八年姜峯楠(Ted Chiang)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做完古典制約實驗後,小艾伯特去哪兒?(上)

略讀過普通心理學的人都知道,行為學派中有三隻神獸三個知名實驗:帕夫洛夫的狗、華生的小艾伯特與史金納的鴿子。其中,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就是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實驗的個案。...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做完古典制約實驗後,小艾伯特去哪兒?(下)

編按:在上篇的文章當中,心理學家從各式各樣的蛛絲馬跡當中推敲出了小艾伯特的生日、可能的實驗執行時間,但小艾伯特到底去哪兒了呢?有沒有更多的線索呢?尋找艾伯特的旅程還是繼續進行著! 建議要先看過上篇喔:做完古典制約實驗後,小艾伯特去哪兒?(上) 所以小艾伯特,你到底在哪? 追查此事之所以會遇到這麼多困難,主要是因為華生晚年將自己所留下的資料放一把火全燒了,還烙下一句名言...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細胞那麼多種,為什麼選擇研究「神經細胞」?神經科學家陳儀莊專訪

研究神經細胞,探索醫學新機會 人們可以感覺到身邊的一切、隨心所欲,依靠「神經細胞」健康地運作。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陳儀莊特聘研究員,懷抱著對生物細胞的好奇,探索神經退化疾病的醫療新可能。 對陳儀莊博士而言,神經細胞的小小世界,是人類之所以生老病死的大世界。圖/張語辰 小時候就想當科學家嗎?...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