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裡的自我批鬥大會:「反芻思考」是什麼?要怎樣才能擺脫它?——《反芻思考》
何謂自我驗證預言? 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只要你對他人的行為有所期待,這樣的期待就會成真。同樣地,如果你覺得他人會怎麼對待你,你會不知不覺地產生相對應的行為,結果他人真的用你所想像的方式來對待你了。 自我驗證預言最著名的實驗,是心理學家 Rosenthal 和 Jacobson 在 1968...
View Article你到底愛不愛我?談愛情裡的安全感匱乏——《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
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如何證明你愛我? 「如果你愛我,現在就陪我去吃宵夜好不好?」 「你為什麼不陪我去看電影,你真的愛我嗎?」 「如果他在乎我,為什麼經常已讀不回呢?」 圖/pxhere...
View Article親愛的我們要 748 嗎?研究告訴我們的同性婚姻二三事
文/趙書賢│心理師在世人眼裡與魔法師沒什麼兩樣,常使用讀心術或各種難以理解的魔法,而我一手分析如火的性別與平權倡議,另一手則研究水一般的原型與深層潛意識,共通處在於想要走進人類心靈的初衷。現職為大學專任諮商心理師、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 普天同慶的日子,這一天台灣成為全世界第 25 個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的國家,5 月 24...
View Article想分手卻分不了?談愛情裡失去的自我——《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圖/pixabay 小瑤與小雯是高中死黨,兩人都是三十出頭的女生,已出社會工作五、六年,平時工作再忙碌,仍常相約見面。 某天,小雯約小瑤聚餐,兩人聊起目前的工作,小瑤不禁哀怨地說著:「唉!好想辭職呀!這工作沒有發展性,晉升也輪不到我,要不是為了薪水,我真是沒有動力在這間公司待下去了!」...
View Article為什麼他要跟我分手?談愛情裡的分離與自我苛責——《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
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圖/pixabay 「為什麼他要跟我分手?為什麼他最終還是沒有選擇我?」艾莉看著我,哭得淚眼婆娑:「我哪裡不好?哪裡比不上別人?為什麼要拋棄我?為什麼要丟下我?為什麼被背叛的人是我?一定是我不夠漂亮、不夠有吸引力,我可以怎麼樣改變?我到底該怎麼做?」...
View Article《「客」隨「主」變—探討韓愈貶謫詩中空間與時間的真實性 》——2019數感盃/高中職組專題報導類佳作
「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提供國中、高中職學生在培養數學素養後,一個絕佳的發揮舞台。本競賽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及展現邏輯思考與文字撰寫的能力,盼提升臺灣青少年科普寫作的風氣以及對數學的興趣。 本文為 2019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 / 高中職組專題報導類佳作之作品,為盡量完整呈現學生之作品樣貌,本文除首圖及標點符號、錯字之外並未進行其他大幅度編修。 作者:李元萌、...
View Article就是要拖到最後一刻!面對報稅這檔討厭事,科學怎麼說?
編按:又到了五月報稅季,你報完了嗎?這件事明明是公民的義務,但為什麼這麼讓人厭惡啊?本篇將為你解釋各種牽扯到「稅」的心理感受,一起來了解! 不到臨頭不繳稅,多拿一刻是一刻 人們實在很討厭繳稅。那感覺就像冰淇淋被老媽要求得分給弟妹幾口,超無奈又委屈。既然冰一定要分享,不如先放在自己嘴裡,等弟妹哭鬧的前一秒再塞他嘴巴(?...
View Article不安全依附過得好累,但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有利生存?──依附理論系列(十六)
在泛科學撰寫依附理論系列的文章,終於來到了第 16 篇,談了這麼多,或許大家跟我自己在讀依附的時候一樣,總會想說「安全依附就是好棒棒啊,不安全依附要怎麼變成安全依附哩?」...
View Article萬事都要拖到死線!拖延症到底有沒有藥醫?
作業期限在星期四晚上的 23:59,今天才星期一,還早啦。 咦!突然就星期三了,好像該來做作業了,可是好像還是沒有靈感,不如等睡醒之後再來做吧。 糟糕了,剩下兩小時,靈感該來了吧⋯⋯ 最後終於趕在時限前完成,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 不是啊,這樣的生活也太辛苦了吧! 飛天小女警。圖/wikimedia...
View Article腦中停不下來的小劇場:遇上鑽牛角尖的「反芻思考」該怎麼辦?
文/某只鱼 编辑:vicko238、Ent 反芻,就像牛羊把吞下去的食物吐出來反覆咀嚼。圖/pixabay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已經分手,但是相處的一幕幕卻在腦海裡上演,又或者和同事的爭執已經過去,卻還是反覆回憶那些細節。你不斷的體會不甘與憤怒,幻想著當時能有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你清楚這種反復的思考不會改變既定的結局,卻總是擺脫不了。...
View Article人類可能愛上機器人嗎?機器人能否學會愛與感受?
文/Te-Yi Hsieh,現為英國University of Glasgow 博士生,主修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研究領域介於心理學、機器人學、神經科學的交界處。欲知更多研究相關資訊可關注:http://www.so-bots.com/ Twitter: @TeYiHsieh 人工智慧(artificial...
View Article暗黑解謎同時認知色彩:巧妙的知覺心理學遊戲《HUE》
最近接觸了一款任天堂eshop上面的遊戲《HUE》,深深覺得遊戲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不是厲害可以形容了,決定為文好好談談這款遊戲精巧在哪裡。 《HUE》這個遊戲於 2016 年已經發行在 Steam、PS4、Xbox one 等平台上,並且橫掃當年各式遊戲獎項,這對於只有 Henry Hoffman 與 Dan Da Rocha兩人獨立製作的遊戲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個遊戲的主線任務是一個小男孩...
View Article誠實是需要時間的,在什麼情況下人更愛撒謊?
本文轉載自《環球科學》。撰文 | 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翻譯| 红猪。 當時間緊迫,又可以找到藉口時,人們更容易說謊。 「轉投保蓋克,真能節省至少 15%...
View Article【科學簡史外傳】留下想說的最後一句話──「主動登記」器官捐贈的另一面
如果你的人生只剩最後一行話可說,你會說什麼呢? 數月前,德國衛生部拋出了器官捐贈的修正法案,希望改為「預設默許」(Opt-Out)(可見相關報導:地球圖輯隊、科技新報)。簡單來說,除非「有明顯的(如:書面遺囑)」拒絕捐贈器官,否則都視為同意捐贈,器官將捐給重病的病人1。 「預設默許」(Opt-Out)與德國拋出新制中的部分內容。影像截圖:【志祺七七】頻道...
View Article人們喜歡怎樣的活動?從遊戲來理解心流體驗——《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編按:最優體驗的共同特徵是:當一個人的技能與面對的挑戰相稱、目標方向清楚、整個行動體系有明確的規則可循、參與者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的表現。在那當下,注意力會完全集中,讓當事人沒有餘力顧及任何不相干的事,或擔心任何問題。自我意識會從中消失,對時間的概念也扭曲了。但這樣的經歷是怎麼發生的呢?有時是運氣好,內在與外在條件剛好配合得上,就會出現「心流」體驗。 哪些活動能引發心流?...
View Article別再把暴力事件與精神疾病連在一起,統計顯示謀殺犯「正常人」才佔高比例
台灣社會每次發生重大謀殺案件,就陷入加害者必然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想像。甚至還有一些政治人物附和必須強力監控精神疾病患者1,以為只要把他們全都抓去住院,世界就會天下太平。 但稍有接受過心理病理相關知識的人,必然知道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會比一般人有更多暴力行為。 事實上,由精神病患犯下的殺人案很少,少到無法預測。在 2012...
View Article如何支配自我專注力?從理解意識的極限開始吧!——《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編按:掌控意識便可影響人生品質,能夠掌握自我意識的人也比較快樂。在進入「心流」知前,我們必須理解意識的限制,才能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優化人生品質。 意識有極限嗎?...
View Article為什麼心理學和哲學會分家?——心理學和哲學的恩怨情仇﹙一﹚
作者/嚴振邦 題目只是說說笑而已──哲學與心理學稱不上有甚麼恩怨情仇,但它們的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最簡單地說,從歷史上來講,現代心理學最初是從哲學分裂出來的;在此之前,心理學研究可說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但問題是:為甚麼心理學的研究會自成一類,慢慢從哲學中切割出來,成為獨立學科?...
View Article既然實證方法有效,為什麼還要用哲學來研究心靈?——心理學和哲學的恩怨情仇﹙二﹚
作者/嚴振邦 人心難以研究: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繽紛獨特的。圖/Unsplash 上回講到,透過用實證方法建立具體的方法學,現代心理學慢慢離開了哲學的大家庭,而且在研究人類心靈方面還有長足進步。問題是,這樣下來,我們還需要靠哲學來研究人類的心靈嗎?既然實證方法這麼有效,我們研究心靈時,是否就不必再仰賴哲學了呢?...
View Article心理諮商的成本到底有哪些?那個費用值得嗎?
諮商所費不貲,成為不少人卻步的因素。圖/pxhere 看到這兩天PTT沸沸揚揚的在討論諮商費用的問題,看到滿多對諮商有好感的人、以及心理師自身站出來說話還滿感動的。我這邊也就我的理解,嘗試用白話好懂的方式回答。 其實過去國內外心理師也不斷的發表論文或文章在討論,這個最核心的問題還是: 心理諮商到底有沒有用?值不值得那個費用? 畢竟北部動輒 2000-4000...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