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精神心理 – PanSci 泛科學
Brows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新聞媒體該如何報導自殺事件?千萬確實遵守「最小化」原則

稍有心理衛生概念的人都曉得,過度報導自殺事件會導致模仿效應。媒體鉅細靡遺地描述自殺歷程,過度戲劇化地呈現自殺故事,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知名明星自殺,如張國榮、倪敏然、崔真實等人,更在當地形成一股自殺風潮。但這些致命性的自殺過程,說來在真實的人生中還是非常罕見的。 最為有名的自殺新聞,是美國演員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於 2014 年 8 月 11 日過世。圖/Irish...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連發動戰爭也會選擇困難?幸好,數學家發明了「賽局理論」──《囚犯的兩難》上

一九四九年八月,蘇聯在西伯利亞第一次成功試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對核子武器的壟斷地位。世界上出現了兩個核武大國的局面,比西方觀察家預期的要早得多。 一顆原子彈直接讓敵人掰掰~圖/Pixabay 蘇聯的原子彈激發了核武競賽,而這種競賽的某些後果是容易預見的。每個國家都希望盡可能武裝,以能夠發動核子武器來快速擊敗對手為目的。許多人意識到,這會導致令人難以接受的兩難困境。...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假裝在笑,可能讓你更快樂,也可能不會──2019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新的開始,2019 年也不例外。今年「第 29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一共頒發 10 個獎項,心理學獎得主 Fritz Strack 的得獎理由是: 「發現嘴上咬著一支筆表現出笑的樣子,會讓人變快樂—然後又發現沒這回事(for discovering that holding a pen in one’s mouth makes one smile, which makes...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童年逆境經驗,如何影響生理與心理?《深井效應》所說的故事

從佛洛伊德以來,心理學界所探討的不外乎是童年創傷。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恆河猴實驗、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將精神分析中童年創傷的說法,帶入了科學化的心理學當中。然而,童年創傷影響的不只是心理層面,竟也有可能影響生理層面。 娜汀·哈里斯(Nadine...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面對童年逆境經驗,又該如何才能過得健康?《深井效應》所說的故事

在上一篇文章裡,提及了許多童年逆境對於生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是,本書的作者哈里斯,正是致力於治癒這些影響的一名醫師,因此,在《深井效應》的後半段,全都是在談她所找尋到的治療計畫1。 治療童年逆境的六大項目 哈里斯針對童年逆境經驗有一套自己的治療模式,而她的治療模式,根據兩位研究端粒脢的學者依莉莎白·布雷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與伊莉莎·艾波(Elissa Epel )...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但你的爸媽也不是你的爸媽:透視我們與家的距離

截自公視官網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你的深愛卻成了阻礙,如何才能找到溝通契機? 「為什麼我一定要跟姐姐一樣?」「我不能就只做我自己嗎?」「如果我沒有考上好大學,你還要我嗎?」「你想過我的感覺嗎?」...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從童年創傷到大規模暴力瘋狂──《小丑》背後的心理分析

這次受泛科學所邀,撰寫《小丑》這部電影的心理分析,實在是讓我感到戰戰兢兢,一來是我不敢說我對犯罪心理的層面有多了解,二來是因為,這部電影本身極具煽動性,而文章所做的分析,都有可能被做出過度的詮釋,因此在本文的開頭,我要引用《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一書中的開頭,黃致豪律師寫下的這一段話:...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複雜的親子關係,該如何衡量分類?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蔡季葦、張芷晴、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劇播出後引起非常多「親子」議題的討論,在升學主義與高度競爭的環境下,親子關係備受考驗,善意的「為了你好」卻可能變為彼此的束縛和壓力。 親子關係,該如何說分明?...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害怕想起來,更害怕無法走出傷痛──由電影《返校》談創傷心理學

文/趙書賢│心理師在世人眼裡與魔法師沒什麼兩樣,常使用讀心術或各種難以理解的魔法,而我一手分析如火的性別與平權倡議,另一手則研究水一般的原型與深層潛意識,共通處在於想要走進人類心靈的初衷。現職為大學專任諮商心理師、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難道這就是戀愛嗎?幾個科學上的戀愛徵兆

我們可能都經歷這種讓人迷惘的時期:整天想著某人;異常在乎對方今天對待自己的態度;把人家的生活細節、好惡全記得一清二楚;一看見他/她就怦然心動。這真的是戀愛嗎?還是說生活太過乏味,一時需要找點刺激? 科學上有幾個「指標」,可以代表一個人陷入戀情的跡象喔 看到想到就開心:戀愛是種上癮 觀看伴侶的照片時,通常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圖/pixabay 研究人員邀請了平均已婚 21.4 年的 10 為女性與 7...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內心戲常常驚濤駭浪?不明確的心理界線,最難過的還是自己——《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

作者: 吳姵瑩 你容易有情緒嗎?失去的界限,其實你心裡知道 我從小情緒特別豐沛,即使到現在有了許多自我覺察,依舊可以感受到這份情緒。不過它已經從強烈起伏、困擾難受,轉變為有趣的情緒彈性度。這種對情緒的敏銳與覺察,反而能協助我的個案工作,讓我很快地進入個案、陪伴個案,再帶個案離開某種受困的情境。 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的人,在我的觀察裡可簡單歸因如下: 心理界限不夠明確 自我狀態不夠清晰...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無法脫離「小大人」的角色?聽聽內心孩子的聲音,別再背負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

作者: 吳姵瑩 本文摘錄自《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探討有關個人界限、家庭關係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本文著重討論家庭中常扮演重擔的「小大人」角色。 有一天,課程上的學員 Peggy 在自我探索時,發現自己身上有小大人的角色。她問我:「老師,我真的有這個角色嗎?可是我承認這個角色真的好嗎?」 你是一個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的小大人嗎?圖/Pexels...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藝術家進到粒子加速器,會碰撞出什麼?──專訪「一當代舞團」蘇文琪

在一般的印象中,科學與藝術似乎是兩個極端,一方相當理性,執著於找到問題的解答,一方則相當感性,著重於呈現問題的不同面向。藝術家眼中的科學是什麼呢?藝術與科學碰撞又會產生什麼火花呢? 「一當代舞團」(YiLab.) 的作品或許可以做為兩界碰撞的一個代表。創始者蘇文琪是台灣最擅長運用科技結合劇場表演來省思文明和人性的藝術家,曾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擔任「藝術加速」的駐村藝術家。十月 18、19...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今天滑手機了嗎?為何社群媒體讓人越滑越久越看越累?

在陌生的社交場合,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沒關係,滑手機裝忙就好; 被半推半就地拉來參加奇怪的活動?那就拍幾張照片,打個卡交差應付大家就好(不管是否真的玩的開心) 吃飯的時候氣氛尷尬,彼此都沒話題可以分享?坐車太久,不知道能做什麼?蔬菜吃不夠導致廁所蹲太久?沒關係,不管是 Facebook 還是 Instagram,只要有個什麼可以看、可以填補這空白的時間,就行了?...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該如何為社會與階級對立找到出路?──《小丑》背後的心理分析

  (本文稍微穿插有電影《小丑》的劇情描述,慎入)         在前一篇文章裡面,我分析了《小丑》中的主角亞瑟是如何成為「小丑」這個反派角色,而整個城市的窮人們,又是如何成為暴民的。而在這一篇文章裡面,我想要來談談,要避免像劇情中那樣劇烈的社會階級鬥爭的發生,是否有一些心理學上的可能? 面對富人的宣言,窮人心中作何感想?...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生理上沒問題,身體上卻失能:認識罕見心理疾病「轉化症」

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是一個非常罕見、特別的心理疾病,他們會突然呈現出某種身體功能上的缺失,但經過詳細檢查,在生理上卻找不出任何問題。這在臨床上稱為功能性或心因性缺失。 找不出原因的功能缺失,「歇斯底里」的由來...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現代父母的焦慮:管教應該從何下手?——《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作者: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 譯者: 劉思潔, 何雪綾 喬登•彼得森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生存的12條法則》討論我們該如何改變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過得更好。本文摘自 法則 05: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管教不只懲罰一招,還有獎勵可用...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五個管教原則,讓孩子學會適應社會的技巧——《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作者: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 譯者: 劉思潔, 何雪綾 喬登•彼得森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生存的12條法則》討論我們該如何改變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過得更好。本文摘自 法則 05: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缺乏管教策略,只會導致錯誤懲罰方式 原則一:限制規則的數量。...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現代女性養成的界線與迷思有哪些?──《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本文接續上一篇:〈如果我生而為別人的附屬品,那我很有可能是一名女性?──《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上〉 在《一次讀懂哲學經典》這本書中,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想要透過五十本哲學經典,帶領讀者認識哲學世界中啟發不同世代人們的各種觀點和思想。本文中我們轉載了關於膾炙人口的女性主義《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的段落。 女人是如何「成為」女人?...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小丑》是如何鍊成的

《小丑》上映之後在各地引發了觀影浪潮,多數觀眾對於電影中小丑的心理狀態討論不休,以為精神疾病的患者必然會導致重大的暴力事件,甚至對於相關個案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排拒心態。 圖/截圖自網頁   (以下有雷,請自行迴避)   嚴重的社會問題:高失業率、貧富差距、種族歧視...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6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