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位子,換腦袋!機率在不同行業代表什麼意思?——《塗鴉學數學》
作者/ 班‧歐林 (Ben Orlin);譯者/王年愷 若說人類「不擅長」機率,太過簡化又太讓人難堪了。 機率是現代數學裡一門相當精妙的分支,當中處處有悖論陷阱。即使是基本的問題,也可能讓冷靜無情的專家暈頭轉向。嘲諷別人機率算錯,就像是在笑他們怎麼那麼不會飛,或是怎麼那麼不會喝下一整個海洋的水,或是怎麼那麼不防火。...
View Article統計數據是天大的謊言?我們該如何理解統計結果——《塗鴉學數學》
作者/ 班‧歐林 (Ben Orlin);譯者/王年愷 好,我們先把這件事情說清楚。統計數據是謊言,不應該採信。史上最聰明的人都這樣說過,不是嗎? 圖/臉譜出版提供 我的重點是什麼?沒錯,數字會欺騙。但文字也會——更不用說圖案、手勢、嘻哈音樂劇和募款電子郵件了。我們的道德制度會去責怪說謊的人,而不是說謊者用來說謊的媒介。...
View Article講話太難語音助理聽不懂?利用互動設計讓人講「機器話」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納悶控制的方法在哪裡……」 「沒想到就是我們自己。」 ——《人生複本》 Blake Crouch 有沒有注意自己的日常用語會跟自己經常接觸的朋友們越趨接近?像是辦公室有人開始講:「是在哈囉?」身旁會也越來越多人在不經意間說出:「是在哈囉?」我們跟某個朋友聊天時,如果對方原本都沒有在用貼圖,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她開始用了貼圖,我們也開始跟著用貼圖來回應對方。 用語上的一致性...
View Article分手心理學:分手後還當朋友,怎樣才能過得好?──依附理論系列(十八)
我們每個人,都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們,有著不同程度的依附關係。而分手後與前任的聯繫,更是有可能剪不斷理還亂,依附系統不會那麼快就善罷甘休的!分手後如果跟前任保持互動,對於生活或情緒是好事嗎?跟依附又有怎麼的關聯呢?本篇文章就要來介紹我研究論文的主題!...
View ArticlePTSD 是人類社會受苦的集體記憶?創傷最前線的療癒研究——《讓心裡的傷不倒帶》導讀
導讀/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蔡友月 書籍作者/謝莉・珍恩 (Shaili Jain);譯者/吳妍儀 1947 年印巴分治期間,高達 200 萬人以慘絕人寰的方式失去生命,謝莉・珍恩(Shaili Jain)的父親也在這場血腥歷史事件中成為孤兒。 無法言說的創傷遺緒,如同一條幽微看不見的線。圖/pixabay...
View Article從現在開始,有種痛就叫「我覺得痛」!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更新
本文與台大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以及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建璋研究員合作,文章由泛科學編輯 YP 改寫。 身邊是否有家人朋友曾有這樣的經歷,不斷喊痛、覺得身體不舒服,但去檢查就只是小毛病,或甚至根本就「沒病」? 這並非無病呻吟,那些說不清楚的痛,「國際疼痛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View ArticleCOVID-19 會造成嬰兒潮嗎?很可能不會
高度傳染性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為了防疫,全世界許多人被迫減少外出,增加待在家裡的時間。有種說法是,大家關在家裡沒事做,生小孩的機率會上升,真的嗎? 瘟疫與出生率的關係複雜,不過由經驗推論,事態的發展方向很可能恰恰相反。 圖/pikrepo 過往經驗:西班牙流感等浩劫以後……...
View Article為什麼聊天總忍不住要翹腳?翹二郎腿真的會讓人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嗎?
文/Dr.9.81|畢業於 University of Montana 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專長於人體動作物理學,試著以重力(gravity of earth = 9.81) 解釋一切抗重力的動作。...
View Article數理老師繼續搞笑就對了!歡樂對於講科學真的有幫助
文/李宗諭│主修教育心理學,科普愛好者 圖/giphy 好笑的數理老師很受學生歡迎,特別在國高中補習班,老師基本上都具備脫口秀的能力,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嚴肅的科學知識。 科普世界也是如此,當科學家們在台上講述科學知識時,把觀眾逗樂是很常見的,例如源自德國的 Science Slam註1,或甚至像 TED...
View Article激似人類的機器人,為何笑得你心底發寒?細談火紅半世紀的「恐怖谷理論」
文/Te-Yi Hsieh|現為英國University of Glasgow 博士生,主修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研究領域介於心理學、機器人學、神經科學的交界處。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或多或少都在新聞、報章雜誌中看過外貌激似真人的人型機器人。 例如,日本石黑浩(Hiroshi...
View Article要哀悼中的人「盡快結束悲傷」只會有反效果?關於悲傷的四大迷思
文/仙人掌 圖/google news 搜尋截圖 前陣子有則新聞,大意是在說,綜藝天王吳宗憲又被媒體提問他旗下藝人兼好友的辛龍在喪妻之後的近況。 吳做了大概以下回應,他表明「有給他最後通牒,本來要他今天帶女兒來探班,但還是比較困難一點。」,並開始接者說:「孩子還包著尿布,未來還很長,一定要走出來,不可以窩在那裡。」...
View ArticleNeuralink令人興奮嗎?那些馬斯克和三隻小豬沒說清楚的事
2020 年 8 月 29 日,馬斯克(Elon Musk)的公司 Neuralink 大動作召開記者會,眾人拭目洗耳,滿心期待見到腦機介面展現出音樂串流、取代語言等科幻場景,但是最後卻只等來三隻小豬。除了手術程序和晶片技術上的工程改良之外,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整場演示可謂了無新意。 為什麼說在科學上了無新意呢?這是因為大家原本以為 Neuralink...
View Article智力會隨著年齡衰退,那麼年輕人真的比較聰明嗎?
有沒有曾經聽見長輩對年輕人說:「年輕人真的特別有創意!」又或者,也有人常常這麼說:「果然薑(前輩)還是老的辣啊!」 到底是年輕人比較厲害,還是閱歷豐富的長輩更勝一籌呢? 其實,這些敘述大致上都是對的,而且背後都有科學理論概念的支持。 沒想到吧!這些敘述跟心理學有關! 在差異心理學的領域中,對於智力的廣義定義是:「迅速學會複雜知識,並解決問題的總合能力,包含完成作業的速度及難度等」。...
View Article疫情也阻止不了的2020搞笑諾貝爾獎!宅在家慶祝這充滿 BUG 的一年
作者 / Y 編、S 編,以及在旁邊打雜的 U 編 2020 年第 30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在 9 月 18 號早上隆、重、登、場啦!好啦,雖然因為今年的疫情,整個典禮改為線上舉行(而不是平常的桑德斯劇場),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今年參與的諾貝爾獎得主數量也超級多,真是族繁不及備載啊!(我就承認我懶) 視訊頒獎典禮! 圖 / 頒獎典禮直播截圖 對於大家來說,今年都是 bug...
View Article青少年叛逆期讓人頭痛?動物世界「登大人」一樣搞叛逆愛冒險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也許都經歷過這種困擾,那就乖小孩「翅膀硬了」:他們開始不聽大人勸阻、喜歡挑戰危險;開始變得喜歡跟朋友「黏」在一起,而不是與父母談心;喜歡追尋各種新鮮事;初嘗戀愛滋味等……。 常常有人乾脆就把這段讓人頭痛的時期叫成「叛逆期」,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啦~有趣的地方在於,Spears 透過文獻回顧,發現這種青春期特有的行為改變,不只是人類才有喔,在其他的哺乳類動物身上,如:齧齒類...
View Article不可以用「獎品」鼓勵孩子探索興趣?心理學的過度辯證效應
有一個小孩子對畫畫有興趣,假設每次當他完成畫畫,家長或老師都提供獎品作為鼓勵,大家猜猜看,這位小孩子未來繼續畫畫的可能性是? 大幅減少 持平 大幅增加 有讀過教育理論或教養書的讀者,應該會猜到答案是「大幅減少」。這是因為在教育心理學課本、給家長的教養書中,通常都會寫著「如果可以用口頭獎勵方式,鼓勵小孩維持特定行為,就盡量少用或避免實質的獎品」。...
View Article失去意識後,被麻醉的我們是否仍在創造記憶?——《麻醉之後》
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 (Kate Cole-Adams);譯者/ 呂奕欣 麻醉醫師的「星期五」實驗 在九〇年代中期,由麻醉醫師迪爾克.施文德(Dierk Schwender)領導的一組團隊,播放錄音帶給四十五名進行心臟手術的病人聽。而這些手術動用的麻醉藥劑共有三種,每個病人用其中一種。...
View Article全身麻醉的病人有可能「偷偷」記得手術過程嗎?——《麻醉之後》
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Kate Cole-Adams);譯者/呂奕欣 「知道」有兩種一種是你知道,一種是你知道,卻不自知 這觀念最初在十九世紀晚期生根,但和後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所提到的無意識不同,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充滿有意識的自我暫時或永遠遺失的記憶與慾望。而這些早期的實驗暗示的則是比較平凡,可透過視覺或聽覺感知到的無意識。 人類體內藏著「半清醒」的自我?...
View Article